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政策与晋商的崛起

2010-08-15 00:46陈远志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晋商商人

陈远志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解,政府是一个社会唯一的,合法的暴力组织。它依靠规模经济的力量,专门做民间做不了,做不成,做不好的事情。当然,政府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这主要指稳定而增长的税收,充分的社会就业等。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巩固政权,这意味着,在政府和商人的关系上政府既有顺应商人追逐利益的积极性来实现自身目标的一面,也有与商人发生利益冲突而打压商人的一面。换言之,当商人对利益的追求符合政府的战略目标,成为实现政府战略目标的有力工具,就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并在政府的有力推动下获得大发展的机遇。反之,当商人对利益的追求不符合政府的战略目标反而阻碍政府战略目标实现时,往往遭到政府的弹压。

明清时期,晋商所以能飞速发展,就是因为它符合政府的战略目标,并成为实现政府战略的用力工具。沿海商人的发展所以受到严重的限制,就是因为它不符合政府战略目标,甚至不利于政府战略目标的实现。

就政府和晋商的关系而言,在唐刘晏改革之前,政府一直有意识的打压商人,这是因为买贱卖贵的盈利模式会破坏封建政权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因此自汉武帝开始政府实行“官山海”政策,直接从事关系国计民生的工商业,但长期官营工商业的实践也使政府看到了官营经济低效率的弱点和和民营经济高效率的优点。因此,就明清时期的工商业政策看,基本是促进社会发展的,这也是明清时期之所以能出现以晋商为代表的十大商帮原因。

此外,明清政府在边疆民族贸易上更进取,在沿海贸易上更保守。原因很简单,尽管来自北边的游牧民族和沿海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都有强烈的要求明清政府扩大贸易的冲动,也都有走私甚至掠夺来表达自己希望扩大贸易的行动。但因北京靠近长城,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压力更大,更为直接,并且中国的外患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因而更容易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他们希望恢复贸易自由扩大贸易自由的要求也更容易满足。

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对不同地域的商人,影响很大,是造成以晋商,徽商为代表的内陆商人生意大兴,而以广东,福建,浙江为代表的沿海商人生意远没有那样火爆的重要原因。毕竟,明清时期的商业以内陆为主,兼顾陆上对外贸易。内地商人的市场更大,沿海商人的市场较小。直到发生工业革命,沿海运输成本降低,以海外贸易为中心联系世界市场的格局形成后,中国内地商人,沿海商人这种不平衡的局面才彻底改变。从此沿海商人取代内地商人成为国内外商品流通大舞台的主角。直至今日也是这样。

但不管怎么说,明清两朝的工商政策还是开明的,否则也不会那么长时间的出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局面,而这对商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二、顺应商品经济民营化趋势,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明初政府虽然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但对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粮食贸易还是大力提倡的,目的是通过各地区的互通有无,是民众生活安定,以维护统治。

从明朝前期,政府大力扶植农业,鼓励经济作物生产,使得桑麻棉等发展较快。在工业方面,手工业者由掩饰的工奴,官奴地位恢复了平民身份,劳动积极性得以提高。他们在轮班为官府服役且役期不太长的条件下,可以有较多的实践从事商品生产。明政府还解除矿禁,准民间开矿冶铁,使民矿事业蓬勃发展。在商业方面,明统治者为纠正元朝的失误,采取了许多的抚商的措施。诸如减轻商税,增加免税品名,设立官营库房,供外来商人储存货物等。另外,对政府需要污泥,除少数官办工厂制造外,一律采用市场采购之法,并规范采购制度,禁止向商人低价购买,对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工程(现在称作“公共物品”),如军需、漕政、盐政、边疆贸易、对外贸易等,政府放弃过去那种官营制度,转向招商承办。

正统年间,明政府规定田赋部分折银征收,谓之“金花银”。这促进了社会交换关系的扩大,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此外,永乐重整治大通河,开通了会通河一段河道,解决了运河水源不足的问题,说运河流量增加,可过大船,方便了运输和南北物资交流,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繁荣。

明前期至宣德,景泰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一度相当繁荣,明后期继续采取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著重要的是废除工役制,实行以银代役和推行一条鞭法,提高民众自由。还大大提高了农民的人身自由外,还允许商贾在经商地区定居,这对促进人口流动,发展商品经济贡献甚大。

