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

2010-08-15 00:51:00宋留存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18期
关键词:弓形虫基底节低密度

宋留存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缺陷综合征,可导致一系列条件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的感染,自1981年发现以来,现已成为全球致死性的常见病[1],我国也有不断增多的趋势,相关报道不断增多[2,3,4]。10% ~ 30% 的艾滋病患者可感染弓形虫,有关报道,尸检发现10% ~34%的患者感染弓形虫[5],艾滋病合并脑内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报道较少。本文着重分析已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5月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23例。其中,男14例,占60.9%,女9例,占39.1%;年龄12~54岁,平均34岁。传播途径:吸毒4例,占17.4%;有偿献血史11例,占47.8%;性传播7例,外地长期居住史1例,共占34.8%。病程14月~5年9个月。主要神经系统症状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偏身感觉障碍、癫痫、失语等,1例为无名氏,路人送诊,就诊时意识丧失。23例血清HIV均阳性,弓形虫抗体(IgA)阳性15例,占65.2%,弱阳性6例,占26.1%,阴性2例,占8.7%。

1.2 方法 23例均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机为飞利浦Briliance 6螺旋CT,层厚5 mm,层间距5 mm,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碘佛醇(320 mgI/ml)或碘普罗胺(300 mgI/ml),经高压注射器注射,剂量80~100 ml,注射速度2.5~3.0 ml/s。影像表现以病变数量及病灶所在部位分类统计。

2 结果

CT平扫病灶密度:病灶多表现为多发斑片状低密度(62个病灶,占91.2%),少数表现大片低密度影内隐约可见略高密度结节影或环影(8个病灶,占11.8%),个别表现为单个病变(2例,占8.7%)。病灶部位:23例共计68个病灶,基底节区42个,占61.8%;丘脑、脑干11个,占16.2%;小脑区6个,占8.8%;大脑皮髓质区9个,占13.2%;增强扫描:小结节均匀强化14个病灶,占20.6%;环形、螺旋状或靶形强化47个病灶,占69.1%;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占1.5%;只有低密度水肿区,无明显强化的6个病灶,占8.8%。病变范围:大小不等,结节状强化病变多小于或等于1 cm,与文献报道一致[6],环形、螺旋状或靶形强化病变多大于1 cm;病灶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明显。

3 讨论

3.1 弓形虫病是由弓形体原虫引起的广泛寄生于多种哺乳动物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弓形虫寄生于人体细胞内,猫、狗、鸟和爬行类等动物的分泌物、粪便和肉均可传染。正常健康人弓形虫血清补体结合试验30%呈阳性[7]。正常免疫情况下,弓形虫不易致病,但免疫功能低下和恶液质患者容易感染和发病。弓形虫病亦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即先天性脑弓形虫病[8]。

3.2 脑弓形虫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遇感染之一,有10%~30%艾滋病患者可并发弓形虫脑炎,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组23例脑弓形虫感染均为艾滋病患者。

3.3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晕、头痛,局灶性症状有轻偏瘫、共济失调、半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多表现为局灶性或多灶性脑实质病变,弥漫性脑膜脑炎较少。

3.4 CT表现特点为双侧、多发,单发较少。文献报道:70%~75%侵犯基底节区,本组68个病灶,基底节区42个,占62%,与文献报道相近。CT表现呈低密度,CT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病灶的强化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以及边缘与炎症有关的新生血管床所致。小结节病灶强化较均匀,大灶呈环状、螺旋状或靶形强化,本组1个病灶呈不规则强化。

3.5 脑弓形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所以,艾滋病患者一旦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应高度怀疑合并脑弓形虫感染,应及早行CT检查,当CT检查具有上述表现,尤其是基底节区病变者,即可考虑本病,如血清弓形虫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和弓形虫试验性治疗有效,临床基本可以确诊。也有文献报道在CT检查阴性的患者中,MRI仍能敏感显示病灶[9]。

3.6 艾滋病脑弓形虫感染应与艾滋病脑原发性淋巴瘤鉴别,二者均为艾滋病患者的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且均多侵犯脑实质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和丘脑。鉴别:艾滋病脑原发淋巴瘤常为单发,瘤周水肿较脑弓形虫感染轻,占位效应较明显,常侵犯室管膜和胼胝体,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轮廓呈“地图状”或“锯齿状”强化,抗弓形虫治疗无效,而艾滋病脑弓形虫感染常为多发,病灶周围水肿明显,抗弓形虫治疗有效,如病情需要可行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3.7 艾滋病脑弓形虫感染应与脑转移瘤鉴别,二者均为多发病变,且均为环形、结节强化,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但后者病变多在大脑半球的皮质和皮质下[10],累及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的相对较少,年龄较大,无HIV感染史,可查到原发肿瘤。

3.8 此外,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其机遇性感染多种多样,如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真菌及结核、细菌性脓肿等,均应结合其临床特点,认真鉴别。

综上所述,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的诊断,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检查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结合病原学不难做出诊断。

[1]Miszkel k.The Cental Nervous Systen Manifestaions of HIV Infection.Rivista di Neuroradiologia,1999,12(3):87-95.

[2]李路明,杨凤娥,陈正挺,等.389例成人HIV/AIDS肺部感染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12):930-933.

[3]王斌,朱东.艾滋病70例临床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1949,17(2):135-136.

[4]邱乾德.艾滋病合并纵隔淋巴瘤(附13例报告).放射学实践,2003,18(11):809-810.

[5]严光庆,陈巨坤.艾滋病脑弓形虫感染的影像诊断.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2):346-347.

[6]张浩[2]佚名.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感染的影像表现分析.中国编辑联盟http://www.ccc68.com/szkj/html/?101125.html

[7]王智.脑弓形虫病CT表现1例.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18):790.

[8]李欣,李明林,杨志勇.先天性TORH感染脑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3):160-163.

[9]陆普选.艾滋病合并脑弓形虫和囊虫感染的影像学表现.传染病信息,2007,20(6):344-347.

[10]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81-82.

猜你喜欢
弓形虫基底节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猪弓形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检疫及防治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GABARAPL2 在IFN-γ诱导的HeLa 细胞抑制弓形虫生长中发挥重要功能
黄瓜中有大量弓形虫吗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 00:57:40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中外医疗(2015年18期)2016-01-04 06:51:53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橡胶工业(2015年5期)2015-08-29 06:48:24
一例猪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