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苏联的援助——黑龙江省早期老工业基地发展中的历史机遇

2010-08-15 00:46:01孙学民
黑龙江史志 2010年6期
关键词:哈尔滨苏联黑龙江省

孙学民

(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省早期的工业建设继“南厂北迁”之后,伴随着建国后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又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与苏联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原因,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实行“禁运”和“封锁”,制造各种困难,试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友好、无私和大规模的援助。黑龙江省作为中国与苏联最近的边疆地区,边界线与苏联接壤长达3 000多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在中苏友好的大氛围中,最先接受苏联的援助,而且是受到援助较多的省份,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早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从1950年至1954年5年多的时间里,黑龙江省先后分三次接受和建设苏联援助的22个项目(后来有3项因地质情况变化而变动未建,实际建成19项)。第一次是1950年2月14日,苏联政府在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与中国政府签订了贷款协定和援助合同,一是给予中国3亿美元的优惠贷款,二是帮助中国新建与改建50个工业企业项目,其中黑龙江省有14个。第二次是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此次协定援助中国新建和改建工业企业91个,其中黑龙江省6个。协定还明确两次援助中国的共141个项目,由苏方负责完成各项技术设计和设备供应,并且负责帮助培训各类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交技术设计和施工图纸。第三次是1954年9月,赫鲁晓夫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周年庆典时,给予中国5.2亿卢布长期贷款,增加援助项目15项,其中黑龙江省两项。至此,苏联共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黑龙江省接受苏联的援建项目,规模大、投资多、行业重要,都是事关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头戏”。主要分布的行业和企业情况如下。

一、机械工业

第一重型机器厂。号称“国宝”。设计能力:年产1 000毫米切煤机1台,750毫米轨梁轧机1台,600毫米型轧钢机1台,2 300毫米中级轧机2台,400毫米以下无缝钢管轧机1台;1 300立方米高炉及炼钢设备等机器产品6万吨,外销钢件49 100吨。1956年6月动工,1959年12月竣工,1960年6月验收投产。

伟建机器制造厂。是新中国首批六大航空企业之一。1953年1月动工,1957年4月竣工投产。

东安机械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六大航空企业之一。1954年5月动工,1957年4月竣工投产。

哈尔滨轴承厂。是我国轴承行业的骨干企业,它的前身是瓦房店滚珠轴承厂。“一五”计划期间被国家列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计划中的扩建工程之一,扩建后年产量为1 041万套轴承,其中精密轴承50万套。1958年开始扩建,引进苏联设备395台(套),1960年竣工,生产能力为年产7个系列、1 025个品种、1 784万套轴承。

二、冶金和加工业

齐齐哈尔钢厂。原名北满钢厂,是我国大型特殊钢厂。设计能力:年产钢16.5万吨,钢材10.62万吨。1954年4月动工,1957年11月建成投产。

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原名新风加工厂,是我国第一个大型铝镁合金材料加工企业。建厂时一期工程设计能力:年产2.6万吨。1954年4月破土动工,1956年11月投产。二期建设工程1958年6月动工,1962年投产。

三、煤炭工业

鹤岗东山1号竖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的第一座竖井矿。设计能力年产90万吨。1950年7月开工,1955年9月20日竣工投产。

鹤岗兴安台10号竖井,设计能力年产原煤150万吨。1952年8月1日开工,1956年7月建成投产。

鹤岗兴安台洗煤厂。设计能力年处理原煤150万吨。1957年8月15日开工,1960年2月建成投产。

双鸭山洗煤厂。设计年处理原煤150万吨。1955年5月开工,1958年8月建成,9月投入生产。

四、电力工业

哈尔滨锅炉厂。是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建厂时,一期工程设计要求是:年产各种产品总产量为30 035吨;各种蒸汽管道2 700吨;电焊条365吨;焊剂85吨。二期工程设计要求是:年产电站锅炉10 250蒸吨/时;船用锅炉2 750蒸吨/时;高中压加热器90台,1 500吨;锅炉辅机6 680吨;电站用管6 000吨;高中压阀们4 000吨;电焊条与焊剂460吨。1958年6月开始施工,1960年12月竣工。

