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的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

2010-08-15 00:46高新亮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张元济藏书学堂

高新亮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图书馆 河南 郑州 450042)

1 张元济生平

张元济(1867~1959)中国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原籍浙江海盐。1867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1959年8月14日卒于上海。光绪壬辰(1892)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戌变法时光绪帝曾破格召见,政变后被革职。1898年冬任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注意译书的选题意义,改变原著重译兵书为译社科书籍。后任公学总理,1902年7月后辞职。1901年,以“辅助教育为己任”,投资商务印书馆,并主持该馆编译工作。1903年任该馆编译所长,1916年任经理,1920~1926年改任监理。1926年任董事长直至逝世。1949年被特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后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元济不但是一位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历程的著名出版家和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图书馆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有见解的图书馆学思想,并创办了通艺学堂图书馆、涵芬楼、东方图书馆和合众图书馆,以丰富的实践实现了其理论主张,并丰富了其内涵。

2 张元济近代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

2.1 图书馆功能:公开藏书,为社会服务

公开藏书,为社会服务是张元济的最高思想境界。在1897年,张元济与张荫棠等人集资创办通艺学堂图书馆时,就开始了开放藏书的实践。张元济在其亲自制订的《图书馆章程》中规定,本馆专藏中外各种有用图书,凡在堂同学及在外同志均可随时人馆观览。明确的管理制度和公开借阅的举措,使得该图书馆深受读者的欢迎。而根据《图书馆章程》的说明可知,通艺学堂图书馆是有文字以来最早使用图书馆三字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图书馆。1921年2月,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董事会第256次会议上提议以公益金专办一所公共图书馆。1922至1924年间,张元济又倡议由发行所举办“巡回图书馆“,委派黄警顽、张敏逊两人将整批本版图书运至苏南和浙北杭嘉湖、宁绍地区的小市镇公开展览,为社会读者提供了方便。1926年,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实现了张元济的宿愿。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东方图书馆设有普通阅览室、报刊阅览室。1929年,又开放了儿童图书室。1931年,设立研究室,开展外借业务。东方图书馆是一所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私立图书馆。东方图书馆更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功用,它对广大群众开放,让无购买实力的民众也有机会接触新思想,打开眼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强意识。

2.2 图书馆人才培养

1928年夏,东方图书馆还开办了图书馆学讲习所,招收学员200余人,卒业后,分派商务印书馆各部办事处,其余皆服务于国内各大学、各图书馆。创办涵芬楼资料室和东方图书馆,除了为商务工作人员提高素质、为商务的编译工作和校勘古籍提供必要条件外,还造就并网罗了大批人才,如蔡元培、高梦旦、蒋维乔、杜亚泉、胡愈之、陈云、沈雁冰、叶圣陶、周建人、等。胡愈之在商务期间,曾说过:“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每天工作只有六小时,还有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职工可以随时去借阅图书,这对我的自学有很大好处”。他说自己只有中学二年级的学历,书主要是在商务读的。

2.3 藏书理念创新

(1)抢救保存文化遗产。清末民初至抗战期间,时局动荡。张元济认为“事关国脉,士与有责”,认为保存古籍要依靠图书馆收藏,私人藏书楼是靠不住的,“但难得之旧书,若无公家为之保存,将来终归澌灭”。除了办图书馆收购珍藏以外,张元济先生还采取将古籍影印、排印、抄录、摄照等积极办法,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在张元济的藏书思想中,固然有保存文化遗产的内涵,但又并不仅限于保存,他还主张通过出版手段使古书之“垂绝者赖以续命”。当善本的收藏数量不断增加时,张元济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古籍散亡,印术日新,恒思择要影印以晌学者”,当涵芬楼建成之后,张元济的“积书之志至是稍慰,而影印古迹之念日追”。于是以其自身之学术根基,精于鉴审版本,勤于雌校,为古书续命,终其一生,未曾间断。(2)知新温故,二者并重。张元济除了注重对传统文化结晶的保存之外,还非常重视对西方文明的吸纳。主张传统与西方不可偏废,应该“知新温故,二者并重”。他创办通艺学堂图书馆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从通艺学堂图书馆章程中我们看到,该馆“专藏中外各种有用图书,所备各报专为取便同学,广益见闻而设”,“西文报先择浅近者,深奥者从缓”,该馆还定期就西文报纸上的内容择要举办演说,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文报纸报道的内容,并使不懂外文的人也能够了解西方的思想。张元济对“日本欧美各国所出新书亦总是尽量购置”。如《人人文库》、《新时代丛书》等等。东方图书馆所藏外文报刊也极为完备。较为著名的有,荷兰出版的《通报》、英国亚洲文会所出版的《学报》、德国出版的《李比希化学杂志》等。

2.4 图书馆管理方法

张元济利用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经验,拟定了借书条例。涵芬楼的借书规则有十条之多,它属于内部员工免费使用,对于借书资格毋用限定。东方图书馆提供空间让读者就室阅览,缩短图书的流通时间,因此同一图书被阅读的次数大大增加,从而提高使用效率。张元济收集图书的途径:“求之坊肆、丐之藏家,近走两京,远驰域外”,“求之于市而不得者,则辗转借钞,录存副本,借供众览”。即求书四法,以丰富馆藏。他也积极学习西方的先进理论,参考西方图书馆的管理办法,对藏书进行整理分类。从涵芬楼藏书开始,张元济就为藏书编了目录,并按特定顺序排列目录卡片,藏书也大致分类。尤其东方图书馆藏书按王云五据《杜威十进分类法》改编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分类,并设有分类、书名、著者、丛书4种目录。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馆分类法。

