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理论发展脉络研究

2010-08-15 00:52
运动 2010年5期
关键词:功法理论体育

胡 旭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理论发展脉络研究

胡 旭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养生理论和实践,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值盛世的今天也必须吸收现代科学文化营养,并将其发扬光大,继续造福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这些体育养生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健康长寿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体育养生理论;脉络;中国古代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并兼有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方法的一门科学,主要是指通过身心运动来追求健康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为了使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理论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进行考究。

1 先秦时期体育养生理论

1.1 《周易》养生理论——“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亦称《易经》,是阐述宇宙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理论,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周易》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然而,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因而,《周易》将这种规律称之为“不易”。了解了变易与不易的基本规律,就可以知道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渐变及突变的动向,因而可以遵循、掌握它。

《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思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即源于易理。《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1.2 《道德经》养生理论——“清静为天下正”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说,是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世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1.2.1 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人之神静,有如浊水,静之徐清。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生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1.2.2 贵柔、归真返朴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1.2.3 形神兼养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在宥》中说:“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1]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

1.3 《管子》养生理论——“精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养生方面,《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指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脏以为泉源”。此外,他又提出存精的具体方法,则“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摧,福将自归”,主张虚其欲以存精。《管子》还十分重视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而调节情绪则可用雅情怡兴的方法[2]。

1.4 《论语·季氏》养生理论——注重道德修养

在养生学方面,《论语》是儒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和观点。(1)强调精神调摄。《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然而精神与形体之间,具有统帅支配作用的是精神。人生存在着欲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会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欲望,不可有过分地要求,这就需要遵循“礼”的原则。(2)注意身体护养。(3)倡导饮食卫生。

1.5 《吕氏春秋》养生理论——“流水不腐,户枢不蠧”,养生贵在于运动

《吕氏春秋》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理论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

1.5.1 毕敬之务,在乎去害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长寿,达到自然寿限。

1.5.2 趋利避害,顺应自然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3]。

1.5.3 动形以达郁《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户枢不蠧,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4]。

1.6 《黄帝内经》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经典——“顺自然,保正气”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1.6.1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黄帝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

1.6.2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黄帝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1.6.3 对生命规律的阐述《黄帝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1.6.4 对衰老的认识《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

1.6.5 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黄帝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而且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汉唐时期体育养生理论

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1)对养生理论的阐述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2)汉唐时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3)这一时期的养生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2.1 张仲景的体育养生理论——饮食调养,补益精气

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5]。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张仲景还特别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

2.2 华佗的体育养生理论——“五禽戏”

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期的医家,他继承了先秦《吕氏春秋》中的动则不衰之说,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华佗对导引健身术十分重视,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为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

2.3 葛洪《抱朴子》——“内修”、“外并”

西晋的养生学家、医家葛洪,精研道教理论,在养生方面做出很大贡献。他从预防为主的思想出发,首先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长寿。葛洪对于导引、吐纳等养生术也十分重视,首次提出了“胎息”功法,并详述其要领。葛洪对炼丹之术也进行了研究,他在《仙药》中论及的植物如灵芝、茯苓、地黄、麦冬等,经现代研究分析证实,确有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作用。

2.4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形神相依,动静兼练”

南北朝时期著名养生家陶弘景,精于医学,通晓佛、道,“10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他辑录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许多养生文献,而成《养性延命录》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2.5 唐代“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集道、儒、佛、医思想的汇通

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给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不仅在《千金要方》中有大量养生论述,还著有《摄养枕中方》《福禄论》《摄生真录》等,内容丰富,功法众多,在我国养生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1) 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2)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孙氏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此外,他还提出了老人饮食的具体要求。孙思邈的食养、食疗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3) 强调房中补益。但强调不可纵欲。(4)重视妇幼保健。在《千金要方》一书中,他破历代医书之惯例,首例妇科三卷,次列儿科二卷,除疾病治疗外,对妇幼保健的论述甚详。(5) 融道、佛、儒、医于一体,收集、整理、推广养生功法。在他的《千金要方》中,既有“道林养性”“房中补益”“食养”等道家养生之说,也有“天竺国按摩法”等佛家养生功法。不仅丰富了养生内容,也使得诸家传统养生法得以流传于世,是我国养生发展史上有价值的医学文献。

3 宋元时期体育养生理论

宋元历时400余年,先后产生了陈直、苏轼、沈括、邹铉、邱处机、朱振亨等许多养生家,并有《问养生》《养生说》《养老奉亲书》《摄生消息论》《保生要录》、《泰定养生主论》等专著问世。这些著作既丰富了前人的养生理论,又发展了古代的体育养生方法。

3.1 药物养生理论进一步发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为66门,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说,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领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金元四大家”对体育养生理论的主要贡献

3.2.1 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刘完素在王充提出人之寿夭在于“先天禀赋”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主性命者在乎人”“修短寿夭,皆人自为”的思想。认为只要发挥摄养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强调气的保养。这种调养之法可起到舒畅阴阳,灌溉五脏,调畅气血的作用。

3.2.2 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张氏主张用攻法防病治病,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反对唯人参、黄芪“为补”的狭隘观点,他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的主张。他的养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并指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

3.2.3 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李氏认为促成人之早夭的根本原因在于元气耗损,他说:“人寿应百岁,……其元气消耗不得终其天年”,而“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6]。这说明调养脾胃之气,维护后天之本,是防病抗衰、延年益寿的一条重要原则。

