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治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研究生处,河南郑州45001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否实现关系着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其主要内涵包括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施障碍主要有:
1.农业生产条件与环境日益恶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利益和微观利益,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急剧恶化的自然环境,令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堪忧。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锐减,沙漠化趋势严重。同时,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水蚀面积和被污染农田面积日益扩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而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户约2亿个,除数量有限的国有农场和极少数农村实行规模经营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3.农业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劳动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发育不完全,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逐步减弱等原因,造成我国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存在。同时,由于地理环境恶劣、经济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因造成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妨碍了现代农业要素对传统农业要素的替代,影响了农业技术特别是体现现代农业重要特征的机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进步。
4.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目前我国城市化率约为45%左右,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偏低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因素,并引起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碍第三产业正常发展,使农村产生大量富余劳动力。二是影响工业的能量积聚,难以对农业形成强大的支持力。三是难以有效地形成经济中心,从而使农业发展缺乏推动力。四是以分散布局为特点的工业化,通常是与农村缺少规划、居民点布局零乱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土地零碎,田块狭小,规模化经营的空间条件差。
1.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比较短缺,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重点,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要大胆学习和借鉴日本、荷兰等人多地少型国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优良品种,向节省土地型高科技农业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建立适应区域特点的耕作制度,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3.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生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WTO后时代,农业生产应转变思路,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要淘汰和调减不适销对路的品种,增加名特优产品的生产。要利用农区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园艺农作物和农村畜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转化率,丰富食物来源,提高农民食物水平。要全面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三元结构工程,加快发展粮——饲——经、种——养——加、产——供——销生产经营体系。
4.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小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形成农村市场的重要载体,对吸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小城镇能够促进城建投资增加,加快乡镇企业集中度,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从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率。小城镇建设要把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的城区,在此基础上逐步勾勒出一个清晰完善的城镇化体系。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5.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首先必须现代化。一是继续加强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引导农村教育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各级政府应以农技站为依托,在农村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运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现代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强化市场意识,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四是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生把他们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农村,带动农民致富。
6.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专业化水平较低、优质产品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一是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要建成完善的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专业市场为骨干,省、市、县农产品专业市场为基础,现货与期货相结合,批发集中交易与自由协商销售相结合,电子交易和场内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形成一批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价格发现中心和市场信息发布中心。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尽快制定和出台经费保障、工资待遇、人才培养、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使农业科技人才安下心、留得住,在农村基层、田间地头发挥好农业科技服务的主力军作用。三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与效益。结合各地农村实际,面向基层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模式。
[1] 聂华林,杨敬宇.特色现代农业是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取向[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9).
[2] 吴宝平,杨金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及实现的途径[J].民营科技,2009,(9).
[3] 应有松.“入世”后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现代财经,2001,(6).
[4] 王国敏.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5] 韩彦莉,王宝珊.河南农业现代化道路该如何走[J].协商论坛,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