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显现。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及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而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整科技评价“指挥棒”,推动科研更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显得愈发迫切!
要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论文导向”式的考核评价机制。现在,论文数量几乎是衡量研究者学术水平以及确定福利待遇的唯一标准,这不但使研究者忽视科研成果和技术成果的推广,导致科研立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也是浮躁甚至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泛滥的直接诱因。改变这种考核机制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应用科技研究中需增加成果转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激励和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树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导向。
要建立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然而,我国约九成企业集团仍将模仿作为企业研发基本战略,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价指标不利于企业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在现行的国有企业考核体系中,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当年利润的实现是最主要的考核指标,而没有包括技术成果以及技术成果带来的无形资产增值。因此,要加大力度激励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把企业获得的技术能力列入企业绩效,鼓励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要增加政府财政对创新成果转化的奖励和扶持力度。一项科研新成果在技术上领先并不代表成功,只有得到市场认同才是真正成功。这一转化过程迫切需要扶持,而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是最有效的,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现在,我国也制定并出台了这方面的政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以及执行力,并没有很好地落实,急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措施,并切实严格执行。
科技评价体系是科技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潜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喜的是,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必将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