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的早期建设
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涉及国计民生,从1947年到1985年,通过各种勘探手段,在黑龙江省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259796万吨。其中保有储量1157945万吨。这些储量属中直煤矿的有899342万吨,大约占71%。属地方煤矿的有162230万吨,占12.9%左右。其它煤田储量198222万吨,占15.7%左右。
解放前的二三十年代,原煤产量1926年为10多万吨,1931年最高达到59.6万吨。后来由于日本侵略者对煤炭资源的掠夺,加速了黑龙江省煤矿的开发。满洲炭矿株式会社,1934年经营鹤岗煤矿公司,先后建成33对斜井,同年开发滴道煤矿。1935年后,装备电力机械,陆续开发东宁大肚川、老黑山、依兰(三姓)、瑷珲西岗子等矿点。1938年开发城子河煤矿、恒山煤矿和东宁煤矿、三姓煤矿,调查与开发宝清煤田。原煤产量由1935年的64.1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303.7万吨。1941年后,日本侵略者为了满足侵略战争需要,进行广开井口、多设工作面、延长劳动时间等掠夺式开采。到1944年,鹤岗发展到33处斜井、4处露天、近500个采掘工作面。鸡西发展到50多个井口。当年生产原煤658.8万吨。日本侵略者投降时,上述矿井遭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黑龙江省的煤矿资源,不断进行投资建设和开发,促进了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的早期建设。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3年投资3048万元,矿井开工7处,能力420万吨;竣工移交矿井一对,能力18万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煤矿是国家建设的重点。5年共投资35239.7万元。矿井开工15处,能力319万吨;移交矿井13对,能力531万吨。“大跃进”期间,煤矿建设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省直属煤矿(鸡西、鹤岗、双鸭山)与地方煤矿同时并举。1958~1960年3年对省直属煤矿投资41600万元,矿井开工62处,能力1345万吨;移交矿井47对,能力956万吨。1961~1962年国家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同时因中苏关系恶化国家建设重点转向西南,黑龙江省煤矿建设投资减少。2年共投资12757.7万元。没有新开工的矿井,移交矿井3对,能力45万吨。1963~1965年国家加强大三线建设,继续削减黑龙江省煤矿建设投资。3年共投资16627.9万元,矿井开工4处,能力105万吨;移交矿井4对,能力99万吨。平均每年投资减少至5 524万元。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进一步削减省内煤矿建设投资。5年共投资9514.4万元,矿井开工10处,能力216万吨;移交矿井4对,能力141万吨。平均每年投资1902万元,最少的一年是1967年,仅投资1318万元。由于建设投资大幅度削减,煤矿建设规模缩小,原煤产量下降,供需矛盾加大。为了弥补报废矿井的生产能力,缩小供需差距,在此期间,双鸭山矿务局曾利用自筹资金上马建设集贤竖井和七星煤矿。鸡西矿务局曾自筹资金上马建设平岗煤矿。各地(市)县自筹资金开发小煤窑,地方煤矿获得了较快发展。1971年开始,国家逐年增加黑龙江省煤矿建设投资。1971~1975年,共投资31764.8万元,矿井开工15处,能力473万吨;移交矿井14对,能力264万吨。平均每年投资6532万元。国家增加了对地方煤矿的投资,扩大了地方煤矿的建设规模,但是由于前期基本建设投资过少,原煤产量增长幅度不大,仍满足不了需要。1976年开始,国家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幅度增加煤矿开发建设投资。1976~1985年共投资23.95亿元,矿井开工32处,能力1626万吨;移交矿井25对,能力575万吨。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85年的36年中,国家总共对黑龙江省煤矿投资39亿元,平均每年投资1.08亿元,除扩建了原有的鸡西、鹤岗、双鸭山3个矿区以外,还开发了七台河新矿区。
