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瑾
(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州 510320)
论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宋淑瑾
(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州 510320)
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和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内容和实现形式。在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因此,我们要全方位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表现为完整发展、充分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
“人的完整发展指人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各个方面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但缺一不可,即可偏移而不可偏废,否则就是片面发展。”[1]至于这些最基本的素质是指哪些方面,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愿望和价值指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身心”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身即身体,心即心理、精神;可以理解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完整发展;也可以理解为真、善、美的完整发展。
人的充分发展指人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潜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掘、发挥。“充分发展”的实质是“有个性的发展”。个人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尽可能地追求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就是每个人都“不像其他任何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以避免人的发展的单一。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没有差别的世界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肥力没有感觉的沙漠。”必须强调的是,“充分发展”只是一个尽可能的追求,因为“多方面”是没有界限的,也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性,与主体的需要和主客观条件直接相关。
“人的和谐发展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必须获得协调的发展,各方面发展不能失调,否则就是畸形发展。”[2]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他的各种最基本的素质,如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可能在某一方面完全是空白;但如果在某一方面的发展上过于落后,一个人的发展就会失衡,就会呈现出畸形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也会进而影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人的各种基本素质之间关系的适当和协调,是人的发展上所体现出的一种美。
人的自由发展指人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应当符合个性的内在要求,而不应该迫使和强制,任何违反个人本性的发展,即使发展得很充分,也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充分发挥一切兴趣、爱好、才能的广阔空间。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摆脱外在物质匮乏的束缚,可以不再为谋取生活资料而奔波操劳,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发展和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实现形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相对地全面提高,即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其他素质的提高。”[3]我国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多种途径,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紧密相连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因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是素质教育。“人的素质按其发展水平可分为生活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生理素质的提高由体育来实现;社会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审美等素质)的提高由相应的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来实现;心理素质的提高由心理健康教育来实现。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五育’的心理基础而存在的,是‘五育’之间的桥梁,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可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以此为中心把个人的意识、情绪、需要、理想、信念同自己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单纯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不能完成的。”[4]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本质的真正拥有。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个性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恰恰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它最终要使人们拥有平淡而不消极、上进而不偏激的一种平和的心态,达到一种‘人活的是自己’的境界。而德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无不是在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规范,是将一定的社会价值灌输给人们,使人们有种‘活的不是自己’的感觉。这恰恰违背了‘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人向自身复归’的理念。当然,这里无意否定德育的价值。只是在这一点上,心理健康教育做得更本质一些。”[4]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保持健康的心理情绪和预防潜在的心理疾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5]
人格是一个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现。人格是否健全,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健全的人格特征表现为:独立、自信、勤奋、开朗、热情、踏实、主动、积极等,这些特征在人的全面发展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一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人格缺陷,比如,自卑、孤僻、多疑、偏激、狭隘、害羞、冲动等,如果这些人格障碍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留下隐患。塑造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它特定的性质和具体的内容,不仅能治疗和改造一些人格障碍,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塑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相适应的新的健康人格模式。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6]
人际交往可以激发人们的智力、体力等,在广泛深刻的社会交往中,可以大量获取知识,激发创作欲望,并把这种欲望转化为行动,付诸实践。人际交往可以加深人们之间的了解,同时也激发着一种竞争。在竞争中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真、善、美,唾弃假、恶、丑,使人们在交往中获得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好多人不善交际,不愿接触他人,孤独处世,这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意志品质是指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意志特性和倾向。”[6]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战胜各种困难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优良的意志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人们可以养成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勇于创新精神等优良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石。只有具备了优良的意志品质,个人才能在坚实稳固的基础之上得以全面发展。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产生于认识和活动的过程中,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或看做情感的同义词,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的态度的体验,狭义的情绪指短暂而强烈的且具有情境性的感情反应,如悲哀、愤怒、恐惧、欣喜等。”[6]健康的情绪,就是良好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某种情绪伴随着我们,有时悲痛欲绝,有时欣喜若狂,有时焦虑不安,有时平静如水,情绪好像是一只温度计,时时刻刻反映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能学会如何调节情绪,驾驭情绪,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大意义。
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在做好其他事情之前,健康的心理是关键。每个人经常会因某种原因出现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等暂时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对身体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习的效率就很高,即使学习负担较重也能应付;反之,精神负担过重,紧张、焦虑的情绪不能很好地调整,就会引发身体功能的紊乱,出现头痛、失眠等症状。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减少身心疾病。如果没有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当,则此类问题就可能留下隐患,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在与全国妇联领导和妇女第八次代表大会部分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大,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
1.父母应为孩子构建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塑造我们的性格、意志、情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场所,氛围直接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心理,尤其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融洽、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而且还会使孩子学会互助、互爱、合作等优秀品质;冷漠、松散、恶劣的家庭气氛是孩子的性格、品德正常发展的极大障碍。因此,每个家长都有义务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2.父母必须有正确的观念,规范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孩子在幼年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很薄弱,但其模仿的能力是极强的,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兴趣爱好、说话方式等,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会对孩子的交往、学习、兴趣、情感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父母哪些话能教给孩子,哪些话不能教,哪些行为要制止,哪些行为要提倡,都要有明确的认识。纪伯伦曾说过:“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好的榜样。
3.父母必须转变教育方法。有人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里,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的手里。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而父母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有研究表明,孩子的心理疾病,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例如,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随着自己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事都可以;心情不好时,孩子做得再好,也会对孩子大喊大叫。父母的情绪、行为是否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应该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原则,用心去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目前,学生自杀事件、跳楼事件屡屡发生,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因此,学校就迫切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要全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组织落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讲座等,在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在校园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同时,学校应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7]。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客观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缺点,这不仅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而且也会使心胸狭隘的学生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
2.积极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指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8]学校咨询工作的内容不但是对有特定心理障碍者的咨询,而且是对学生中常见的个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等全方位的咨询,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学生能倾诉心声的好场所,从而帮助学生减轻痛苦,增强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素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3.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增强教师的情感力量。教师的心理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就会导致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和细微的情绪变化,即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做同学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为学生创造一种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自己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以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样,学生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如抢劫、自杀等。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仅限于家庭和学校,只有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1.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思想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大力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全民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制定出有关传播心理健康观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时间、设施、管理和评估等方面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以切实的保障。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有关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社区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社区成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整体素质优化和全面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9]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预防各种心理疾病,解决一些处在萌芽状态的心理问题;有助于人们意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使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维护社区的团结和稳定,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10]。
3.建立多渠道、多内容、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国各省市应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通免费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情感困惑、工作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的咨询。工作人员把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周以来接听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然后以一个专题的形式进行报道,让大家共同学习;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站,开通秘密信箱、心理健康普查等诸多互动性内容,市民可以不公开身份在线请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心理疏导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宣传活动、公益活动等;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由一定专业水平的志愿者组成,他们每周为市民开展一次业务培训,及时预防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为市民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1] 李洪雄.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现条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6):28-31.
[2]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 [J].教育研究, 2005(5):3-8.
[3]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8.
[4] 刘晓红.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定位[J].教育探索,2005(4):102-103.
[5] 熊建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80.
[6] 黄斌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141;96;66
[7] 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3): 167-169.
[8] 肖旻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J].2005:1-215.
[9] 朱丽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模式的构建[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8 -89.
[10]胡继民.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构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8):163 -165.
2010-09-23
宋淑瑾(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0-012
A
1007-7111(2010)11-0114-04
(责任编辑 魏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