另外,明中叶后国家赋税制度的变革还为商人及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可能。过去负贩行商居无定处,他们本人及其子女的科举考试因受“籍”的影响制约,一般不能再行所在地报名参考,很受限制。现在朝廷允许客居商户在异地附籍之后,在政治上对商人做出的一个让步。原来被视为“末业”的人,现在不仅可以在异地居住,专事盐务。还能以当地名额参加科考。并拥有另获生员配额的特权。这是商人地位提高的标志,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清朝初期,曾一度实行海禁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但到康熙年间,平定台湾后,清政府开海禁,止迁界;为铸钱需要,开云南铜矿。其后面免除了织机数目不得超过百张的限制,并减轻税额,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普遍扩大摊丁入亩,索性把尚存的,已固定化的丁银转入田赋中,一起按亩征收。乾隆时更进一步放宽政策:矿禁完全解除;缩小官营手工业的阵地,民间丝织业,制瓷业中的民窑及其他手工业因发展很快;继续减轻商税,鼓励各省之间的粮食贸易,有时且可免税。种种有利政策,促使商业在康熙后期,特别是乾隆时期迅速发展,最重要的是赋税及其地租的货币化,更将乾隆时农产品商品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对明清政府商业政策的回顾,可以看出明清政府还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趋势,制定了不少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的。只是这一时期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是政府拥有重要山川资源的所有权,而在经营权方面向民间开放,这种官商结合发展经济的体制,相对于那种既掌握山川资源的所有权又拥有经济权的体制来说无疑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三、明清政府的政策对晋商的影响

明政府的政策对晋商的最大影响是“开中法”和“开中纳银”。出于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明政府依托万里长城设置九个边镇,常年驻军八十多万,再加上亲属,总人数愈百万。为供应这上百万人的衣食住行,最初是通过官运,即国家直接组织农业劳动力将各地征发品运到边关,但这样做,一来组织成本太高,二来耽误农事,与商品经济发展,人身自由度提高的趋势相违背。为此,明政府利用商人的力量,在商品经济货币化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宣布谁能将粮食及其他军需品运到边关,就给他销售食盐的权力。食盐是国家控制的专卖品,特别是人人需要,且需求弹性低。随着商品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开中发实行七八十年后,明政府又决定用纳银替代纳粮,这样晋商靠近边关,粮食产地,食盐产地的优势就不起作用了。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晋商在坚守各省河东盐场的基础上,相继向江淮盐场,长芦盐场转移,继续从事盐业;另一部分晋商继续则围绕边关做文章,当起了粮食商,棉布商等,逐步将生意走到了全国。

入清以后,清政府的政策对晋商的影响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边疆地区;二是开发边疆地区;三是管理边疆地区。这三方面的政策,使得晋商的市场地盘更加夸大,远距离贸易更加发达,并发展起了新兴产业—茶叶业和票号业。

(一)统一边疆对晋商的影响

入清之后,随着明末战乱的结束,蒙古,新疆,西藏内附,出现了中国版图空前辽阔的大一统局面。但这一历史局面的形成并非风平浪静,而是不时伴随战争。其中,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征伐葛尔丹的战争时间最长接近百年,军费看之高达亿两白银。战争既能给商业打击,也能商业促进。对山西商人来说,清政又府统一边疆的过程,就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许多商业巨子,如垄断蒙俄贸易的大盛魁就是在军营中诞生的。战争结束后,为保卫边疆安全,还要留相当数量的军队驻扎,为大军提供军需的任务又落在了在大漠经商的晋商的身上。可以说,清军在哪驻防,山西商人就到哪贸易。也可以说是商随军行,军赖商供给,商靠军生理,相互依存,互济为名。为大军提供军需是自明以来晋商的一块稳定市场。

(二)开发边疆对晋商发展的影响

清政府在对蒙古,新疆,西藏实行直接统治的同时,也加速发展边疆地区经济,以此作为巩固边防的辅助措施。这一方面使山西商人得以进入东北,新疆,内蒙等地,与游牧民族直接贸易;另一方面,边疆的开发,人口的众多,需求的增长也为内地和边疆广泛的商品交通奠定了基础。

清代前期出现和平统一与稳定的政治局面,无疑是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清政府所颁布的一系列与农业相配合的抚商措施,则使明代以来发展起来的地区商帮的经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政策保障。

(三)管理边疆对晋商崛起的影响

为加强对辽阔的边疆的管理,清政府十分重视交通通信的建设。陆路交通主要靠以北京为中心的驿站网络,通向四面八方。按规制,百里一驿站,每一驿站均有夫,车,马,船。一般省份,驿站上百,最少的也有十至数十,均有各地方官府维持。虽然驿站主要是穿啊中央政府政令的邮传之路,但客观上成为商旅之路,成为连接各府州县的交通干道。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在蒙古,新疆和东北地区设置的一道台站,对晋商到这些地区扩展商业势力,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小结

综上所述,明清政府,尤其是清政府在国内还是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惠商政策的,如果没有他们的开明政策,十大商帮的出现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明清政府就是商人政府。从本质上说,明清政府还是一个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这与同时期的英法政府已经转化成为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是不一样的。明清政府只是较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实行某些来开明政策而已,其主要目的还是利用商人巩固政权,维持边疆稳定,因此它本身并不是商人政府,只是较能在传统农业力量和新兴商业力量间根据国际政治,经济的需求平衡,有更大的灵活性而已。

[1]黄鉴辉著:《明清山西商人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2]周伟著:《寻找晋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

[3]古敏著:《晋商:中国第一商道》,金城出版社,2004年.

[4]彭泽益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财政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张正明著,《晋商兴衰史》,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6]周建波著,《成败晋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7]李刚著,《大话晋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晋商商人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我所见识的印度商人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