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农医专业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可行性分析

2010-08-15 00:44欧阳敏吴芳州薛莉君记金金祝慧凤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400715
中国科技信息 2010年5期
关键词:人文科学专业

欧阳敏 吴芳州 薛莉君 记金金 祝慧凤 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 400715

理工农医专业教学
渗透人文教育可行性分析

欧阳敏 吴芳州 薛莉君 记金金 祝慧凤 西南大学药学院中医药学院 400715

分析理工农医专业教学人文缺失的现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可分割,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共同基础,知识相通,精神合一等方面阐述专业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可行性,在观念、体制、教学改革三个方面谈策略与途径。

人文教育;专业教学;理工农医

引言

而今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文理常常是两家不相往来。由于我国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及中学文理分家,大学更是唯专业、技能高,唯就业工资高的现状,使得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学生更是对人文学科嗤之以鼻,致使绝大多数理科生人文知识欠缺。改革开放前后,不少理工院校在思想、观念上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很大程度上把高等教育等同于专业教育。造成理工农医专业的学生接受的科学训练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职业型训练,理解科学,需要有专业性的训练,更需要提高综合科学素养。有许多大学生被误导认为上大学的主要目的是学知识、长能力,而把学做人、育美德放到次要地位;普遍缺乏应有的法律观念,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致使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和损害;不尊师重道,无视课堂纪律,风靡各大高校的“占座”现象等等,无一不反映出这些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目前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概率普遍低下,没有达到该有的底线,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限于几个科学成就,还需要软实力垫底,这就是国民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而使原有学科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但另一方面,科学的高度综合使得各门自然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们需要看到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真正有机结合,真正认知人的视野和素质,用我们通常很难最先想到的思考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提供对世界不断的新解释。

科学教育乃立世之基,人文教育为立人之本。科学求真,人文求善求美,杨叔子院士说:“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基础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内涵与精神”。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盛则俱盛,衰则俱衰”,两者只有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才能共同求得发展。

1、理工农医专业教学渗透人文教育可行性

一个人知识虽高,才却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品德相当,学识、才具、品德三者兼备才是目前国际国内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而才具和品德更多取决于人文教育的熏陶,面对知识容易获取、才具和品德却不一定能培养得出来的情况,理工农医专业教学应把如何渗透人文教育当做一个重大决策看待。其可行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1 科学与人文拥有共同的源头

科学与人文之所以能交融,就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基础:人的大脑左右分工,,各部分有协调有序地执行各自功能,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结合可以使得大脑全面发展。大脑的活动与现实中人的实践是密切相关的,科学针对知识体系而言,人文的对象则是价值体系。它们来自自然且归于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探索而人文表达对自然的崇高敬意。它们都产生于人脑,来自于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它们都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它们共源,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大脑的各部分不可分割,科学与人文也不可分割,相生相融,它们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科学教育锻炼理性,人文教育着重感性。理工农医的学生长期接受专业技能训练,大脑思维趋于模式化,单一化,如果能佐以人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思维,避免过度的逻辑思维陷入条条框框的陷阱。科学培养左脑,人文锻炼右脑,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向创造性思维迈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整体思维,也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相对而言,缺失人文教育的理工农医学科贯彻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1.2 科学与人文知识相通

科学的任务是探索事物内部规律与内在联系,但其起源和发展必定符合人性,科学与人文有着共同的知识基础,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现在的边缘学科的兴起不正表明了其思想火花碰撞活跃么?18世纪欧洲爆发的文艺复兴,便是将人们从宗教禁锢和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脱离狭隘的眼光和长久闭塞的智慧的桎梏,创造出了空前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繁荣,使得那些时代伟人的思想财富和精神宝藏得以源远流长。此例说明科学是人文发展的坚石和基础,人文在增进知识、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升华境界,乃至推动科学发展方面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学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知识并没有把二者隔阂开来,造成现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分离的状况其实是科学实证化,功利化的结果。理工农医等偏专业教学的学科如果把人文教育摆到正确的位置,能够把科学与人文融合,彻底打破专业、知识和文化的屏障,就能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知识和文化天空。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是相通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知识教学中能注重更为本质的东西,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通的境界”。那么,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将有更高的思想境界,更宽阔的胸怀和视野,更多的认识与体验、理性与激情、逻辑与想象、收敛性与发散性思维、真与善、真与美的相遇、碰撞和融合,结出更多、更丰硕的成果,培养出更多富有深厚的人文知识与人文修养的科学家,与富有精深的科学知识与科学修养的人文学者或文化人,真正让人们能够在整个人类文化的沃土里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3 科学和人文教育精神合一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起源于知识,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必须要到觉悟、理想、境界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也就是精神合一。科学精神实质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比如“执著”在人文上是感情真挚,从一而终的表现,而反映到科学精神上就成了锲而不舍,孜孜追求,永不言弃的信念,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互融互通的。从科学活动内部看,科学的探索与创新还需要有包括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等在内的人文动力。而且,科学的内部动因要比外部动因更多地体现人文性。如果说科学外部的人文背景给了科学以巨大的推动力的话,那么,科学内部的人文动因对科学所起的推动作用则更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那种包括科学的理想、精神境界、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等在内的人文因素构成了“科学的生命”,推动科学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理工农医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也有可能缺乏科学精神的熏陶,科学精神内涵丰富:自由探索、勇于批判、大胆创新、严谨求实、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顽强拼搏、公平竞争……有谁能区分清楚哪些是科学哪些是人文呢?因此,对于理工农医学科而言,单一的科学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实际上,如果学生具备足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目的已经达成了一大半。

