郑发奋
(枣庄学院音乐系,山东枣庄 277160)
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郑发奋
(枣庄学院音乐系,山东枣庄 277160)
由于受西方音乐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制约,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境况调查,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对如何重建我国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建议。
传统音乐;教育;反思;重建
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深刻指出:“音乐教育的中心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三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音乐的巨大重视。”周恩来总理曾提出:我国在音乐、舞蹈和其它文艺事业上,应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着重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艺术传统,发展传统音乐的基础是要发展民族音乐教育,这个重任就落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上。中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而传统音乐则是一朵多彩的奇笆,继承和发扬中国这笔丰富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孔子时代的“六艺”,就将音乐作为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儒家将乐教看做是促进人格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为此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作为万世之表的孔子把礼乐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认为对人的教育应当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从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算起,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从先秦十五国《国风》到今天各地各民族广泛流传的民歌,我国共有民歌四十多万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和惊叹的数目。另外,民间歌舞、器乐有七百种,传统戏曲剧目就有1300多个。从西周六代乐舞到唐宋歌舞大曲,直到明清以来各代的祭祀乐、朝会乐等宫廷音乐;从传统音乐中的律制音阶、宫调等基本乐学和乐学理论到更大范围的形态特征,他们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所传承的经验、技巧、知识、理论等等,其内容丰富,形态万千以及年限之久远足以使每一个华夏子孙为之惊叹和骄傲。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音乐文化。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民族音乐在最广大的民间孕育生长,拥有最广泛的创作者、欣赏者和传播者,它即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个性,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民族音乐的发展常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浓重的地域色彩,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间音乐,使之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其关键在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高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一直受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严重影响,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管理照搬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声乐以西洋美声为标准,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音乐的奏唱技艺和民族音调这些课程的重要性。笔者对国内多所知名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做过调查,发现音乐教育中普遍重视声乐和键盘的学习,培养的学生只会唱美声歌曲、弹钢琴,不懂中国音乐史,有的甚至连中国乐器也不认识,更不用说会演奏了这样的乐器了。甚至不少音乐工作者也认为传统音乐是落后低俗的,是不能登上音乐教育殿堂的,只有欧洲古典音乐才能被称为“高雅艺术”,中国传统音乐只能做为素材,在教材中和创作上作为色彩点缀,在西洋乐器作品中运用些中国乐器的演奏技法做为风格装饰,并没有把中国音乐做为整体的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学习。在当前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系和专业音乐学院里,学科的设里一般是: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视唱(五线谱)、练耳(十二平均率为主)、钢琴、基础乐理(欧洲音乐体系)、和声(欧洲音乐体系)、曲式分析(欧洲音乐体系),显而易见,除了中国音乐史等一些课程会让学生从认识、了解的层面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知识之外,其余的理论体系都是沿用欧洲音乐教育模式。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人们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令人担忧。尤其是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往往重视了西方音乐而忽略了传统音乐。学生往往对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如数家珍,而对祖先留下的大量的、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却熟视无睹,有些音乐硕士甚至不知道昆曲、评弹。对传统音乐的研究、创演、教育及普及也不尽人意,特别是创作上严重滞后。各种乐器的曲目及演奏人数呈现出严重的倾斜现象。钢琴、小提琴、萨克斯、长号等人数众多;而板胡、琐呐、阮等乐器学习人数却越来越少,古琴、三弦等乐器演奏的人数屈指可数。有的器乐作品既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也不能出版一本像样的曲集,几代人就弹这么几个作品,而且人数越来越少。尽管一些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们在传统音乐的各个领域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研究与探索,对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段、表演形式、表现内容及技法、乐器的制作等也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革新,但与整个音乐文化的发展不是很协调。另外,在高校里,相当一部分专业音乐教师用西方音乐理论和评价标准来讨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本民族的音乐价值缺乏正确的估价,对中国文化缺乏应有的尊重,造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失落。倘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对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都一无所知,更何况国人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如何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中交流和发展了。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所在,自觉保护和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当然,保护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不加取舍,对于传统音乐中阻碍音乐发展的糟粕要勇于批判和扬弃,在此基础上加大传统音乐的教学力度。
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受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引进了欧洲的音乐教育体制,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音乐的教育基础。此后,我国各大院校专业音乐教育便开始教授以西方大、小调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基础乐理。尽管它促进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运用西方乐理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没有及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理论加以总结,也没有在高校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加以应有的重视。时至今日,国内仍然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体系。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音乐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逐渐建立起来一个初具规模的学科体系,理论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先后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等专门性的研究机构,然而这种局面仅仅限于学术界,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和壮大的作用还很小,因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当务之急是推广和普及,而普及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这就需要从教育的体制、理念、教材等方面,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理论的教育教学体系,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面对大量传统乐种的衰落和日渐消亡,国人已经意识到传统音乐的重要。于是,继承传统音乐、借鉴“西洋音乐”、创造中国音乐的新传统,就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的主流。中国传统音乐学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为了探求中国传统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征,在研究中,也往往采用与西方音乐相比较的方法,以求其异同之处,特别是求出其不同之处。例如:西洋音乐理论引进以来已经一个世纪了,人们已经习惯了一些西洋音乐的术语和概念。那么,应该允许参照西洋音乐理论来解释中国古代音乐理论,阐明今天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概念。
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历经一百多年,在各个阶段,虽然都成果丰硕,但每一个阶段所提出的任务及目的又相距甚远。目前中国音乐乐学方面的研究,环境差强人意、困难重重,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与不足。但是,总的说来,我们毕竟还是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如果从王光祈先生“登昆仑之颠,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的志向算起,已经将近一个世纪。而且,今后仍然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中国高等院校的传统音乐教学应怎样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我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由于长期以来,由于客观环境上存在的“西重中轻”现象,至今尚未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加上高校音乐教学中更多地借鉴或搬用欧洲音乐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一些误解和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客观冷静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努力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其次,转变传统音乐教学观念。在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学中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音乐与文化相结合。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在本科教学中增设民族音乐学基础、中国传统音乐、世界民族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的硕士生中开设民族音乐学、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专题研究等课程。第三、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改进传统音乐演奏技巧及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方法,提倡注重于“文化中的传承”和“传承中的文化”。对待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未来如同对待其他民族文化遗产一样:一是要继承,二是要发展。创作上一方面要努力用现代技术挖掘、整理民族的遗产,特别是对一些濒临灭绝的音乐和乐器及演奏的抢救;另一方面要不断创作出新的优秀作品给传统音乐以新的活力。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文化和传统的发展史。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要拥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位置。因此,构建我国高校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挖掘传统音乐中的精神和民族音乐之魂,是历史赋予我们高校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进一步拓展思维、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去构建我们的音乐理论体系,发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1]黄翔鹏.乐问[J].音乐研究,1997.
[2]杨红.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学科学讨论[J].中国音乐,1999,(2).
[3]肖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J].黄钟,2009,(2).
[4]王文玲.对普通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6,(5).
[5]姜仁武.浅论民族音乐在高师教学中的地位[J].中国音乐,2003,(4).
[责任编辑:张伯存]
J60
A
1004-7077(2010)03-0036-03
2010-04-30
郑发奋(1973-),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学院音乐系讲师,山东大学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