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宏大,杨 柳
辽源人民广播电台,吉林辽源 136200
朱熹在《朱子全书 学三 知行》中说:“若要一一领会,则事变无穷,难以逆料,随机应变,不可预定。”这里所说的“随机应变”意思是说,随时根据情况,灵活应付临时发生的事态变化。如果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加以解释,人的思维心理活动要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而灵活地相应变化。这一心理活动称之为思维的灵活性,也可以把它叫做“随机应变”。随机应变可以一一理会事理,而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又何尝不需要“随机应变”呢?
记者时时处处都要涉及到社会的各个不同层次和不同的角落,所接触的采访对象和新闻人物也是不尽相同、形形色色的,由于采访对象所拥有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职业特点、不同知识水平和所处的不同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以及不同的道德修养,不同的性格特征,就决定了每个采访对象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有心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千差万别的。在采访实践中,记者经常遇到这样一些拥有不同个性心理的采访对象:有的积极配合记者采访,有问必答,热情主动。有的虽然对记者也以诚相待,却不冷不热。还有的采访对象不理睬记者的采访,拒不回答记者的提问,回避与记者接触。
人的心理活动制约和调节着交谈活动。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同样制约着采访活动。各自良好的心理状态时采访成功与否的前提和保证。那么,记者面对着如此纷杂个性心理的采访对象,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采访对象的良好配合,较好地完成采访任务呢。“随机应变”就是需要记者能够运用随机应变调节各自的心理,创造和谐的采访环境。
采访中,采访对象能否有一个有利于采访交谈深入展开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良好心理状态,是记者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记者采访中力求争取达到的理想境界。平时经常讲,记者访问要研究点访问艺术。采访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采访对象是否乐意向采访者提供真实且有价值的事实或材料。而采访对象的构成十分复杂的,存在着各种差异,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素质,因而具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对待不同的采访对象,访问时应因人制宜,运用随机应变,去调节各自的心理因素,从提问到交谈,尽量做到相处自如,感情融洽,气氛和谐。谈起这一点,不少同行都觉得最怕两种采访对象。一种是专家、学者、名人、外宾;因为这种人有的温文尔雅,有的骄傲自满,甚至还有的目空一切。接触这种采访对象时,记者则有的觉得人家知识渊博,学有专长,怕问不到点子上;有的觉得对方社会地位高,怕被人家瞧不起而产生畏怯拘谨的情绪。另外一种采访对象就是一些文化水平较低,甚至是没有文化的人。因为这种人有的见识比较少,言谈迟钝;有的思路窄,反应又不敏感,往往使记者感到无可奈何。上述现象,之所以记者觉得采访这类人物比较困难,主要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太大所造成的。如果不能缩短这种心理距离,就很难创造一个良好的访问条件。条件是活动有效率的保证,因此,没有一个良好的条件,采访活动就难以顺利进行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记者单纯成为知识面宽的“杂家”还是不能理想地创造一个和谐的采访环境。这里面还有一个记者作风问题。记者的风度、记者的言行、记者的思想作风都是调节对方心理的重要因素。采访作风上能否随机应变,也是采访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如果记者一味地点头哈腰,低三下四,在采访对象面前显得自卑自贱,就会助长对方的不健康心理,致使对方作出不屑一谈的心理反馈。所以说,遇到这种情形,记者应既谦恭又很庄重。自己总应该时时都在这样想,记者是代表党的领导机关下来工作的。在心理上,要用随机应变的应变调节区感染对方。并应该在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时,记者的采访作风也应因人而异,随机应变。如果采访对象是普通群众,记者的面孔就应与名人见面时判若两人。这也是采访作风上的随机应变。从心理学分析,在这种采访对象面前,记者如果不与采访对象礼貌相处,显得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对方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大,甚至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理,不买你的帐。如果记者以诚相见,既不虚情假意,又不吹吹拍拍,就能找到“共同语言”,再不善言谈的采访对象也会掏出心窝子里的真心话。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最佳的采访时机,记者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要平易近人、平等对人、不卑不亢,从心理上让采访对象能够认同你,达到双方心理沟通。同时,记者在采访中要察颜观色,随机应变,采访对象高兴时,记者要乘兴追问;不高兴时,记者要冷静;悲痛时,要予以安慰;疲惫时,要适可而止;拒谈时,暂不强求。如笔者在对辽源市的一位优秀企业家进行采访时,此人接待过很多媒体记者,工作忙,在采访他前,我们就做好了题目设计,在采访中,有针对性地提问,采访时间不长,就达到采访目的,被采访人也非常满意。再如,对几位退休老人的采访中,刚一见面我们就有意识地拉家常,问寒问暖,不知不觉地就把话题引到了采访内容上,在非常欢快融洽的气氛中就完成了采访,没有让老人们感到一丝为难或不自然,就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当代的新闻采访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为了新闻而采新闻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交往艺术,这种综合门类的艺术是语言艺术、行为艺术和心理学的衍生体,面对着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采访活动,记者只有掌握了自我心理状态的应变,才能不断提高采访效率,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