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宏伟
溃疡性结肠炎是最常见的结肠非特异性炎症病变,好发丁远侧结肠,人多侵及直肠。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发病率较高[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所增加。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为主。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现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发病年龄在18~70岁,以22~50岁发病者居多。急性起病8例,慢性起病28例,主要病变部位在左半结肠22例,结肠均累及者14例,患者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体重下降。病程2个月~13年,1~2年者居多。住院治疗2个月~5个月,平均3个月。
1.2 临床表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粘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和肠外表现。其中腹痛34例,腹泻24例,黏液血便29例,发热6例,肝功能损害患者5例。慢性持续严重型腹痛、腹泻严重,甚至可便血,伴发热、呕吐、食欲减退、贫血、多关节炎、吸收不良及消瘦等全身症状。
主要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急性期控制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缓解期主要是防止复发,监测癌变。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包括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抗腹泻药物等。电解质紊乱者,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并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腹痛、腹泻、脓血便症状好转后改用肠内营养制剂,逐渐过渡为匀浆膳、半流质、软食,直至完全过渡到肠内营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末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2]。大多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关。病变多以溃疡为主,一般患者首先累及远端结肠,严重者可遍及整个结肠,偶可影响回肠末端10 cm左右。
3.1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检查,同时结合临床症状。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黏膜的表现,并可取活检组织进行检查,是本病最有意义的诊断方法,对重型者行结肠镜检查时应谨防结肠穿孔。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旱现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3]。一般起病缓解,病程早慢性经过,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加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要长期随访,以结肠镜检查为主,如有必要可再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3.2 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为治疗轻、中度病例的主药,也是维持缓解最有效的药物。可能是通过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一个或多个环节,抑制LT、PEG的合成而显效。5-ASA口服新制剂由于不含磺胺吡啶,副作用降低。亦可应用SASP或5-ASA肛栓或灌肠剂,使局部药物浓度提高,增强疗效。皮质类固醇为治疗UC的主药,控制发作效果明显,特别是中、重度和活动期病例。可能通过抑制磷酸脂酶A2,减少IL-1、LT、PAF等介质生成,从多个步骤阻断炎症反应,同时缓解毒性症状。常用制剂氢化可的松200~300 mg/d,或地塞米松10 mg/d静脉滴注,疗程7~10 d,症状缓解后改用泼尼松龙40~60 mg/d,4次/d口服。病情控制后,递减药量,停药后可给予SASP,以免复发。对于激素依赖或不能耐受者,或不能用5-ASA及不能手术者,可选用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及6.巯嘌呤,可抑制T细胞的免疫反应,发挥抗炎作用。
3.4 维持治疗 维持治疗十分重要,主要以水杨酸类药物为主,部分患者需免疫抑制剂,维持时间至少应为3~5年,甚至终生维持。只有初发病例利轻症远段结肠炎控制发作后可停药观察,若6月内复发仍应维持治疗。
3.5 当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重型溃疡性结肠炎其病变累及全结肠和病程漫长的患者发生癌变后患者癌变后则需手术治疗。
[1]陈萍,杨希宁,王涛.溃疡性结肠炎50例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6):2114-2115.
[2]王伟岸,岳恒志.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新概念.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6.
[3]郑芝田.胃肠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7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