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的早期建设情况,可以说较为突出和集中的反映在以下“四大煤矿”的建设上,其主要情况和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鸡西煤矿(原称密山矿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国家重点开发和建设的矿区,截至1985年,新建煤矿7个:一是小恒山竖井矿,有可采煤16层,工业储量22325.8万吨,一期工程建成总投资为3 027.7万元。1950年7月1日在鸡西矿务局副局长主持下破土动工,1955年2月小恒山煤矿正式成立,同年5月2日中巷第一个采煤工作面开始出煤,8月1日竖井正式投产,至1963年底共产原煤1020万吨。二是二道河子煤矿,有9层可采煤层,总厚度10.7~14.45米。地质储量5688万吨。1956年4月22日动工,1959年8月31日建成投产。三是正阳煤矿,可采煤层19层,总厚度21米。工业储量为13400万吨。1954年开始勘探、设计和建设,1959年9月至1961年3月先后移交生产,全部投资1299万元。四是大通沟煤矿,煤田储量1097.34万吨,1958年9月动工,1960年6月竣工。五是张新煤矿,有可采煤层10层,1958年由鸡西矿务局设计处设计后施工,因投资不足,1961~1962年处于半停工状态,1964年末移交生产。六是平岗煤矿,解放后经过多次勘查,查明此地煤质好,储量大,可采储量为2566.7万吨,可采煤层为9层。1971年6月由鸡西建井工程处施工,先后建成五井口,于1975年9月全部投产。七是东海煤矿,矿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含煤层35层,工业储量1.2亿吨。1958年开始勘查建设,1967年建三井二斜,1970年12月竣工,年产能力达到45万吨。另外,对恒山、滴道、麻山、城子河、穆棱5个老矿进行了改建扩建。这样,鸡西矿区由解放前的5个煤矿,增加到12个煤矿(此外还有杏花煤矿在建设中)。原煤产量由1950年的235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1495万吨。
鹤岗煤矿在新中国成立后,截止到1985年新建煤矿5个。一是新一煤矿,可采煤层15层,可采储量9560.2万吨。1950年开始建设,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竖井。1955年9月20日东山竖井建成移交生产,完成投资4511.4万元。国家验收委员会在交接鉴定书中指出,经过评定,工程质量良好,符合设计要求。由于东山竖井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起来的第一对大型现代化矿井,也是鹤岗矿区有史以来的第一对竖井,故投产时国家命名为“新一煤矿”。二是兴安煤矿,有23个可采煤层,煤层总厚度75.99米,可采储量2.25亿吨。1952年8月1日开工,于1956年7月建成移交生产。总投资5651.3万元。1977年改扩建竣工,年产能力由150万吨增加到210万吨。截至1985年,该井正在进行第二次扩建。三是富力煤矿,煤田含23个煤层,总厚度44米,可利用工业储量9926.1万吨。1958年在此筹建富力煤矿,1959年3~12月富力斜井群陆续简易投产,而后进行了三次改造,全部工程于1982年竣工,总投资1200万元。改造后实际生产能力可达180万吨。四是岭北煤矿,煤储量3900万吨,1958年开始建设,1962年进行地质复查后续建,1966年移交生产,总投资4648万元。1978年12月,又建成南采区投产,总投资1022万元,设计能力达到90万吨,成为黑龙江省唯一的一座大型机械化露天矿。五是峻德5个矿,可采煤层23层,总厚度51.37米,可采储量为26000万吨。1975年8月开工,1981年11月建成投产,总设计投资9067万元。此外,鹤岗煤矿在解放后至1985年前,还对东北沦陷时期建成的兴山、南山、大陆3个煤矿进行了改建扩建。
双鸭山煤矿在新中国成立后,截止到1985年新建了8个煤矿。一是岭西竖井煤矿,煤田含13个煤层,地质储量3218.2万吨。1952年10月动工建设,1955年2月建成移交。岭西竖井建设速度快,质量好,投产后的第三年(1957年)产量达到47.5万吨,超过了原设计能力。二是四方台煤矿,1958年“大跃进”期间动工兴建,共有8个井口,先后几次重建和改扩建,1985年改造工程仍在进行中,该矿尚有储量8339.8万吨。三是宝山煤矿,可采储量2312.4万吨。1959年动工兴建,1962年移交建成的4口井。1978年提出联合改造挖潜方案。经煤炭部批准,1980年开始施工。总概算为2608万元。截至1985年末井巷工程全部完工,土建和安装工程仍在进行中。四是集贤煤矿,煤田含煤50余层。可采储量14233.9万吨。1966年申请列入国家建设计划未获批准,矿务局决定自筹资金上马,后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工。