当今知识经济要求创造性人才、可持续发展人才,政府鼓励,社会需求,这些都成为了学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外在激发动力,大学文化、大学理念、大学历史和定位又转化为学校百年发展大计的内部潜在要求。理工农医院校或是综合大学中的理工农医学院应尤为注意,如何营造出自己的大学精神并使之独立,蔚然成风,人文教育的渗透绝不可小视。

2、理工农医专业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策略与实现途径

爱因斯坦曾对年轻理工科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人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在主要目标。如何使得对人身的关怀融入理工农医专业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观念改革

学生的德行是由外向内影响渗透的,却从内向外扩散转变。学校这个大环境如何给学生建立良好氛围至关重要。“改革开放,观念先行”,观念的改变由学校领导、学校行政人员率先带头,自上而下影响各院,各教授、辅导员,直至最后的关键主题人物——学生。理工农医专业教学中,首先是基本的文明知识文明礼貌普及,其次是学生文化教养的修炼(包括理论修养、艺术鉴赏、思维模式、人文关怀等),乃至一个民族,一个人基本的哲理思想,务必输入人文教育的观念改革迫在眉睫.

其次,学生本身也应借本身专业教育的优势,积极与人文教育结合,发展出“sight”→“insight”→“foresight”能力的深层次转化。科学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思维加上人文教育所具有的终极人文关怀,可以使得理工农医的学生在未来全球化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2 体制改革

2.2.1 通选课改革

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重新定位通识课程的地位,它不应该仅仅是理工农医学生的课外拓展,兴趣爱好所在的课程,它对学生观念的影响和渗透,有时并不亚于理工农医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因为通选课提供了专业之外的新天地。而通识课程的设置也不能只是通通概论,学生接触只是皮毛而又皮毛,兴趣挖掘也只能浅尝辄止。学校给出的通选课也不能只是文哲史地物理化的表面课程,更应该开设出与许多理工农医专业衍生出来的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的前沿课程,而理工农医专业同样可以开出科学普及化的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和定位应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样的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本学科的社会意义、历史作用和学习专业的荣耀感,毕竟专业教学不是目的,如何把所学专业造福人类才是终极目标。

2.2.2 评优制度改革

学校评优表彰的传统制度应有所转变,成绩+综合测评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以高中学习态度对待考试,以赚取额外加分心态看待学生工作和课外活动,所谓的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变成了唯奖学金和荣誉为追求。如何建立一套公平、全面评价学生优秀程度的制度制定,应引起学校各层机构的高度重视,自古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残缺的制度所引导的成果必带有残缺的特性。这是专业教育所应该尽量避免的漏洞。

2.3 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方式不该只限于单方面的课堂知识教学,研讨课,活动课,实践课,参观,调查等都应被充分调动并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不能仅仅作为辅助手段而让学生产生“只要不是课堂内容就可以随便对待”的误解,它们应该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占有一定地位,也应有严格要求,因为这些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和道德情操的重要环节.人文教育要长期的潜移默化,不是一门课,甚至一节课就会立竿见影,必须与人文实践结合,知识多少不能决定能力高低,领悟层次才会影响。

2.3.1 整合教育学习模式

多种风格形式的教学应融入理工农医的专业教学当中,小组合作,组长带头,培养领袖才能;组间合作,锻炼团队精神;同组竞争,同伴相互合作,引入利他主义……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愧为一种促进手段。

2.3.2 化被动为主动

学生不是被动收纳信息,容装信息,而是主动地作用知识,加强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能力。硬件容易提升,软实力却是许多理工农医学生的心头大患,因此老师应“放松”政策,让学生自主思考,整理出自己的思维顺序,放大学生动手能力的范围,给予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想象和发挥。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开拓思维的惰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

2.3.3 重视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的设计

软实力依靠的软环境的造就。现在硬环境已经不成问题,关键是软环境,社会的软环境与校园内的软环境,具体还包括拨款制度、评估制度、人事制度、还有学术风气,等等,这对学术发展也好,人文环境氛围的制造也好都是至关紧要的。学校应始终保持改革的心态,积极地调整学科资源及其应用环境。比如理工农医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的紧密结合。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文化生活,校园环境,校风,学风,教风,学校传统,人际关系,心里氛围等等。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对大学生科学和文化素质的塑造和培养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功能。校园文化能够带动专业学科知识的流动和相互交融,可以促进各学科理论及其思维方式的迁移,不仅扩大学生的视野,也使得学生胸襟开阔,有意无意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2.3.4 发挥图书馆的潜在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不容小视。图书馆以其独有的特点,铸造了其在大学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地位。它包罗万象,学习时间长,教学方式灵活(课堂教学,不定期讲座,导读活动,读书沙龙,以书会友……),是非常理想的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场所。它是专业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提供知识资源的补偿,也提供了教学环境的补偿。它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基地,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为知识创新和师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3、总结语

从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产生至今,中国各高校一直在探索,试图寻找一条得以解决问题的方案,然而此问题更应引起理工农医专业教学的思考,除了传统的科学教育内在原因之外,也有本文一直强调的人文教育渗透问题,如果在专业教学中引入人文教育,在科学中融入直觉、想象和审美,能弥补许多大学生专业能力单一,综合素质不够全面等缺陷。大学应该更重“育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使得理工农医专业教学人文教育的渗透刻不容缓。

[1]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秦英君.科学乎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盂建伟.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8(6):7~10

本课题受西南大学校级教改项目(编号2008JY083)资助

猜你喜欢
人文科学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