3 张元济的近代图书馆实践活动

3.1 通艺学堂图书馆

1897年初,张元济在北京和昭常、张荫棠、何藻翔等集资创办西学堂(后改名为通艺学堂)。学堂内特设图书馆,张元济亲自制订了《图书馆章程》12条和《阅报处章程》6条。前者规定:“本馆专藏中外各种有用图书,凡在堂同学及在外同志均可随时入馆观览。”“在外同志愿来馆读书者,应请同学作保,再由本馆赠一凭单。凡得有凭单者,本堂一律优待。”后者则申明“馆内所备各报专为取便同学广益见闻而设”。定有明确管理制度和公开阅览的举措,以及方便读者阅读的读报方式,大受读者的欢迎。从《通艺学堂图书馆章程》的说明,可得知通艺学堂图书馆是我国有文字可据,使用“图书馆”三字最早和实行对外开放最早的图书馆。1898年,张元济参加维新运动,变革失败后被革职,被迫将通艺学堂移交给了京师大学堂。

3.2 涵芬楼

1902年后,张元济先生投身商务印书馆,并他开始筹划图书资料室,广泛收集古今中外图书,以供编书之用。1909年资料室扩大规模,改名为涵芬楼,开始大量购进古籍,其标志为经蔡元培介绍购入的绍兴徐树兰熔经铸史斋的五十余橱藏书。在20多年间,江阴缪氏、更阳端氏、荆州田氏、南海孔氏、海宁孙氏等多家藏书,先后为涵芬楼收购。当张元济听说“天一阁”遭浩劫,并得知有些书商正准备把“天一阁”藏本卖给外国人时,便立即拨巨资抢救,保存于东方图书馆的“涵芬楼”里。涵芬楼还注意收藏欧美、日本等有价值的书籍及全国各地的地方志等。由于张元济的不懈努力,涵芬楼成为当时富甲一方、称盛一时的著名图书馆。至1931年,涵芬楼共收藏3745部,35083册善本书。其中省志收齐,府、厅、州、县志1753种,占全国应有总数的84%,国内其它图书馆均无法与之相比。

3.3 东方图书馆

1903年,张元济主持编译所工作。随着藏书的日益增多,张元济先生一直在考虑把涵芬楼的藏书公诸于众。1922年,在得到董事会的一致通过后,成立了公用图书馆委员会,张元济、高梦旦、王云五等任委员。购置地产,兴建馆舍。图书馆于1924年落成。1926年5月2日对外开放,取名“东方图书馆”。图书馆二楼为阅览室、杂志陈列室和办公室,三四楼为涵芬楼移入图书,底楼为编译所办公室。阅览室面积100平方米,全馆有书架370余只,总长4500米。共计藏书33万余册,中外杂志900余种,报章45种,地图2000幅,各种照片约1万余张。1930年,增设了儿童图书馆,次年又设流通部,逐步增加服务内容,读者与日俱增,年读者人次达到3.6万,平均每天接待读者100人次。至1932年,藏书已达到46万3千余册。东方图书馆收藏之富,藏书之精在当时中国乃至亚洲都名列第一,因此时人称之为“东方第一图书馆”。1932年1月28日,日本对上海发动侵略,使商务印书馆总厂和东方图书馆全部毁于日军战火,除珍本古籍500余种移藏别处得免于难外,其余图书全部化为灰烬。1933年4月,张元济组织了复兴委员会,曾有重建东方图书馆的规划,但终因各种原因和抗战的爆发而被迫停止。1951年7月,经张元济倡议,商务董事会通过,将这500余种珍本,除《永乐大典》25册捐献政府外,其余均由中央文化部收购,现藏北京图书馆。

3.4 合众图书馆

1939年,上海已沦为“孤岛”,张元济先生目睹“沪上迭遭兵燹,图书馆被毁者多”,私人藏书又因战乱而大量流失,心痛万分。于是,为合力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他便与叶景葵、陈陶遗等好友发起创办合众图书馆,后来又加入许多上海文化界知名人士。其创立宗旨,要必致力于民族文献之绝续存亡,以挽救书厄。并将各自所藏捐入,作为馆藏的基础。张元济先生将历年收藏的嘉兴府先哲遗著476部1822册、张氏先世著述和刊印评校收藏之书104部856册及石墨图卷等全部捐赠。合众图书馆于1941年落成,共收藏捐赠之书22万册,藏书之富、门类之多,正如张元济所说:“其中名人稿本及名校精抄,不亚于‘东方’所藏”。蔚然成为沪上颇具规模的图书馆。当图书馆面临经费问题时,也是张元济出面向外界求援。始终参与其事的顾廷龙曾感叹:“回顾从创办到捐献十有四年的经过,诸位先生的贡献都是巨大的。其中张元济先生始终参与其事,建国前后更直接主持馆务,每一项关键性事务,都得到他的妥善处理,其劳绩尤为卓绝。”1946年5月,张元济被推为董事长,全面主持图书馆工作。1953年,张元济和陈叔通倡议将合众图书馆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俾可作有计划发展”。合众图书馆由政府接收后更名为“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后并入上海图书馆。

[1]张树年.张元济年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张元济.涵芬楼烬余书录·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3]吴方.仁智的山水·张元济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4]宋兵.张元济先生及其创建的公共图书馆[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1).

[5]樊清文.张元济与中国近代图书馆[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8(8).

猜你喜欢
张元济藏书学堂
小毛驴藏书
不以资历选人才
张元济婉拒孙中山
张元济“犯傻”
联墨双馨二
珍惜每一本藏书
森林学堂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