哈尔滨气轮机厂。是全国生产电站气轮机的大型骨干企业。设计能力:年产电站气轮机60万千瓦,船用气轮机50万千瓦。1956年6月动工,分两期动工,1958年9月竣工,并投产使用。

哈尔滨电机厂气轮发电机车间。是与哈尔滨锅炉厂和哈尔滨气轮机厂配套的大型企业。设计能力:年产气轮发电机130万千瓦。1956年9月动工,1958年9月竣工投产。

富拉尔基热电厂。是全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电厂。设计装机总容量为15万千瓦。1953年7月动工建设,1955年12月投产发电。

五、造纸工业

佳木斯造纸厂,是一座制浆造纸、制造铜网并自备电站的综合性企业。造纸、铜网各为一项,这两项工程投产后合并为一厂。造纸设计能力,年底水泥纸袋和电器工业用纸5万吨。1953年动工兴建,1957年10月建成投产。

六、仪表工业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设计能力:年产电度表60万只,开关板仪表10万只,汽车仪表5万台,实验室仪器和互感器1.65万台,其它仪表、仪器4.2万台。1954年4月开工,1956年5月建成,同年7月投产。

七、工具制造工业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全国综合性大型工具制造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量具53.93万,刃具459.6万件。1952年5月建成,同年7月投产。

八、其它工业

哈尔滨电碳厂。是全国第一座生产石墨制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25种电刷,其它产品毛坯163吨。1956年3月动工,1956年6月建成投产。

以上这些苏联援建的重点项目(苏联在“一五”计划以前援建的项目还有哈尔滨亚麻厂,不属22项之列)都是建立国家工业化初步基础所必须的。国家要求黑龙江省在制定地方经济建设计划时,必须把保证重点工程和为重点工程服务作为首要任务。

在苏联援建我省重点项目的过程中,先后派来几百名专家,亲自对每个项目的厂址选定、勘察设计、建筑安装和设备供应,都给予技术指导和帮助。这些苏联专家,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在技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做出了无私的奉献。当时,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齐齐哈尔第一重型机器厂等许多大企业,都留下了苏联专家援建的佳话,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苏联专家帮助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建设的情况。

