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说明:本索引内含作者、译者、篇名三个义项,混合编排。排列以义项的汉语拼音为序,首字拼音相同者以四声为序,首字音声相同者以第二字为准,依次类推。斜线后数字为该文所载号别,冒号之后数字系该文所在页码 (全卷六期连续计码)。
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的说明理由 (尹建国)/5:754
蔡桂生:敌人刑法的思与辨 /4:600
陈 兵:从继受到自主创新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法上垄断概念研究/2:274
陈端洪: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 西耶斯的民族制宪权理论解读/1:81
陈 虎: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 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3:455
陈兴良: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 一个学术史的考察/1:49
陈毅坚:预备阶段共同参与行为的性质:以共谋为例/5:784
程 红:人体实验的刑法学分析 /6:898
程 啸: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4:524
重构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宣言与自省 (付立庆)/1:70
重申犯罪主体 论以人为本的刑法意义 (王安异)/3:409
褚福民:事实推定的客观存在及其正当性质疑/5:667
从极端到理性 刑罚个别化的进化及其当代意义(石经海)/6:885
从继受到自主创新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法上垄断概念研究 (陈 兵)/2:274
从明文到明确:语词变迁的法治意义 Beling构成要件理论的考察 (邵栋豪)/2:214
崔 威:国有企业重组的“超特殊”税务处理:法律背景及评议/6:944
敌人刑法的思与辨 (蔡桂生)/4:600
杜维明: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3:326
法典理性与民法总则 以中国大陆民法典编纂为思考对象 (朱庆育)/4:485
法律的双重性质 ((德)罗伯特·阿列克西)/3:342
反垄断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 (蒋悟真)/4:551
范忠信: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救济体制的廉政监督旨趣/6:853
犯罪工具没收研究 (王飞跃)/4:615
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 一个学术史的考察 (陈兴良)/1:49
犯罪论体系的意义与机能 ((日)山口厚 (付立庆译))/1:23
方 乐:司法如何面对道德?/2:182
封闭式公司中的股东信义义务:原理与规则 (张学文)/2:262
付立庆:重构我国犯罪论体系的宣言与自省 /1:70
高秦伟:私人主体的信息公开义务 美国法上的观察/1:141
葛伟军:债权出资的公司法实践与发展/3:467
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章永乐)/2:227
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 (张明楷)/1:32
构建刑法体系的思考 ((德)克劳斯·罗克辛 (蔡桂生 译))/1:5
古代中国人民权益救济体制的廉政监督旨趣 (范忠信)/6:853
郭 雳:证券欺诈法律责任的边界 新近美国最高法院虚假陈述判例研究/4:630
国有企业重组的“超特殊”税务处理:法律背景及评议 (崔 威 )/6:944
“和平崛起与中国法理学问题”学术研讨会荟萃/1:151
胡东飞:认识论、法治与刑法解释的目标 /5:770
黄宗智: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道德、权利与实用/5:721
蒋悟真:反垄断法中的公共利益及其实现 /4:551
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兼论过失犯的客观归责问题(周光权)/6:871
界权成本问题:科斯定理及其推论的澄清与反思 (凌斌)/1:104
金自宁:作为风险规制工具的信息交流 以环境行政中 TRI为例 /3:380
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理念与现实 (聂 鑫)/2:246
(德)克劳斯·罗克辛 (蔡桂生译):构建刑法体系的思考/1:5
劳东燕: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 对 20世纪 7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的解读/5:646
黎江虹:知识论视域下政府与市场关系之辨思/1:122
李 浩:宁可慢些,但要好些 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6:928
李秀清:中美早期法律冲突的历史考察 以 1821年“特拉诺瓦案”为中心 /3:425
凌 斌:界权成本问题:科斯定理及其推论的澄清与反思/1:104
刘风景:“视为”的法理与创制 /2:198
刘 星:司法日常话语的“文学化” 源自中国基层司法经验/2:165
论不动产登记簿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 (程啸)/4:524
