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文化渊源

2010-08-15 00:46李雅君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渊源民族主义孙中山

李雅君 蓝 强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 广州 510631)

一、简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必然有其土壤,有社会根源、政治因素以及不可或缺的文化渊源。同时,任何一种思想都不可以凭空产生的,其必须借助已有的思想材料。而这些思想材料,既包括了本国的传统积累,也有外国的文化遗产。正所谓,“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1),孙中山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世界和平,谋求人民生活的幸福,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于一体,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现代化方案,这就是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义(2)。孙中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是其创立的全部理论的核心。在三民主义中,“萌发最早、成效最大的是民族主义,史学界至今争议尚多的也是民族主义”(3),“它的形成最早,宣传也最多,是号召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一面旗帜”(4)。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言,“我们关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国,想中国民族永远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义”(5)。

但是,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阶段划分例来争论不休,从近代讨论到现代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阶段的不同划分是基于对民族主义演进过程内涵的理解的岐别”(6)在参阅了大量的前人著作与论文的基础上,笔者赞同两阶段说的提法——即以1923年为分水岭,此前(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3年《中国革命史》(7)一文的完稿)的民族主义属于旧的历史范畴,称之为旧民族主义,这个时期的民族主义其文化渊源主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之后的民族主义则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时期,孙中山用西方的理论改造旧民族主义,使它发展成为新的民族主义,称之为新民族主义,西方的思想成为新民族主义的文化渊源。

此外,孙中山曾总结说“盖民族主义,实吾先民所遗留,初无待于外铄者也。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得仇为事……”(8)。我们将追根溯源,找寻“先民遗留”,并研究孙中山是如何“发挥而光大”和“改良缺点”的。也就是说,我们将从文化的角度,探讨民族主义的渊源。

民族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反满”,实行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口号。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内涵。但若只留意此思想的发展性和多变性,忽视了其自成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很难从理论上揭示出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是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只将其分为新旧两个阶段,希望能够找到其形成的文化因素,挖掘其文化渊源。

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若干方面。尤其是旧民族主义,它的文化渊源主要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

1.华夷观念

华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自古就有“贵华夏而贱夷狄”,即“华夷之辨”、“夷夏大防”、“用夏变夷”、“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民族意识。中原地区文化程度较高的民族,汉族称为是华夏,而在偏远地区文化程度较低的民族称为夷狄。晚清末造,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各种反满思想愈演愈烈,各方舆论均以反满为急务,传统民族思想在政治斗争中复活了(9)。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受华夷观念的影响十分之深。1894年兴中会成立,自成立之日起,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团体的口号。在这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了明确的反对满清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民族主义思想。(10)从那以后,以“反满兴汉”为目的的民族主义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重要部分被确定下来了。

华夷观念,无疑能够保护中原地区文化免受其它少数民族的破坏,保持华夏民族的纯洁度,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种华夷观念实质上是一种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它以极端的优越感凌驾于其它少数民族之上,通过强势的文化压制,起到唯我独尊,天下归一的政治目的。尽管早期的民族主义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之后,随着革命实践的需要,华夷观念影响下的民族主义愈发显现其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孙中山对传统的华夷观念进行了修正,使民族主义思想日趋成熟和完善。

如此,虽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来源于传统的华夷观念,但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以及作为这一思想的创立者孙中山的不断进步与成熟,狭隘的华夷观念已有所创新,它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是从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中派生出来的,但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在不断修正,不断纠偏中趋于完善,最终完成向新民族主义的过渡。

2.小民族主义

关于大、小民族主义的区分,梁启超曾经说过:“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11)。孙中山也说过,“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12)按照梁启超的分类,这种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也都是小民族主义。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是驱逐蒙古的朱元璋和起兵反清的洪秀全。并且,孙中山都深受两人的影响。

朱元璋是反元的英雄,他在讨元檄文中写道:“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两句话与孙中山一手创立的兴中会的誓词,居然如此惊人地相似,我们不难推断,很可能孙中山是中从中移植过来的。旧词藻的背后说明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源头与中华传统的种族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被孙中山称为“反满第一人”,而他本人更是自幼爱听太平遗兵谈论洪杨旧事,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这两位先辈的丰功伟绩,以及深深烙印在孙中山心中的家族、种族观念直接促成了其民族主义思想。