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于1954年4月21日破土兴建,一开始苏方安排驻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专家伊瓦基具体指导土建施工。伊瓦基提议机械加工厂房屋面工程,用钢筋泡沫混凝土工厂,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具有耐久、负荷轻和造价低的屋面材料,在他的直接帮助和指导下试制成功。在施工中,他同意工程技术人员赵致珍提出的“坐浆砌石法”,并介绍苏联有“坐浆砌石法”的先进经验。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坐浆砌石法”试验成功,加速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工人每天平均超过定额70%,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伊瓦基提出的大量建议(包括事故处理和问题解答等等),直接保证了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对促进土建施工计划的按期完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年,又陆续派来布尔科夫斯基、甘卡洛夫、巴尔斯科夫等9名专家,帮助土建、安装和投入生产。工具制造专家甘卡洛夫,来工厂第一天就要求明天工作,厂长考虑他做火车来的,旅途劳累,劝他休息一下。可是他说:“我来中国是为了工作,不是休息的。”日后积极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厂内外要植树,厂内种花草,常说“仪表的死敌是灰尘,而花草能够阻止灰尘飞起,是控制灰尘的最好武器”。他没有架子,与中方技术人员一起审查修改全部模具图纸,习惯下车间和工人交谈,了解情况,从中解决了许多工厂建设、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他看到工人以台式钻床代替套丝机,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又容易损坏丝锥,就马上让工人停止代用,主动把台式钻床改成套丝机。汽车仪表生产指导专家巴尔斯科夫,来华之前就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带来了当时苏联最新的技术成果。他在工厂审查仪表时,发现油压表上用的“瓷质炭阻”这种材料,在中国解决不了,便建议改用一种千分表调整装置来代替,不仅解决了材料来源困难,而且提高了经济效益,按年产5万台计算,可以节约2.5万元。他毫不保留的把苏联先进生产经验运用到生产中,帮助修改了工艺布置路线,解决了大量特殊设备、夹具的设计制造等难题,并且亲自催办模具的生产设备,亲自培养技术工人,从而保证了汽车仪表的按时投产。他常常说:“为了使汽车仪表做到经济、适用,又能提高产量,我愿把自己所知道和能做到的,把苏联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贡献给中国人民。”专家组长布尔科夫斯基在组织工艺生产、建立工艺秩序、保证文明生产和精密仪表的生产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在沟通工厂与专家之间的工作计划安排等方面起到了统调和表率作用。在工厂早期建设的过程中,苏联专家有文字记录的建议有665条,这些建议解决了许多工程建设、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苏联专家们始终以最大的热情进行工作,非常耐心、负责和认真,充分体现了苏联人民的高贵品质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态度,为哈尔滨电表厂的建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40多年来,工厂老同志没有忘了他们,至今对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一些职工中还保留着当时一起工作中的合影照片,它们记录了中苏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另一方面,苏联方面围绕援建项目安排中方人员去苏联学习和实践,赴苏人员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和认真的指导,接受了严格的培训,为我省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当时的五十年代,哈尔滨汽轮机厂周伯藩厂长曾经带队前往苏联考察学习,先到哈尔科夫工厂,是苏联第二个大型汽轮机厂,工厂总设计师舒平柯是苏联有名的汽轮机专家,向周厂长详细介绍了三天三夜,重点阐述了他们产品设计的思路和发展趋势,同美国西屋公司思路雷同,对后来国内自行设计汽轮机很有参考价值。后来周厂长又到乌拉尔重型机械厂、乌拉尔透平厂、托干洛克锅炉厂、勃浪斯克机车制造厂,进行工厂生产和管理方面的学习和调查,坚定了他在苏联更加深入学习的信念。当时马上经过国内批准,周厂长在列宁格勒金属工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习,全面学习工厂管理经验,从上到下,系统摸查、交流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为后来管理好哈尔滨汽轮机厂打下了坚实基础。

双鸭山煤矿选煤厂化验室老主任龙云起在苏联学习时,开始在乌克兰加盟共和国斯大林诺城选煤技术专科学校学习业务理论知识,老师勃得马廖夫斯基学识渊博,对中国学生和蔼可亲,责任心强,做实验时看到中国学生不熟练,反复三四次才能成功,不但不怕麻烦,还热心鼓励说,没什么,没什么,你们终会完成的很好。中国学生在他的教学下,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后来转到顿巴斯郭尔罗夫卡乌兹洛夫中央选煤厂去实习,厂里一位叫波力扬科夫斯基的化验室主任,这是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他非常热情的接待中国学生,并且将他发明的“用氧气助燃灰化快速测定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中国学生,这种方法比一般灰化法提高效率四倍多。

据哈尔滨锅炉厂老厂长张曙光回忆,为了尽快掌握电站锅炉生产技术,当时按照中苏援建协定,机械工业部从哈尔滨锅炉厂选派了40余名人员,赴苏联塔干洛格红色锅炉厂实习。在苏联实习期间,分别对电站锅炉的设计、管理、工艺、供应及重要设备的操作进行了全面学习。他们白天听课、收集资料,夜间汇总整理,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很多苏联专家和工人,对中国实习生的评语是: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勤奋好学。每逢遇到中国实习生就连声称赞:中国伟大!毛泽东伟大!人民是好样的,你们的祖国一定会走到世界的前列。经过一年的学习,专家对他们进行了认真的考核,大家的成绩都达到了优秀和优良的水平,为回国后生产自己的电站锅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黑龙江省的工业援建,可以说使我省早期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一个“飞跃”,迅速的接受和吸收了苏联时期先进和发达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和当时国际上的工业水平“接轨”,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工业落后和农业为主的国家经济状况,走上了工业化之路,使黑龙江省成为具有技术较先进和较大工业规模的省份,工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当时的有些生产设备、工艺和管理方法,至今仍在应用。这段在上个世纪里发生的史话,不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对于今后中俄两国政府的合作,中俄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的发展,必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哈尔滨苏联黑龙江省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小主人报(2016年2期)2016-02-28 20:46:43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9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