1970年1月恢复施工,1974年10月1日移交。建设工期长达85个月,完成投资4834万元。1983年开始改扩建后设计能力提高到150万吨。截至1985年改造工程仍在施工中。五是(五)七星煤矿,含煤70余层,总厚度在20米左右,原始工业储量16757万吨。七星煤矿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利用自筹资金上马建设起来的。1970年5月开始施工,1973年11月三斜井建成投产。七星煤矿的建成,在全国开创了老矿建新矿,快速投产的经验,受到煤炭部、中共黑龙江省委的表扬。1978年12月,四井建成。1980年经煤炭部核定,生产能力为180万吨。1985年实际生产达到253万吨。六是双阳煤矿,工业储量为20336万吨,1977年1月开工,1980年12月移交,转为边建设边生产。移交时完成投资2241万元。1985年扩建后,年设计能力提高到120万吨。七是新安煤矿煤田含15个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21.6米。可采量17595.5万吨。1978年12月斜井开工,1984年10月第一采区(能力60万吨)投产,后扩建年设计能力提高到150万吨。八是东保卫煤矿,可采煤层16层,煤田工业储量1.4亿吨。1983年12月二井井筒开工。截至1985年末,一、二井仍在施工中。此外,双鸭山煤矿在解放后至1985年前,还对伪满遗留的岭东和岭西两个煤矿进行了改建扩建。
七台河煤矿七台河矿区原属勃利县。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末,勃利县地方国营煤矿开井口16对。为运输煤炭,由副县长毕福山为总指挥,动员机关干部、农民、学生13000多人参加施工。用5个月时间,于1958年11月建成勃利至七台河的35公里铁路线。1959年2月架设了由桦川电厂至缸窑沟的高压输电线,为勃利煤田的大规模开发创造了条件。1958年5月,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作出《关于加速开发勃利煤矿的几项决定》,决定采取“大矿下小矿”的办法,由鹤岗矿务局负责全面包干开发建设,从此勃利煤田开始大规模开发。“大跃进”开始后,各采区先后开小井310处。1959年底勃利煤矿筹备处变为省直属企业,属省煤管局领导。1960年2月省煤管局根据省委指示,从鹤岗、鸡西、双鸭山矿务局抽调近2000名技术工人支援勃利煤矿建设。1961年成立勃利矿务局,下设桃山、七台河、胜利3个煤矿。截至1962年末建成片盘斜井10对,1963~1965年建成片盘斜井3对,设计能力39万吨。到1965年末,在矿井建设方面,国家投资5584万元,由原来的小煤窑群,新建或改建为正规片盘斜井12对,设计能力为123万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成9~12万吨能力的小型斜井6对。除桃山五井外,其它5对斜井工期均为4~5年,比正常工期拖长一倍以上。1976年以后,对西部3个矿以集中生产为目标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建成新建、新兴、桃山3个皮带斜井。1983年11月在东部地区开始建设富强立井,1985年1月经东煤公司批准,成立了新富煤矿。截至到1985年末,七台河共有六个煤矿。西部有5个生产煤矿,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282万吨。其中新建矿78万吨、新兴矿75万吨、桃山矿75万吨、新立矿30万吨、东风矿24万吨。东部是新富煤矿,总设计能力年45万吨。
鸡西矿区日本投降时遭到了严重破坏,机电设备被炸,井口坍塌,雨水和地下水灌入,巷道被水淹没,井外长满了杂草。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器材,许多矿工纷纷贡献器材,把过去拣的“洋捞”,无代价地送回矿山。在恢复中暖六井时,水大泥多,用35人抽了近一年。抽抽停停,抽出的水不如灌进去的多,水反而上涨四米。后来。滴道煤矿共产党员苗子文调到六井。他带上些干粮,到达井下,坐在水泵旁边,脚踩在泥浆里,不时用手把混在水里的杂物顺开,以防抽到水泵里造成阻塞。他饿了吃些干粮,渴了喝口凉水,实在困得不能支持,就打个盹。眼睛闭上了,手还有规律地动着。就这样他把预定3个月才能抽干的水,3天3夜抽干了。随后,他又把井口棚好,垫好,使井口恢复了生产。滴道二井瓦斯大,顶板碎,是危险最大的井口。为了排除瓦斯,必须把通风巷道打通才能采煤。共产党员刘瑞全和刘春楼、王凤杰等人承担了打通风巷道的任务。他们刨到40米,觉得闷气。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湿手巾捂住鼻子,4个人轮换着干。原计划6天刨完,他们3天就刨透了,为新工友安全刨煤创造了条件。刘瑞全当了坑内木匠后,西七路大工作面顶板破碎,别的木匠不敢去打顶子。刘瑞全看后,认为顶子打不住,非打木头垛不可,可又没有那么多木头。他就领着3个小工拆旧工作面的旧坑木。4天撤出350根,打起一趟木头垛,保证了出煤安全。一次三井附近起了荒火,眼看就要烧到马机房子,刘瑞全和两位工友把火扑灭,衣裳烧坏了两件。别人说这回你可吃亏了。他说:“我一个人烧坏衣裳不要紧,烧坏马机房子是大家的损失。”就是在许许多多这样的工人、干部的努力下,鸡西矿区到解放初期时恢复了20个井口。
