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勇 姚小亚
(1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人文社科系 2 乐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峨眉山分公司 四川 峨眉 6142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明确提出了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任务。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内在地包含着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这一概念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大众化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也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首先,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掌握、接受科学发展观,并在实践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因广大人民群众而大众化,最后又要在广大人民群众那里得到检验。因此,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是否真心接受、真正领会、自觉实践作为判断我们大众化工作成败与否的标准。如果我们脱离了这一点也就背离了大众化本身的初衷,不再有任何的意义。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当下全国上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是要将科学发展观大众化。但是在活动中,有人却狭隘地认为学习实践活动主要是党员干部的学习实践,与广大老百姓没有关系。党员干部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领路人理所当然该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将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仅仅局限于党员干部则又是错误的。党员干部仅仅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而不是人民群众的全部,将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局限于党员干部,缩小了学习实践的受众范围,背离了学习实践活动的初衷,其效果可想而知。其次,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观大众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发展观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所创造,并要将它来指导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因此,在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把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实践的科学发展观重新交给人民群众,落实到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达到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最终真正实现实践自觉。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在大众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尊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思想选择,克服硬性灌输。要正确引导,把“化”大众与“大众”化有机结合起来,只有使理论内化于大众,使大众掌握了真理,才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我们要充分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大众化中的创造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断创新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内容和形式,真正使大众化成为全民投入、人人参与的伟大事业。
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是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使之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强大的理论武器的实践活动。因此,准确把握、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是大众化取得成功的前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好经被念歪了,不但不能发挥其强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反而会混淆视听,引起人们思想的混乱。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已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过去有些人认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讲得太多,是不是要转变?所以十七大报告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过去一些地方一些人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存在偏差,确实需要认识到位。第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时就有这个内涵在里面,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国外发展;要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等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回答了: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大众化关键是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落实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但是在当下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存在着把科学发展观滥用和庸俗化的现象:以科学发展的名义把一些很常规的日常工作当作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处处皆言科学发展实际上是按老规矩、老方式办事;只讲“发展”不谈科学或者空谈“科学”不讲发展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全面的把握。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口头的“熟知”,而是体现在实践中的入脑、入心的“真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宣传、理论普及等形式使马克思主义主动接触群众的生活,为群众所理解掌握,把它转化为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群众的生活实践,从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由此可以看出,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存在形式及其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的状况,在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把握科学性、准确性、全面性与完整性,又要通俗易懂,善于将理论语言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因此,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我们现实实践的重大理论,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必须注重理论的通俗化。
在实现科学发展观通俗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避免理论的经院化倾向,注重表达形式的通俗化、生活化。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在其大众化的过程中关键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运用,而不是搞理论研究。因此我们在宣传、普及推广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时要摆脱经院化倾向。我们不能仅仅热衷于概念解析、经典文献的解读、逻辑体系论证,动辄引经据典、咬文嚼字、语言晦涩。相反我们应该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用最简单、最朴实、最生活化的语言解读科学发展观。在这一方面,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树立了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典范。在毛泽东的著作中,诸如《矛盾论》《实践论》等,随处可见他用非常朴素的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道理。他的“枪杆杆子里边出政权”等著名论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还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邓小平也十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邓小平用“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摸着石头过河”等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语言质朴、道理深刻、深入人心。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继承这一光荣的传统,用贴近大众的生活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二是考虑受众对象的层次性。科学发展观大众化的受众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十分广泛,包含着全体社会成员,他们在年龄、民族、职业、文化教育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科学发展观宣传和推广中必须针对这种差异性,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内在需求,紧密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实际,用校园文化语言解读科学发展观;在农村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主题,用符合农村生活实际的乡土化语言解读科学发展观;在企业要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用能彰显企业文化的语言解读科学发展观。三是注重创新大众话语体系和宣传形式。在话语体系上,我们要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日常性的大众语言,从而向公众说出可理解和信赖的语言,不仅让公众听到,更重要的是,要让大众听懂和信服。在宣传形式上,我们要立足日常生活,创新大众化传播方式。尽管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理论体系,但也应该重视形式要吸引大众,激发大众的兴趣。我们在保持传统的优良传播方式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现代传媒的影响,借鉴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统一,既要体现思想的人文关怀,又要立足实际生活,满足大众的现实需求。科学发展观的大众化要产生实际成效,必须实现从思想认同到实践认同的转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并要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检验。因此在大众化的过程中一旦脱离了实践,其真理的光辉就难以得到彰显。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发展观找准制约本单位、本地区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真正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严防走过场、摆形式,理论实践“两张皮”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学习科学发展观后是否促进了本地区、本部门的科学发展作为检验我们大众化工作是否取得成效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评,既要看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还要看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状况,更要看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水平提高的程度;既要看“显绩”还要看“潜绩”;既要看“金山银山”又要看“绿水青山”,把科学发展观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到人们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头脑里去,彻底杜绝违背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