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0-08-15 00:46龙兴春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印巴南亚印度

龙兴春

(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周边国家研究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9)

南盟自1985年成立以来,不管是在合作形式和实质内容上都一直发展缓慢,有时甚至连每年一度的首脑会议也难以保证召开,这是因为南亚国家之间在政治上存在着复杂的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阻碍了南亚地区意识的形成,也阻碍了本来水平就相当低的地区经济合作。

一、南亚国家间政治矛盾重重

南亚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存在于印度与其周边中小国家之间,而其它国家由于互不搭界,几乎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印度方面有根深蒂固的“大印度”思想,坚持“小国灭亡论”和弱邻思想。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根本瞧不起周边小国,认为小国家自身无法生存,要么依附大国,要么灭亡,所以周边小国应该由印度来保护,加入印度组成所谓“大印度联邦”。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印度就认为南亚是印度的南亚,对区外大国参与南亚事务持强烈的戒备心态。印度炮制了自己的“门罗主义”——英迪拉主义,对其邻国,无论大小都表现出强硬的不妥协姿态,制定出两条原则: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跨越喜马拉雅山顶;把本地区内出现或发生影响的任何不承认印度主导地位的外来势力视为对印度的威胁。这被阐述为“印度不会干涉这一地区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除非被要求这么做,也不容忍外来大国有这种干涉行为;如果需要外部援助来应付内部危机,应首先从本地区区内寻求援助。”[1]印度的这种地区政策让其邻国深感不安,反而不得不要处处提防印度,积极发展同区外国家的关系来平衡印度的影响,这使印度与其邻国的关系常常处于紧张和不信任状态,又以印巴关系为甚。

(1)印巴矛盾。印巴以克什米尔领土争端为核心的两国矛盾是南亚最主要矛盾,也是造成南亚区域合作步履蹒跚的根源所在。1947年印巴分治,随后就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开始了两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抗。1965年再次因为库奇兰恩领土归属问题引发大规模战争。随后不久,印度全力支持东巴孟加拉民族独立运动。1971年印度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巴失败,孟加拉国独立,印度成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使巴国力受到极大削弱。在整个冷战期间,印巴分别成为苏联和美国在南亚地区冷战的代理人,美苏矛盾常常引发印巴关系的起伏。南盟成立后,印巴间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零星武装边界冲突不断,政治纷争更是此起彼伏,特别是1998年,印巴先后进行核试验,导致南亚局势紧张和核军备竞赛,经过1999年2月印巴总理进行“巴士外交”,签署了“拉合尔宣言”,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但好景不长,印巴再次在克什米尔爆发边境冲突,持续时间达两个月之久。后来印军动用飞机、重炮等武器,巴方撤离武装人员才宣告结束。2001年印度议会大厦遭恐怖袭击,印方指责是巴武装分子所为,一边在印巴边境地区陈兵百万,逼近临战状态,后双方深感核武器的威力,加之美国和中国的调停,才宣告收场。印巴之间每一次关系紧张都直接导致南亚区域合作的停滞和倒退。

(2)孟印争端。孟加拉国的前身就是东巴基斯坦,在印度长期支持下谋求独立,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直接出兵东巴,进入达卡,打败了巴军队,孟加拉国才获得独立。随后印孟两国签订《友好合作和平条约》,印度向孟提供了大量经济和军事援助,两国关系进入了一段蜜月期。1975年孟发生政变,受到印度支持的总统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被害,印孟关系急转直下。虽然后来两国关系有所恢复,但由于在边界、海上划界、岛屿归属、飞地处理、跨国河流水资源分配、难民返国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矛盾,一直影响印孟关系的健康发展,并多次在边界线上发生交火事件。经过两国谈判,达成不少协议,就有关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但这些问题仍然不时激化,影响两国间的信任与合作。

(3)尼印矛盾。尼泊尔是一个地处内陆的喜马拉雅山国,夹在中印两个大国之间,尼外贸出海必须要借道印度。尼又是一个印度教国家,在宗教、文化、种族、经济等方面与印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印度就将尼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尼强调要与中国和印度建立同等友谊极为反感,经常干涉尼的内政,多次利用贸易和过境协定谈判给尼制造困难,迫使尼方就范。在20世纪90年代尼印在贸易过境、边界标定、移民等问题上的矛盾一度激化。加之印度反对把尼建成和平区的建议,印方对尼进行了封锁,给尼国内的生产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使尼对印度更不信任。后来印度政府调整了其地区外交政策,在“古吉拉尔主义”指导下,两国签订了贸易和过境协议,尼印关系才逐步走向平稳发展。

(4)印斯矛盾。印度和斯里兰卡在独立前同为英国殖民地,独立后两国就边界、海域及海洋资源的划分达成了协定。对滞留斯的泰米尔族印度人的问题上也于1964年达成原则共识,到1981年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但20世纪80年代,斯国内民族矛盾激化,斯政府军围剿泰米尔反政府武装,引起了印度南部泰米尔人的愤怒,印度中央政府也向斯里兰卡发出了警告。1987年斯总统贾雅瓦德纳与印总理拉吉夫.甘地签订协议,印度向斯派出近五万名维持和平部队,结果遭到了泰米尔武装和斯人民的反对,印度军队非但没有起到维持和平的作用,反而自己陷入了与泰米尔人的冲突中,没有给斯人民带来和平。1988年普雷马达沙当选为斯新总统,他上台后要求印度撤军遭到印方拒绝,使原计划1989年11月在斯首都科伦坡召开的南盟首脑会议延期。直到1990年印度军队撤出斯里兰卡,两国关系才恢复正常。

