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巴音朝鲁毛光烈
宁波是一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生态文化历史悠久的城市。早在70 00年前,河姆渡先民就十分珍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并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农耕活动,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生态和谐典型。20 10年上海世博会未来城市馆,在全球选定5个城市作为人类未来城市的“样板”,而风景秀丽、绿树成荫的奉化溪口成为亚洲地区的唯一代表,可以说,这是宁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宁波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开展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一系列称号。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66 8万亩,森林总蓄积量达12 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74平方米,全市有溪口、浙东大峡谷等国家风景名胜区及18个森林公园。
森林是城市之“肺”,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美化城市景观、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波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的重大机遇,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和《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以城区森林化、村镇园林化、通道绿色化、农田林网化、海岸生态化、林产特色化“六个化”为目标,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低碳和谐城市”、“滨海森林城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江湖相拥、山海环绕、森林进城的城市森林景观建设,实施“千里绿色通道”和“千里绿色河道”工程,创新拆房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立体造绿、合理播绿等举措,启动建设集度假展览、植物博览、森林休闲于一体的宁波植物园,努力使森林城市体现浓郁的江南风貌和滨海特色,让城乡居民体验森林城市所特有的“天然氧吧”和“生命阳光”。目前,全市城区绿地总面积达1.26万公顷,公共绿地面积达28 57公顷,城区绿地率34%,绿化覆盖率37.5%,基本形成了“绿环护城、绿轴穿城、绿园映城、绿链网城”的森林绿地格局,水清、岸绿、花香和鸟语已成为宁波城市的亮丽风景。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体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持续得到实惠,使广大城乡居民在亲近大自然中享受更多的绿色、享受更加舒适美好的生活。一直以来,宁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把创建活动作为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民生工程来抓,把自然生态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加快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着力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充分发挥“江、河、湖、港、桥融为一体”的自然优势,依托“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的景观格局,公园山石“点”上开花,连江接路“线”上构景,生态环境“面”上铺陈,相继建成了日湖公园、月湖公园、宁波帮文化公园、江北外滩、东钱湖环湖景区、三江六岸等一批常年绿色、四季有花的长廊和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休憩赏景的好去处。按照“森林进城、园林下乡”的思路,启动实施“园林式”居住区建设,新建的居住区10 0%达到园林式标准,并涌现了“全球生态五百佳”——滕头村等一大批森林环抱、绿云如染的新农村。坚持全城创建、全民创建,大力弘扬森林文化,深入开展“森林宁波”、“关注森林”、“保护三江源”、“我为港城添新绿”等系列活动,全市现有34 0支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83个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涌现了“政协林”、“青年林”、“三八林”、“慈孝林”等50 0多处特色林。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促进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世界生态化城市的发展潮流和方向。这几年来,宁波市坚持生态优先不动摇,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充分发挥森林提升城市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夯实生态环境基础。坚持产业“调高、调优、调绿”这一方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果林、绿化苗木等相关森林产业,开发建设以休闲观光林特产业园区和农家乐为特色的森林旅游,努力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使林业经济成为“绿色聚宝盆”,20 09年全市生态效益近14 0亿元。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千里海疆、万顷屏障”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农田林网景观,构筑多色彩、多层次、多结构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森林灾害远程视频预警监控系统,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切实保护好每一片宝贵的城市森林,着力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改善社会民生、提高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创森”活动的持续推进,不仅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 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 15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6 6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和第8位,所辖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