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鹰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36
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探讨
韩 鹰
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36
本文首先从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政策背景、现状入手,分析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意义,探讨了当前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并总结出具体策略。
数字校园;保障机制;数据平台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现代化教学与管理的标志。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职院校顺应潮流,近几年发展迅速,为提升核心竞争力、谋求学院可持续发展,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各家创造条件,迎难而上,取得了可喜成绩。
1998年《高等教育法》第68条确立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2001年7月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了正式文件,并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2004年2月教育部出台了《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旨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将信息化作为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重大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崭新的历史命题。”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第59条“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第60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中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第61条“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指出,“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信息化建设,建立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基础上构建了职能部门相应的应用服务系统,比如图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等系统。部门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曾经使日常业务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规范和科学,确实提高了效能,减少了重复劳动,但是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早期设计的系统管理功能不完善,许多工作已经不能由管理人员通过用户界面直接获得,而是完全依靠专业人员操控数据库来完成,职能部门自己运维系统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这种对相关技术人员的依赖,严重影响到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部门之间业务有穿插,但又相对独立,信息分散形成各自的信息孤岛,公共数据很难实质性共享。在领导决策事务时,各部门统计的数据往往相差甚远,无法反应真实情况,信息化建设步入僵局。
我国学者对数字校园的概念有多种多样的表述,其中典型代表有清华大学沈培华认为,“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1]
数字校园不能片面理解成只为教学服务,而是为育人所开展的各类活动(管理、后勤、科研、生活、社会等)提供服务,本质是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水平,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企业负责提供技术、经验、实际案例、研究课题,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素材,通过数字校园来培养学生和培训企业员工,深层次地服务社会。数字校园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为[2]:
1)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进步
数字校园环境中的教与学的观念、内容、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的面对面传授知识和技能,转变成指导学生查找、处理、理解信息,学生通过数字校园自主获取知识,与教师交流,极大地扩展时间和空间维度。
2)促进师生信息化素养
教师获得最丰富的网络资源,促进专业水平提高,加速学术创新;数字校园的信息较直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随时随地获得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填补自己的不足。
3)提供终身学习的良好条件
与企业联合,学校将广泛的CAI课程和职业培训的课程上网,授权后学生免费学习与使用,使得职业培训现代化、个性化,统一平台下完成知识、技能、经验交流。
3.1.1 领导层重视
数字校园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学院领导对其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程度决定了系统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如果不制定建设规划、配套政策,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实施,数字校园的建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3.1.2 “管理”与“技术”的界定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意在强调系统运营过程中“技术”与“管理”的职能界定、协作机制。部门独立为政,信息化建设的孤岛,谁来做技术支撑、谁做业务管理?做哪些、管哪些?信息部门需要与职能部门协商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为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必须把“管理”还给职能部门,“技术”退到后台,通过不断完善系统,调动积极性,实现管理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确实解决角色错位的不和谐。
3.1.3“独立”与“统一”的辩证
信息孤岛提高了部门的职能效率,但阻碍了信息共享,造成了全局新的低效率,不利于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新的模式应该是打破部门界限,合理利用资源,统一规划、各部门协调配合,统一底层平台,统一数据标准、统一数据接口。
由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缺乏政策导向和激励措施,优秀课件开发的较少,还没有形成比较齐备的数字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共享,短时间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建设机构不健全
