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群
多视角下的高校政风行风建设
朱博群
政风行风建设在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注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风气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大学的服务功能。
高校;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科学发展观
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决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民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纠正不正之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对促进高校快速发展、和谐发展同样意义重大。面对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应坚持“四个注重”,深入推进。
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国的指导思想已写进了党章并上升为国家意志。政风行风建设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高校科学发展。
政风行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各种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场所,其改革与发展毫无疑问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事实上,在高校,政风特指机关、教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整体精神风貌,行风是某一部门和行业形成的一种较普遍的作法和倾向,二者强调了人的精神状态或行为倾向,突出了人的影响。正因为这种影响具有整体性或普遍性,就要求高校必须加以引导,使之良性发展,这也就注定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而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进一步改进作风,查找存在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破解发展难题,规范行政和办学行为,构建政风行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校科学发展。
政风行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在动员部署阶段,要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提高思想认识,重点解决少数教职员工存在的松懈思想、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其参与政风行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自查自纠阶段,深入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学习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查准问题,正视问题,深入剖析,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发展、用创新的精神凝聚力量、用创新的方法破解难题,走科学发展之路。在落实整改阶段,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立足于长效机制建设,把整改与解决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通过解决问题,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激发广大干部教师自觉整改,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政风行风建设始终围绕“群众满意”这个目标,抓住“解决问题”这个关键,从抓落实、搞整改、重创新入手,按照“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要求,把解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成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推动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风气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文化修养、行为准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趋向,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综合反映。风气建设是培育精神力量、强化精神元素的重要途径。风气正则人气旺、事业兴。因此,政风行风建设必须注重风气建设,促进校风建设有新的提高。在高校,抓风气建设,着力点在于领导作风、机关作风建设,要通过作风建设带动教风、学风。
坚持以领导班子建设为核心,带动良好校风的形成。领导作风是领导者管理工作的特点和作风,是领导者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政策水平、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等要素的综合表现,自上而下直接影响教风。因此,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建立健全工作联系点、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机制,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形成亲民爱民风气。同时,重点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 “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建设活动,以服务为核心,进一步转变职能,勇于查找问题,认真落实整改,构建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议机制,完善奖惩与聘任相结合的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呈现新面貌。
坚持以教育激励为着力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要素的综合表现。教风反映领导作风,直接影响学风,教风好则学风好,学风好则校风好。因此,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必须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来抓。要通过制定师德建设规划,理顺师德建设领导体制,把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和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制定教师手册,完善导师制,落实“传帮带”制度,建立和健全师德教育评价监管机制,将师德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价评优挂钩,激励教师从严治教;大力开展表彰和树立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宣传教育活动,弘扬优良教风师风。
坚持以改革创新,规范管理为突破,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反映校风。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和健全学风建设激励督促机制,加快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行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以德修身,强化自主教育,促进学风的根本好转。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改革精神推进制度建设,以创新思路寻求治本办法,注重总结新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中纪委向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进一步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注重制度设计,着力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制度能否得到认同和落实,能否对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在于制度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制度建设是个民主集中、统一认识、集思广益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健全听证制度,拓宽征求意见渠道,发挥报刊、互联网和专家的作用。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要突出形式的多样性、对象的广泛性、过程的互动性,力求制度的制定科学、合理。
重视统筹协调,着力加强制度的系统性。政风行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度建设具有系统性。这个系统性应包括:一是建立组织制度体系,健全领导体制。要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分级负责层层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责任制度体系,健全工作运行机制。要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措施有力的建设实施方案、整改方案,对建设、整改任务进行任务分解,强化责任落实;完善工作组的工作制度,细化分工、明晰任务、落实责任,完善协调机制,强化监督机制。三是建立监管制度体系,健全权力运行约束机制。要紧紧围绕教育、权力配置、权力运行、权力影响、权力监督这条主线,建立健全对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办事程序,健全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各项办事服务承诺制,深化校务公开,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建设长效机制,促进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
重视制度落实,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政风行风建设特别要注重制度的执行力。要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快机制创新,推进阳光校园建设。既要把面上的、群众有所反映的问题整改到位,更要挖掘深层次的原因,注重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完善落实监督制度,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的工作机制;要通过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评议考核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等一系列监管机制,逐步实现从靠外部压力纠正政风行风向自觉完善转变,从解决突出问题向建立防范机制转变,从集中治理向依靠制度规范转变。
一般地,人们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三个基本功能。这三个基本功能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逻辑起点,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相互交叉、融合,形成一个统一整体。因此,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人才优势,以优势学科为依托,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搭建一系列技术集成、创新推广、配套服务的平台,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促进学校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促进学科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参与区域经济建设。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瞄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发挥在人才和智力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学科力量,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努力争取出一批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重要的是,要找准对接点,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产学研的绝美结合。要围绕产业振兴计划,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探索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服务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服务社会。要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思想活跃的优势,发挥高校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潜力,鼓励和引导广大师生走出课堂,深入基层、农村、企业、社区提供服务,使高等教育真正地走向“社会中心”,融入“社会中心”。要根据高校各自的实际,拓展好社会服务功能,如: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抗震救灾等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影响;发挥知识、文化引领社会功能,建立各种培训基地,为各行各业培训人才;开展知识、科技下乡实践活动,在服务中增长才干,扩大高校的影响。
[1]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和规范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http://www.mos.gov.cn/gjb/gjb_display.jsp?mid=20061228023303
[2]吴浩.坚持“四个结合”,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
[3]廖雅琪.对教风学风校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4(3).
[4]张阳等.大学第四功能之辩[J].高教探索,2009(1).
G647
A
1673-1999(2010)02-0154-02
朱博群(1969-),男,广东湛江人,硕士,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31)监察处助理研究员,从事高教研究。
200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