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 峰
(后勤指挥学院 总后干部轮训大队,北京 10085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论析
储 峰
(后勤指挥学院 总后干部轮训大队,北京 100858)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特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而形成和发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实践性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实践性,是指它从实践中产生、用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向前推进。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和生长点,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鲜明的特色,这是由实践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一切认识都发源于直接的实践经验,没有实践做基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更不可能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百年的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可能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
2、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任何一种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最终检验,并进一步指导实践。理论必须不断地被运用于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正确的理论必须能够如实、及时地反映实践的发展变化,并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强调必须着眼于实际的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他领导的“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使这两者在俄国革命实践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而作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中产生,都是对当时中国国情的科学总结与概括。同时,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否又反过来需要放置于中国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从而推动实践取得更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没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密不可分的,离开实践这个主渠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从谈起。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和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肥沃土壤和丰富源泉。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理论成果都是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建党80多年来,每一次理论的创新都不是凭空想象的空穴来风,也不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每一个结论,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的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也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在中国真正进行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及其成功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具有代表性的伟大成就。而这一理论的提出则全然是以中国革命实践及这一实践的需要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党内教条主义盛行,把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指示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神圣化,坚持“城市中心论”,没有认识到“以乡村为中心”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多次使革命处于危机关头。可以这样讲,在遵义会议之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真正提出并大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理论到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当首推毛泽东。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这两大问题,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开拓。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受挫、难以实现攻打长沙计划的情况下,正确分析形势,率部进军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开始逐步实现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的转移。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毛泽东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创新工作,科学地论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完整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革命寻找到了一条通往胜利的正确的道路,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另一种模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国情,根据革命的实践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典型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理论的形成同样也是以中国国情和实践需要为基础的。新中国诞生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分析了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系统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基本矛盾以及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步设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1953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借鉴苏联的经验,在认真总结建国初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方式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道路。正是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它以新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成就。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为出发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时期如何发展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此过程中,邓小平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同时,邓小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作出了许多新的概括,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建设实际“新的结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在中国改革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如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过度集中且单一僵化的计划经济运行机制被否定,而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充分的肯定,并被确立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事实上,邓小平理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都是立足于国情、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引导人民群众的实践的产物,是对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可见,邓小平理论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而理论的升华又进一步指导了人民群众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政治多级化在曲折中发展、社会信息化日益鲜明的国际形势的新特征,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许多深层次矛盾集中而充分地暴露和亟待解决的新情况,面对党执政的历史方位、执政的内容和执政方式的新变化,适应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明确提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当今世界发展实践的最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的首要要求就表现为生产力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胆识,站在时代前列,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作为首要“代表”,就是对当今人类社会实践新要求的一种理论回应,从根本上把握了当今时代和人类实践发展变化的基本要求。同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既是人民群众新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人民群众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要求。简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提炼和理论升华,它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和国际社会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本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和原则,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亲民的姿态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致力于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实现这一新的宏伟目标,胡锦涛同志阐述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前进的必要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①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探索中,以“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逻辑起点,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中国实际结合的理论创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及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的,并以进一步解决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健康发展为直接目的。
1、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使命以及存在的意义在于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主题的转换,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某些观点已不能用来指导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的社会实践,因此,作为实践者的中国共产党就不能削足适履、教条式地照搬马克思主义,而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分析具体实践,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形成新的结论,以此来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把这些经验提升为理论。我们并不能要求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解决所有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此就有清醒的认识。在谈到《共产党宣言》有关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时,恩格斯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②在《致威纳尔·桑巴特》的信中,恩格斯说得更是清楚:“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③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指明了方向。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应用的过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在实践基础上是创造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过程。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从产生到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无一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实践。如果违背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一句空话,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为新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基础性前提,因此,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活动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年10月23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责任编辑:许如江
A81
A
1671-2994(2010)02-0005-03
2010-01-15
储 峰(1975- ),女,湖北随州人,后勤指挥学院总后干部轮训大队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以及当代中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