许多高职院校的信息建设部门形同虚设,工作人员由各部门人员兼职,队伍不稳定,无论时间、精力、责任心等均无法得到保障,建立的评价和考评机制无法实施。
2)人员技术得不到培训
网络基础实施逐步在加强建设,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正常运营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来维护,但实际情况是不重视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缺乏对人员定期培训、技术升级、深造。
3)运维资金无法保障
确定数字校园是一把手工程,依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以信息工程思想为指导,对学院的整体状况、办学战略、定位、校内外环境等详细分析调研,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各项业务,确定总体框架和规范,总体技术方案与路线图、分别制定长远规划和阶段目标、子系统次序,所需资金、人员、进度计划等。将上述规划、分析、规范等信息和数据形成文档,与学院发展建设相适应,及时滚动修订,指导数字校园整体有序建设、协调发展。
数字校园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兼顾,又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使建设有序、理性、健康发展,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支持和贯穿始终的保障体系。
4.2.1 组织保障
组建一个站在全局统筹规划的、院长直接负责、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信息化领导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协调和重大决策。成立一个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负责学院信息化具体工作的实施,包括需求分析、方案的设计、工程实施过程监控、组织培训、技术推广、维护运营等。
4.2.2 制度保障
信息化制度保证各类人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变被动为主动,保障工作顺利开展、有章可循。其中包括:
1)规划制度:学院制定中长期数字化发展规划,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工作实施有条不紊。
2)评价机制:将信息化应用水平考核纳入学院考评制度,促进全体师生支持和配合数字化建设。
3)激励机制:在信息化应用评价机制下,通过激励机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支持,提高大家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视,激发全员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资源。
4.2.3 资金保障
资金保障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投入数量直接决定建设的规模和水准。数字化资金包括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运营资金包括业务流量、日常办公、网络维护、设备更新、技术培训、其它费用。
1)多元化经费投入
高职院校经费紧张,数字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比重小,通常难见成效,需要每年按照教育经费的一定比例持续纳入预算,重视投入。同时鼓励社会投入,形成可持续数字化建设资金来源机制。比如“一卡通”、“无线网络接入”等项目,可以联合有关的银行、电信等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共谋发展。
2)注重实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认真分析需求,确定分期的目标,建设节约型数字化项目,使得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各项建设严格按照市场调研、技术论证、绩效评估等流程实施。高职院校切不盲目投资,追赶潮流,要以应用为先、够用为度,广泛征求具体使用者的意见、沟通协调。
4.2.4 人员信息素养保障
人员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数字化建设的核心,是数字校园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应不断加强数字化队伍建设。这支队伍应由技术维护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等组成,随着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技术维护人员维护校园网的设备、应用系统、网络安全,为学院、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做到故障响应快、排除故障快,保障正常运转,应采取多种途径吸引、吸收优秀人才,定期进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提升水平,培养跨专业、高水准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员随着数字校园阶段性进展,不断接受系统新业务、新流程培训,提高工作效率。教师使用数字校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和主导作用,创造良好合作学习氛围,既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的使用能力、获取能力,又要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表达能力,数字校园真正成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与保证。
统一数据平台属于数字校园第一步建设项目,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前提和重点,包括公共数据库建设、数字校园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整合各种信息应用系统。门户服务作为对内外的窗口,向用户展现应用信息,提供教务、学生、办公、图书、人事、招生、就业等服务的接入。统一身份认证建立集中式应用程序认证与授权机制,实现单点登录,为用户提供方便。公共数据库实现各种信息系统的互连互通、数据共享,根据用户登录身份分配相应权限,享受对应服务。
经过多年建设,高职院校网络基础建设已经满足要求,办公自动化、教务系统、音视频服务等应用初步建成,进入信息资源的丰富阶段。其中教学资源库是数字资源的一个要素,建设要有统一的标准,要依据规范性、学科性、技术性、建构性的原则,注重评价,激发教师建设出更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丰富资源是个永恒的主题,不断完善、不断探索,在应用中求创新、谋发展,服务社会,又把信息反馈到校园,走持续建设的道路,才能真正体现数字校园的人才培养价值。
在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时期,数字校园作为培养人才平台,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紧把企业脉搏,按照市场岗位培养高技能人才,有着得天独厚的职业氛围,应该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迎头赶上,数字校园建设得到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率先发展,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1]沈培华,蒋东兴,等.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2(8).
[2]李航.数字化校园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不足[J].现代企业文化,2008(24).
G718.5
A
1674-6708(2010)30-00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