3.2.4 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朱丹溪力倡“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并一再强调阴气“难成易亏”,因而在治疗与养生上,都主张以滋阴为主。围绕保阴精,强调顺四时以调养神气,饮食清淡冲和以免升火助湿,节欲保精以息相火妄动,并为此而著《色欲箴》以戒众人。在老年病方面,认为老年阴气暗耗,相火易亢炎为害,故养老大法,总要在于承制相火的亢极。此外,朱氏对防病于未然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也有所论述[7]。

综上所述,金元四家的学术观点虽异,然崇尚养生则一,终于汇集成比较完整的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体系。

4 明清时期体育养生理论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的发展在明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时期。这一时期,以导引术为主体的健身体系得到广泛普及。同时,体育养生文化载体也由魏、晋、唐、宋时期的道教集团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转化,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性的健身体系。

4.1 达摩《易筋经》——内功心法

“易”是变通、改换、脱换之意,“筋”指筋骨、筋膜,“经”则带有指南、法典之意。《易筋经》就是改变筋骨的方法。按原来的功法要求,须先练一年左右内功,达到内壮后,方可练《易筋经》,进而再练《洗髓经》。在此期间,还要内服外涂佐功药,约三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达摩易筋经是少林寺众僧演练的最早功法之一。经过千余年之实践证明,确有养生之益,据传是达摩所创。习练此功,可以使人体的神、体、气三者周密地结合起来,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及全身得到充分的调理,有平衡阴阳、疏筋活络、增强人体各部生理之功能,从而达到健体、抗疫祛病、抵御早衰、延年益寿之目的。

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明清时期导引术形成了三大技术流派。一是以《活人心法》为代表的八段锦体系,其特点是继承华佗“五禽戏”传统,以养生长寿为宗旨,将多种导引术势和动作编排成套路,并以口诀形式流传。二是以《保生秘要》为代表的体育医疗体系,在方法上采用针对性较强的一术一病(或数术数病)的散式功法,其宗旨是治疗疾病。三是以《易筋经》为代表的武术内功系统,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

4.2 朱权《活人心法》——“八段锦”

明代朱权所著《活人心法》一书中,首次记载了一套包括五言歌诀、图像和文字说明的坐势导引功法。该法由叩、齿、集神法等个数势组成,题名为“八段锦”。由于这套功法动作编排合理,简单易学,运动量适度且活动部位全面,尤其适应于老年人锻炼,成为最著名的传统健身法之一。

在《道枢》和《灵剑子导引子午诀》中出现了立势八段锦,明清广为流传。这套功法清末以前或称“导引诀”,或称“吕祖安乐歌”,未冠以“八段锦”。直到清末《幼学操身》和《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图》方将其命名为“八段锦”。

4.3 铁锋居士《保身心鉴》——“静神养生”

明代署名“铁锋居士”所著《保身心鉴》一书,提出“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法”的健身导引术。这套方法继承了唐代胡愔的五脏六腑导引法理论,按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人体气运理论来创编导引术,一个节气一套坐势功法,兼有治病和健身的功效[8]。

医疗导引术在明清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其代表作有明人曹士珩所著《保生秘要》。该书载录医疗导引术达百余种,与元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所载导引术相比,这种导引术自成体系,特点是将静功行气术与导引相结合,其中很多方法是首次出现。

导引养生术在明清时期的一大变化是武术内功的出现。它是在传统导引行气术基础上结合武术技击要求发展而来的。由于内功从属于武术技击需要这一性质,故与养生治病为宗旨的传统导引术在宗旨、理论、方法上都有所区别。内功体系以《易筋经》为代表,在清末明初有广泛影响。

4.4 张介宾《景岳全书》——“精血即形”

明末著名医学家张介宾,极力提倡养形术与中兴术。他在《景岳全书·治形论》中系统阐述了形体与精神、形体与生命的辩证关系,认为形体依赖精神生命的物质有依靠精血滋养而维持不衰,而养形主要在于保养精血。

在《景岳全书》中,张氏提出了“中兴”的养生方法。所谓中兴,就是加强中年时期的养生。张氏认为,人在中年时期若能加强摄养、“再振根基”,就会给老年期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可强身延年。

体育传统养生理论在清代逐渐衰落。清代前期,体育养生理论承袭明代发展余绪,在民间仍广泛流传,在理论上也有一定建树。这一时期重要的体育养生名著如尤乘《寿世青编》、汪昂《勿药元铨》、徐文弼《寿世真传》、曹庭栋《老老恒言》等,但总的来说,除了武术内功外,这一时期传统体育养生的创新性明显减弱,主要是对前人的养生成果加以整理和总结。

[ 1 ] 郝勤. 试论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中的动静观[ J ].体育文化导刊,1990(2):55-57.

[ 2 ] 李长福,李慧雁. 孙思邈养生全书[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02-403.

[ 3 ] 周际明. 养生学新编[ M ].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35-42.

[ 4 ] 詹石窗. 道教科技与文化养生[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7-128.

[ 5 ] 罗时铭.孙思邈养生思想初探[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3(3):25-27.

[ 6 ] 谭华.体育史[ 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4-75.

[ 7 ] 樊西宁.生命在于什么——对古代养生思想的思考[ J ].体育文化导刊,2001(5).

[ 8 ] 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 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151-154.

G80

A

1674-151X(2010)05-001-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5.001

投稿日期:2010-03-30

胡旭(1969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体育史。

猜你喜欢
功法理论体育
坚持理论创新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八段锦功法对艾滋病携带者的戒毒人员情志影响的初步观察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