日本投降时破坏了鹤岗矿区的发电厂、变电所、车库,并将机车、电机车全部拉走,造成停电停水,生产停顿,大部分矿井被淹。人民政府接收矿区后,在井口排水,恢复生产时,因瓦斯过大,有些工人晕倒在井下被抬上来,苏醒后又继续下井,最多一天曾晕倒50多人,仍坚持井口的恢复工作。南山煤矿是超级瓦斯井口。在恢复生产过程中,共产党员孙好清带领几名工人舍生忘死,奋力拼搏,凭着多年的井下生产经验,他用毛巾浸醋蒙住鼻子、嘴,坚持工作。1947年煤炭奇缺,军运困难。在孙好清的带动下,5月份煤炭产量比4月翻了一番多。共产党员隋永茂,虽然因为冒顶受过两次伤,还是领着大家干在前。一次上级交给他做沙子井的任务,这个沙子井要下到地面89米,45度的坡度,人上去干活不好施展。但他毫不退缩。有的工友不敢上前,他一马当先带头示范。坡度大不好站脚,他就出主意,让前班给后班留堆煤,工人可以踩在煤上干。上级要求40天完成,他们28天就完成任务。由于广大职工的拼搏,到1948年末,原有33处矿井已有9处和3个小露天恢复了生产。
双鸭山矿区七星煤矿所在地区地势低洼,曾被称为“大酱缸”。为开发七星煤矿组成了李津围子新区指挥部(当地俗称李津围子),吕忠远任指挥。第一批开发者于1970年5月20日到达施工现场,驻扎在七星河畔炮台下。没有宿舍,职工住在临时油毡纸简易棚里,挖土灶做饭,露天吃饭。主要领导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3对斜井分别于1970年5月22日、6月2日、6月10日破土动工。在施工过程中七星煤矿301掘进队队长丁兆和虽3次负伤,断了4根肋骨,掉了两个脚趾,脾脏因破裂切除,又患有一期矽肺病与肺气肿合并症,但他始终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建设七星煤矿需要人,他不顾家庭生活困难,三番五次要求参加新区会战。会战开始时,生活艰苦,丁兆和以大庆“铁人”为榜样,放下行李就投入战斗。一次遇到了罕见的淋头水,他不顾残废了的身体,带领全队职工坚持在淋头水下作业,胜利地闯过了“水帘洞”,创出全岩下山(向下开的称之为下山。)150米的好成绩。一次在架棚子时,他发现顶板要冒落,立即冲上前去,把别的同志推到安全地方,而自己却被砸昏。当他醒过来后,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处理好顶板才升井。经过全矿职工两年多的奋战,于1972年10月1日一井建成投产。同年12月26日二井建成投产。1973年11月三斜井建成投产。七星煤矿的建成,在全国开创了老矿建新矿,快速投产的经验,受到煤炭部、中共黑龙江省委的表扬。
新建的七台河矿区也是条件艰苦,当时筹备处党委副书记张玉新、副主任李存生,率领第一批以杨安华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七台河时,房无一间,桌无一张。大家自己动手,在七台河后岗的高坡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利用柳树条,编盖半地下式的地窨子,既是宿舍,又当办公室。室内阴暗潮湿,多雨季节,积水不断。借用废马棚,做临时食堂。地面运输条件更差,车少,道路泥泞。职工们编顺口溜说:“一进七台河,稀泥没脚脖。”七台河矿区就是在这样困难条件下开始建设的。
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师傅在煤矿早期建设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鸡西小恒山竖井施工采用分段掘砌单行作业法,即先由上向下掘进25~40米,然后自下而上用混疑土砖砌壁。开始时劳动力组织混乱,效率不高。张怀祥小组的工人苦心研究,创造了螺旋砌砖法,改进了工具,改变了劳动组织,明确分工,流水式向上砌壁。不但效率提高,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试行高距离折圈,每班出勤仅9人,曾创日进11.7米的记录。为了加快进度,小恒山竖井工人在施工中创造了分组分圈交替打眼法,大大缩短了打眼作业时间,爆破效率也有显著提高。1953年9月,“七一”掘进队在小恒山竖井一水平创单孔岩巷月120.8米全国记录,东北煤矿管理局授予红旗一面。鹤岗市峻德竖井区,含水量大,流砂层厚。根据水文地质资料,正常涌水量达到每小时1400立方米,后期最大涌水量达到每小时2100立方米,原设计采用冻结法施工。施工技术人员根据水利部堤坝直墙帷幕法原理,创造了“混凝土帷幕凿井法”。