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颖超 陈红 孙瑜
新生儿采血最佳时间为新生儿出生后72 h,充分哺乳至少8次以上,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和G-6PD缺乏等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而此项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采血。为此,本研究将30例新生儿采用沐浴后即放在辐射台保暖下针刺取足跟外侧血,与30例沐浴后放在一抚触上用热毛巾敷足跟后针刺取足跟内侧血两组临床上常用的采血方法进行比较,现将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四平市中心医院于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出生后同意采集足跟血的新生儿60例,均为足月儿,出生72 h以上,充分哺乳至少8次以上的新生儿。分别将30例分为抚触台组,30例为分为辐射台组。体重在2500~4800 g,两组新生儿体重无统计学差别。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经统计学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采血方法 两组新生儿均在母乳喂养后30~60 min(新生儿末次哺乳后采集足跟血的最佳时机)[1],28℃左右的室温下沐浴。抚触台组:沐浴后放于一般抚触台上,脐部护理穿衣后,用40℃的热毛巾敷足跟5~10 min,局部充血红润,用酒精消毒,采用足跟内侧针刺取血,挤压针刺部位,用专用滤纸片渗透。辐射台组:沐浴前将辐射台准备在30℃的温度下,新生儿沐浴后即放在辐射台上,脐部护理穿衣后,轻柔按摩几下,用酒精消毒足跟外侧缘,距足跟中线0.8~1.2 cm处针刺取血,刺入深度为2 mm,一手握住足部,另一手握住踝部上方,同时向足跟部针刺处适当用力挤压,用专用滤纸片渗透。
2.1 结果判断标准
2.1.1 一次成功标准 用一次性针刺入足跟内侧或外侧皮肤约1.5~2 mm,弃去第一滴血,然后让血自然流出,用滤纸片渗透正反面,一次采足3个血斑。
2.1.2 滤片质量 一级片是指滤片上面血滴直径≥0.8 cm,各自独立;二级片是指其中有血滴直径≥0.6 cm≤0.8 cm。
2.2 试验结果 有关数据用t检验,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采血方法与采血所需时间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1 采血时间及环境 采血时间应在出生后72 h,吃足奶8次后进行,且宜在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操作。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3],易受外界温度影响,加之天冷时血运不佳,从而影响采血效果,而新生儿抢救辐射台恒温,直接作用于皮肤表面,将热量提供给新生儿,达到维持体温的作用,使肢体血液循环丰富,,提高了采血的成功率,也缩短了时间。
3.2 采血部位 根据解剖学特点,足跟外侧缘较内侧缘血运丰富,为采血最佳部位,且易暴露,便于操作,用一次性针刺1.5~2 mm深,相对扩大挤压范围,更有利于血滴流出且集中,容易穿透滤纸片。
综上所述,辐射台组采血安全快捷,血片质优准确,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准确性,大大减少了新生儿的痛苦,深得产妇、家属及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值得推广使用。
[1]孙婷婷,毛仑,陶晨,等.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3,38(2):92.
[2]张少芹,周漪,王秉艳,等.新生儿筛查中有效采集足跟血方法分析.海军医学杂志,1999,20(2):147.
[3]战春丽,刘艳华,陶鑫.早产儿保暖.实用护理杂志,1996,12(9):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