同样,受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影响的民族主义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过程。“什么是民族主义呢?按中国历史上社会习惯诸情形讲,我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13),这是在后期,孙中山遵循“天下大势,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规律,把中国传统思想中小民族主义的成分升级为大民族主义,即是他后来所说的国族主义而得出的亘古真言。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平等”思想也影响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如老子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而墨子则提出了“兼爱”的思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精神,则是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把自己和家、国、天下结合起来,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方能平天下,体现了实现民族真正富强的阶段目标。

三、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西方文化渊源

“从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后,他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革命进程中不断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对其中的偏颇之处进行修改与改造,使理性的民族主义占据了主流地位”(14)。当旧民族主义发展成为新民族主义时,只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义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孙中山利用其留洋的经历以及西式教育的背景,用西方的理论改造旧民族主义思想,使其脱胎换骨,有了新的变化,更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1.借取西方政治学说。对于西方学说的借取,他主要根据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孙中山曾以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的方法对“民族”之内涵加以界定,认为民族由五种自然力形成,即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15),并充分吸收西方学者对“民族”和“国家”等概念的界定,并加以改造。

2.借鉴《物种起源》。孙中山十分赞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颠覆意义的划时代巨作。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物种的进化是一个不断演化、不断推进的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民族的来看,民族自身要有忧患的意识,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危机感,不断提高民族的力量,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弱肉强食,如果不提高民族的实力,则会被其它民族吞并。这点在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尤其是早期的时候反映得更为明显,他提出“驱除鞑虏”就是深切体会到民族的危机感,想通过“反满”而清除异己,达到民族振兴的目的。此外,尽管进达尔文进化论更是立足于自然界,但也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民族的繁衍过程也正如此所描述的一样,是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民族的存在也是一个永续发展的过程,绵延不绝。

3.借用“自由”思想。孙中山从“欧美借取了自由的解放思想”(16),他对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极为推崇,使之融入到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来。1906年,他在《革命方略》中声称:他的革命主张“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为自由、平等、博爱。”(17)。此外他对美国林肯提出的“民有、民治、民享”观念也十分赞赏。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要义就是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四、结语

毛泽东曾经讲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尽管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有着汉族中心主义的倾向,可是这丝毫不影响其中的真知灼见,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精华有:振兴中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独立;承认民族平等和促进民族团结;注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18)。我们今天,从文化的角度的探寻其渊源,就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视其不足,发扬其优势之处,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思想至今已经有数十个春秋了,他着眼于近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内背景,“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于人群之需要”。我们不能把民族主义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割裂开来,也不把其文化渊源的中西合奏的壮丽篇章分离开来。同时,我们应该反对民族自恋的文化情结、儒家文化中心主义、大汉族主义。

注释: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0页。

(2)廖大伟:《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3)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4)贾桂兰:《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河北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9期。

(5)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3页。

(6)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述评——大陆学者四十年来实绩综览》,《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7)“盖民族主义,实吾先民所遗留,初无待于外铄者也。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洲,不以得仇为事……”

(8)见《国父全集》第2册,台北近代巾同出版社1989年版,第181页。

(9)韩国庆:《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思想成果的形成与发展》,《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0)王丽华:《华夷观念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11)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2册《文集之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

(12)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0页。

(13)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0页。

(14)王丽华:《华夷观念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15)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92页。

(16)张磊:《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

(17)见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页。

(18)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张正明、张乃华:《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族研究》,1981年第6期.

[4]段云章、周兴樑:《建国以来孙中山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5]王丽华:《华夷观念与孙中山民族主义》,《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6]周兴樑:《融铸东西方思想文化而成的三民主义》,《贵州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7]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述评——大陆学者四十年来实绩综览》,《广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8]张磊:《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北京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

[9]邱久荣:《试析孙中山民族主义与民族观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0]林家有:《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特征——兼论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文化因素》,《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渊源民族主义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孙中山的绰号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