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勤,凡丽
中国共产党对经验的总结与科学发展观
谢莉勤,凡丽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和走向成熟的表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发展问题历史经验的理论结晶。
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善于科学总结经验,注重认真学习经验,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好、发展好。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前进的。善于总结和学习经验,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1]善于总结经验和学习经验,既是我们党的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和途径,也是形成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一)“落后就要挨打”:以“赶超”为特征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发展观
最早提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论断的是斯大林。20世纪20年代,面对国外帝国主义势力的进攻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威胁,斯大林在《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赶超战略”和“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论断[2]。以此为基础,苏联迅速建立起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发展道路上,采取了过分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以及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的“赶超”发展战略。高速发展的事实,使苏联领导人盲目乐观地认为苏联离共产主义已经很近了。1957年11月,赫鲁晓夫在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将在15年内赶上超过美国,指出“共产主义已经不是遥远的未来的事情”。受苏联的影响,毛泽东提出:“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我们可以赶上或超过英国。”[3]在两个大国的号召下,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赶超”浪潮,我国选择了以“赶超”为特征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选择“赶超”的发展战略,有其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我们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寻找理论指导外,在实践中,一方面学习苏联的经验,沿袭苏联模式,正如毛泽东所说,“新中国建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完全是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4]305另一方面,从中国自身发展历史教训的角度总结经验确立发展观。新中国建立后,面对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局面,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5]1963年 9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指出:“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共计105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4]340因此,选择“赶超”的发展模式,是毛泽东对发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也是总结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思考来自于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1986年9月2日,他对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说:“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6]1988年 6月 3日,在会见“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代表时,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从1957年以后,耽误了20年”,“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6]266正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邓小平及时地总结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他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样有发展,发展很明显。”“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把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发展”,他把这些凝聚为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邓小平还进一步论述了发展的速度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6]166-377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表明:凡是我们能够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既讲经济效益又注意发展速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建设目的就能得到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和改善;反之,如果忽略生产力的发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人民生活水平就会受到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就受到限制。“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
(三)“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国内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必然结论
20世纪80年代末到新世纪之交,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意识形态、思想政治领域的斗争也错综复杂。国际上,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纷纷倒台,丧失政权。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党执政以来的历史经验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问题提到关系执政党兴衰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赋予了发展新的内涵。
(四)“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
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7]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艰辛探索的必然结果。毛泽东同志用了较长的时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关于发展问题的许多重要的论断,并进行了艰难的实践,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也出现了挫折和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关系执政党兴衰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以上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总结。
科学发展观借鉴了对世界各国发展的理论成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关于发展观念的变化为我们党确立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单纯注重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够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我们党吸收了这些新的理念,把它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丰富了科学发展的理论。
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主题,完成了科学发展观确立的历史过程——“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既有对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党在某一历史阶段经验的总结;既有对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既有正确经验的总结,也有错误教训的汲取;既有对本国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其他国家经验的借鉴。党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3年4月5日,胡锦涛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2003年10月,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个统筹”[8]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4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分丰富: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几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促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三)总结经验,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
第一,在总结经验中推动科学发展观创新。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正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当前,要推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从经验中吸取智慧和营养,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第二,在总结经验中研究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总结经验,从经验中吸取营养,其目的就是为了把现实问题解决得更好,而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反思实践的效果,这既是实践理性的一种自觉,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现实。
第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因此,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出新的经验,才能保持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1]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04-12-03.
[2]斯大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7.
[3]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437.
[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毛泽东文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99:329.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3.
[8]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D616
A
1673-1999(2010)02-0003-02
谢莉勤(1972-),女,云南大理人,硕士,大理学院(云南大理671003)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凡丽(1972-),女,云南大理人,硕士,云南大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