即用钻机绕井筒一周,分段造成槽孔,使槽孔穿过含水砂层深入基岩,用导管将混凝土灌入槽孔。然后在分段槽孔之间再造槽孔,使混凝土联结起来,在井筒周围形成一道混凝土帷幕,解决了穿过含水砂层的难题,保证凿井工作安全进行。由于成功地采用混凝土帷幕凿井法,加快了施工速度,与冻结法比较,缩短工期二三个月,也节省了投资。冻结法每米造价10 000元。混凝土帷幕法每米造价6390元,节约36%。地面井塔施工采用了滑模新工艺。峻德主井井塔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全高66.68米,塔壁设计平面尺寸为12米×15米,由9层楼板拼成。建筑面积为2034平方米,体积为12374立方米。传统施工方法是在建筑物外面搭脚手架,一层一层用人工支模板,浇灌混凝土,效率很低。1980年7月竣德竖井井塔施工时,采用滑模施工,即用液压动力设备带动模板不断上升,绑筋和浇灌连续进行。在采用滑模工艺时还调整了设计荷载,改进了抄测手段,创造了平台水平电字指标的“垂直偏移指示器”,用以控制井塔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偏差。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提高了施工质量。在峻德井区内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由于流砂的影响给地基基础施工带来很大困难。峻德竖井的工业广场,工人村住宅,均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浇注桩基础,解决了厚流砂层的基础施工难题。提高了施工机械化程度,节省了投资。
鹤岗新一煤矿是苏联援助我国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由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竖井所采用的主要设备均为苏联产品。主、副井安装苏式绞车,通风采用苏式风机,工作面采用苏制截煤机和顿巴斯联合采煤机。设计能力为年产90万吨。主井深182.1米,净直径6米,副井深166.2米,净直径7米。主井用作出煤及通风,安装有6吨底卸式箕斗。箕斗把煤提至地面卸入井架煤仓,经皮带运输机送至铁路煤仓。副井用作升降人员,下材料及通风,升降设备为罐笼。在工业广场设有联合福利大楼,工人在一楼交接工作。然后到二楼更衣,经井棚地下道乘罐笼下井。升井后至浴池洗浴,照射太阳灯,更衣下班。从采煤、运煤、选煤,一直到把煤装上火车,全部生产过程都是机械化和自动化。整个矿井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1951年苏联专家考查了鸡西滴道、城子河竖井地质情况。矿务局提出《城子河竖井附近工程地质报告》。1952年提出《小恒山竖井精查地质报告》,获得气煤储量4408.8万吨,为小恒山竖井开发提供了依据。鸡西小恒山煤矿是在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进行建设的,建井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1950年7月主井井筒施工至67米深处时,井筒涌水量增大到每小时126立方米,排水无法解决,井筒淹没,被迫停工。1952年3月,根据燃料工业部派来的苏联专家石曼阔夫提出的建议,从井筒中心打一直径100毫米的钻孔,通至四井二斜井底,将井筒涌水导下,解决了涌水问题,
鹤岗东山竖井施工要求严格。一千马力绞车,安装时要求大轴水平差不超过1/5000,井筒偏差不超过5毫米,40多米高的钢铁井架需要就地起立。当时鹤岗矿务局缺乏大型竖井的施工经验。在施工中,苏联派来史梅果里、鲍格莫洛夫、葛拉佐夫等专家常驻鹤岗指导施工。在竖井建设期间,苏联专家共提出1329条建议。竖井南大巷原设计每延米设5架金属棚子,根据实际压力情况,苏联专家建议改为每延米设3架,节约人工、材料费31.2万元;南一槽运输大巷设计用工字钢做铁棚子,专家建议用废钢轨代替,并加大棚子间距,节省500多吨钢材,节约资金30多万元。1955年9月21日,《工人日报》和《黑龙江日报》分别发表了题为《学习苏联经验,加速煤矿建设》的社论。
1985年末,在黑龙江省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个矿务局形成33个生产煤矿,56处生产矿井,生产能力3312万吨/年,当年原煤产量达到4298.8万吨。地方煤矿1983年贯彻有水快流方针,乡镇小煤矿迅速发展,当年原煤产量突破千万吨。1985年猛增到1962万吨,使全省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459.9万吨,增长到1985年的6246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