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林
糖尿病是分布极广的一种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之一。是一种最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具有遗传易感性,在环境因素的触发下发病。以高血糖为主,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和继发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1]。临床以口服降糖药物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现对临床口服降糖药物分析如下。
收集2008~2009年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20例,男87例,女33例,年龄38~70岁,平均60岁,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一般建议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经过2~3个月的饮食和运动疗法,代谢控制仍不满意,推荐开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糖尿病药物有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酰脲类药物和苯甲酸衍生物瑞格列奈和氨基酸衍生物钠格列奈)、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及胰岛素等。
2.1 促胰岛素分泌剂 其中胰岛素促分泌剂和胰岛素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导致低血糖发生,对正常人也有降血糖作用,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降血糖药物;而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和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单独使用时一般不导致低血糖发生,对正常人无明显降血糖作用,故严格意义上讲应称之为抗高血糖药物。
2.1 磺酰脲类降糖药物 磺脲类降糖药作用可强化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并能与胰岛B细胞表面磺脲类受体结合,抑制细胞表面ATP依赖性钾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内钾离子流出,促进钙离子内流,胞内三磷酸肌醇水平升高,促进细胞内钙的释放,激活胞饮作用,使胰岛素释放增多,但不能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磺脲类降糖药品种多,常用格列齐特、格列喹酮、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氯磺丙脲,主要是作用的强度和降血糖作用时间长短不一。磺脲类降糖药只适用于有一定胰鸟素分泌能力的糖尿病患者,而不适用I型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有皮肤过敏、低血糖及胃肠道反应等。
2.2 双胍类降糖药 双胍类降糖药物主要包括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两种。增强外周组织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改善受体后作用,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葡萄糖无氧酵解,从而降血糖。双胍类降糖药主要作用在小肠绒毛部位,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将多聚糖水解为单糖,使生成葡萄糖、果糖速度减慢,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减慢。二甲双胍与苯乙双胍药物的分子结构不同,引起高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性,故在进餐时将药片咬碎服用,减少腹部不适、腹胀、胀泻、厌食等不良反应。
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近年来用于治疗糖尿病的口服抗高血糖新药,可明显延缓小肠内淀粉及寡多糖向葡萄糖和果糖的转化,明显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对空腹血糖亦有降低作用,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不升高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并能降低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由于拜糖平或倍欣的作用方式及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量极少,一般无全身不良反应。拜糖平或倍欣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在胃肠道,腹胀、腹泻、肠鸣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时可引起腹痛,主要由于小肠中未完全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经大肠细菌发酵所致。
2.4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 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可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对胰岛B细胞起到保护作用。目前曲格列酮、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等均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根据糖尿病分型及病情用药,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为主,配合控制饮食,体育锻炼,适当口服降糖药物,如产生胰岛素抵抗可更换新的不同制剂。先从小剂量开始,再根据餐后2 h血糖情况(一定要服药),调整药物剂量。对糖尿病控制体重,复查一个月血糖,血糖高于正常值,依据临床症状,1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可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和糖苷酶抑制剂。而不应该用促胰岛素分泌剂;2型糖尿病肥胖者,首选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后用促胰岛素分泌剂;2型糖尿病消瘦者首选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增敏剂,可联合使用糖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药物。同类降糖药一般不合用,用一种降糖药物后,如效果尚不理想,可考虑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可以联合扬长避短,每一类药物不用到最大剂量,可避免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单一药物治疗疗效逐年减退,长期疗效差。一般联合应用2种药物,必要时可用3种药物。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06-807.
[2]陆晓和.实用临床用药监护.(第一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