总的来看,由于印度错误的地区外交政策,造成南盟成员国特别是印巴间缺乏政治互信。成员国间的矛盾常常使《宪章》规定的每年一次的高峰会议也不能按时召开,南盟成立20年,却只开了12届高峰会议。就是在召开的12次高峰会议中,也大多是形式多于实质,每次发表的都是内容大同小异的宣言,申明各自或共同立场,具体的执行往往大打折扣,因此南盟高峰会被揶揄为“国际官僚主义”,严重损害南盟的国际形象。

二、南亚地区意识淡薄,功能外溢有限

形成共同的地区意识是国际区域一体化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为争夺领土资源的战争,近代欧洲人民遭受到深重的苦难,欧洲人经过反思总结,认为有必要通过实现欧洲一体化,以避免战争。欧洲意识促成了现代欧洲一体化的成功。在南亚地区人民也遭受了相似的苦难,领土争端、宗教冲突、民族矛盾以及殖民统治的恶果使南亚国家之间和国家的内部冲突不断,严重破坏南亚国家间关系,阻碍了南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南亚人民也在思考寻找解决办法,但他们得出了和欧洲完全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南亚国家或不同民族、宗教间要想相安无事,就只有分裂分治。在这种思维主导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1971年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分治,并且在印度国内的锡克人、泰米尔人以及阿萨姆等地与印度的离心倾向也非常突出,多次引发大规模冲突。从地理角度来看,南亚国家除印度外互不接壤,加之地区交通通讯落后,普通民众之间接触较少,相互了解十分有限。因此要在南亚地区形成南亚地区意识或南亚意识的确是任重而道远。

受国际区域一体化功能主义思想影响,南盟成立之初便定下了11个具体合作领域,希望通过一些具体合作来建立合作机制,增加人民相互了解和互信。同时功能领域的合作可能在成员国间建立起比较强的相互依赖,通过合作使功能领域的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到提升,让政府更加重视地区合作。但是由于南亚各国经济落后,市场不发达,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像印度那样长期实行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制度,专业集团对政府的影响力不强。巴基斯坦长期军人执政,社会其它力量无力影响政府参与区域合作的意愿。其它南亚国家情况也大同小异,所以南亚地区功能集团合作的“外溢”都不足以左右政府决策,更不足以使民众产生效忠转移来形成地区意识。正像哈斯(E n e r s t H a a s)批判功能主义所指出,“政治权力和经济福利是难以分割的,任何经济福利活动的承诺,都产生于基于权力的考虑基础之上政治决定范围。特定的功能层次不能离开普遍的关注,总体的经济决策必然先于功能主义者描述的任何具体功能部门的演进。政治与技术、政治家与专家之间的截然区分并不存在,因为事务性决策是建立在先前的政治决策基础之上。”[2]由此看来,靠功能领域合作来推动南亚区域合作的愿望难以实现,南亚区域合作必须要靠成员国政府的强力介入才可能获得进步,然而在南盟十多年来的历程中,成员国政府对南亚区域合作的阻碍作用要大于促进作用,至少印巴两国政府是这样。

三、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众所周知,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增长过快,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从整体上讲,南亚所有国家都属于农业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还处在自然经济状态。南盟国家之间进出口产品互补性很弱,他们大多是出口矿物质、农产品、一般加工物等初级新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并在国外市场上相互竞争,因此南亚国家间可贸易的产品品种不多、数量也不大。

缺乏良好的交通通讯设施是阻碍南盟内部贸易的另一个障碍。南亚国内和国家间的铁路都存在着轨道宽度不统一,造成货物与旅客的多次转车,运输成本高且事故频繁;高速公路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进一步发展;机场和港口作业效率低下出口货物长期装不了船,严重影响出口交货。国家间的通道不畅影响商品和人员往来,特别是印巴间由于政治上的不信任,彼此的商品贸易常常要经新加坡或阿联酋的迪拜等地转口。

南亚国家国民收入特低,民间购买力不足也制约着区内贸易的发展。以1998年为例,当年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40美元、巴基斯坦为470美元、孟加拉国为350美元、尼泊尔只有210美元[3],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排名都在100名以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大多数的人群收入远远低于这个平均数。低水平的收入代表了低水平的购买力,直接导致人们无力购买外国商品,这自然制约了南亚国家间的贸易。

[1]P.Venkateshwar Rao, Ethnic Conflict in Sri Lanka: India's Role andPerception, Asian Survey,Vol.28,No.4,April 1998.

[2]Enerst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p.23.

[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0人类发展报告》,202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2月.

猜你喜欢
印巴南亚印度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对巴政策演变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巴推出2019“和平日历”
《南亚》教学设计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巴边界交火,上万人逃离6日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