论不真正连带债务 (张定军)/4:505
论近代民法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基础 以多玛的演绎法为中心 (朱晓喆)/3:394
论民事抗诉制度的程序法定位 基于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分析 (宋小海)/4:564
论契约精神在刑事诉讼中的引入 (詹建红)/6:913论现代社会的民事执行危机 (赵秀举)/4:576
论诱导型规制下的口头行政契约 (郑春燕)/4:540
(德)罗伯特·阿列克西:法律的双重性质 /3:342
(美)玛蒂尔德·柯恩:作为理由之治的法治 /3:354
闵春雷: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新探/5:684
聂 鑫: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理念与现实/2:246
宁可慢些,但要好些 中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宏观思考 (李 浩 )/6:928
潘志成:中美经营者集中审查程序比较 以英博收购 AB案为例展开/3:439
《侵权责任法》体系下的证明责任倒置与减轻规范与德国法的比较 (周 翠)/5:698
人民既不出场也不缺席 西耶斯的民族制宪权理论解读 (陈端洪)/1:81
人权无需根基 ((英)约瑟夫·拉兹)/3:367
人体实验的刑法学分析 (程 红)/6:898
认识论、法治与刑法解释的目标 (胡东飞)/5:770
(日)山口厚 (付立庆 译):犯罪论体系的意义与机能/1:23
邵栋豪:从明文到明确:语词变迁的法治意义 Beling构成要件理论的考察/2:214
石经海:从极端到理性 刑罚个别化的进化及其当代意义/6:885
事实推定的客观存在及其正当性质疑 (褚福民)/5:667
“视为”的法理与创制 (刘风景)/2:198
司法日常话语的“文学化” 源自中国基层司法经验 (刘 星 )/2:165
司法如何面对道德?(方 乐)/2:182
私人主体的信息公开义务 美国法上的观察 (高秦伟)/1:141
宋小海:论民事抗诉制度的程序法定位 基于修改后民事诉讼法的分析/4:564
提高死刑案件证明标准 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陈虎)/3:455
汪建成:中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实证调研报告/2:286
王安异:重申犯罪主体 论以人为本的刑法意义/3:409
王飞跃:犯罪工具没收研究 /4:615
王凌皞:应对道德两难的挑战 儒学对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超越/5:737
文化多元、文化间对话与和谐:一种儒家视角 (杜维明)/3:326
邢会强: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上市的法律问题/1:131
刑事推定、证明标准与正当程序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的解读 (劳东燕)/5:646
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新探 (闵春雷)/5:684
尹建国:不确定法律概念具体化的说明理由 /5:754
应对道德两难的挑战 儒学对现代法律职业伦理的超越 (王凌皞)/5:737
有限合伙制私募股权基金上市的法律问题 (邢会强)/1:131
预备阶段共同参与行为的性质:以共谋为例 (陈毅坚)/5:784
(英)约瑟夫·拉兹:人权无需根基 /3:367
债权出资的公司法实践与发展(葛伟军)/3:467
詹建红:论契约精神在刑事诉讼中的引入 /6:913
张春海:论唐律对朝鲜王朝前期法制之影响 以“华化”与“土俗”之关系为中心 /4:587
张定军:论不真正连带债务 /4:505
张明楷:构建犯罪论体系的方法论/1:32
张伟仁: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上)/6:805
张学文:封闭式公司中的股东信义义务:原理与规则/2:262
章永乐:共和的诤友: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评注 )/2:227
赵秀举论现代社会的民事执行危机/4:576
郑春燕:论诱导型规制下的口头行政契约 /4:540
证券欺诈法律责任的边界 新近美国最高法院虚假陈述判例研究 (郭 雳)/4:630
知识论视域下政府与市场关系之辨思 (黎江虹)/1:122
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上)(张伟仁)/6:805
中国刑事司法鉴定制度实证调研报告 (汪建成)/2:286
中美经营者集中审查程序比较 以英博收购 AB案为例展开 (潘志成)/3:439
中美早期法律冲突的历史考察 以 1821年“特拉诺瓦案”为中心 (李秀清)/3:425
中西法律如何融合? 道德、权利与实用 (黄宗智)/5:721
周 翠:《侵权责任法》体系下的证明责任倒置与减轻规范 与德国法的比较 /5:698
周光权:结果回避义务研究 兼论过失犯的客观归责问题/6:871
朱庆育:法典理性与民法总则 以中国大陆民法典编纂为思考对象/4:485
朱晓喆:论近代民法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基础 以多玛的演绎法为中心/3:394
作为风险规制工具的信息交流 以环境行政中 TRI为例 (金自宁)/3:380
作为理由之治的法治 ((美)玛蒂尔德·柯恩)/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