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吉林 延吉 133000
无论对于哪一级新闻媒体来说,“两会”都是新闻富矿。相比全国“两会”,地方“两会”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如何在地方“两会”上挖出好新闻,使地方“两会”报道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是值得每一位地方媒体人关注和思索的问题。
相比全国“两会”的规模和层次,地方“两会”有局限性。一方面,地方“两会” 时间短、议程多。一般四五天时间里,开幕式、闭幕式、接连召开的主席团会、全体会议议程紧密。媒体记者所采写的“两会”新闻,程序性报道即规定动作多、创新报道即自选动作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地方媒体“两会”报道的“潜规则”;另一方面,过分注重领导报道。在地方“两会”上,领导是地方“两会”的主角,代表、委员发言机会不多,时间缩水致使问题蜻蜓点水,无法深入。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地方“两会”新闻节目中,领导讲话多、基层声音少;套话、空话有余,实话、真话不足;不着边际的话过多,抓人眼球、解决实际问题的话不足等现象。
搞好“两会”本身的报道,这是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但要实现“两会”报道预期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宣传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更好地反映民情、解决民生难题,需要依据“两会”内容,进一步拓展报道空间,延伸报道内容。这就要回到地方媒体对“两会”的认知上来。“两会”真正的精神,应是地方政府就其过去一年的表现,向人大代表述职,接受人民的评议。政府还应提出新一年的计划目标、任务措施,供代表们审议。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体现出“两会”的真正价值。地方媒体如何做好“两会”报道这篇大文章、发挥它应有的效应?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前几方面着手:
预判“两会”特性。地方媒体“两会”报道为避免随意性,应增强策划功夫,对本年度“两会”特性做出事先预判。为此,媒体必须事先确定当年“两会”可能的焦点、或者说本媒体对“两会”的关注点,提前策划与确定报道主题。以延边人民广播电台近3年“两会”报道为例:2008年延边州“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稿)中首次提出,未来五年延边州要实施“掘金工程”,加快矿产资源综合开发。记者上会时,有的放矢,就“如何把能源矿产业打造成为延边州第一支柱产业”这一问题采访了政府官员、人大代表以及政协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做了一组深度聚焦,成为当年“两会”报道中的重头戏。2009年的“两会”,延边人民广播电台紧紧围绕金融危机展开“危机下的延边”,全方位报道各界如何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2010年,是国务院颁布《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后的第一个“两会”,作为图们江开发开放的最前沿,延边如何抢抓这一政策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2010延边州“两会”报道的最大特性。预判两会特性,这一操作既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媒体“两会”报道的重心不偏移,也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满足了受众对媒体“两会”报道的信息预期。当然,预判“两会”特性也是对媒体宏观把握能力与记者采访能力的巨大挑战,它要求记者对政府工作要有整体的了解与认知,并对做出准确判断。
精炼领导报道。地方媒体“两会”报道离不开领导活动,要确保“两会”报道的整体传播效果,做好领导活动报道是必不可少的。在笔者看来,地方媒体“两会”报道领导活动贵在“精”。其一体现在互动交流。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前,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就做好“两会”新闻报道工作作出重要指示[1],要求尽量压缩领导同志报道篇幅,更多地反映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反映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捕捉中央领导同志与基层代表现场互动的细节,努力让听众和观众如临其境。新闻报道是反映党风政风的一个窗口,中央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围绕国计民生的深入讨论和真诚互动,让人们看到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中央媒体尚且如此,作为地方媒体,在报道“两会”领导活动时也应把功夫下在“反映领导同志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上;其二,“精”在“活”。2007年延边州“两会”上,省委常委、州委书记邓凯向州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们表示,两年前刚上任时向政协委员表达的3个愿望现如今已经实现,他要再提出3个期盼:延边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模范、各级政协组织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建设者。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可以做成当年《新任州委书记的3个愿望》的延续报道。新闻特写《州委书记3个愿望后的3个期盼》报道一经播出,其生动鲜活立即受到领导、同行和听众的广泛认可。让领导活动报道“活”起来,[2]要认真研究受众的要求和需要,跳出旧的程式和套路,改进传播技巧和方法,从会议中,从领导活动、讲话中,提炼受众之所想、受众之所需的信息和内容,力戒空话、套话,将最有价值的新闻、最新鲜的事实、受众所普遍关心的内容拎出来,着力在这类新闻与受众之间寻找共振与交叉点,引发受众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就必然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
做深做透焦点报道。和全国“两会”报道相比,地方媒体“两会”报道的好彩头还体现在一些地方焦点问题的报道上。2005年,延边州外派劳务收入突破10亿美元大关,这一数字相当于延边州地方政府当年财政收入的3倍半。在2006年初召开的延边州“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针对“如何引导居民利用手中资金投资”这一问题展开热议,记者以此大做文章,成就佳作《10亿美元怎么花》。“两会”是新闻资源最为集中的出口,汇聚了政府主管领导、职能部门领导、代表、委员等,媒体可借此推出主题“圆桌论坛”,就农村养老保险、留守儿童教育、法院执行难等百姓关心的核心问题制作专题。有百姓声音、代表建议、委员说法、政府职能部门说法,众多方面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有利于做深报道、促使问题的解决。
“两会”报道总体属时政类报道,一个媒体的“两会”报道,只要做到或是在传递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或是在试图让媒体与公众能够参与政治议程,就应该给它发育与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当然,如何做到操作更专业、更具传播性与可接受性,也是“两会”报道者、乃至于所有时政新闻报道者在实践中,必须不断探索与面对的一个命题。
[1]胡锦涛两会前要求压缩对领导报道篇幅.人民日报,2010-03-16.
[2]张红.增强党报头版可读性的途径.城市党报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