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惠特曼和他的战争诗

2010-08-15 00:42:44庞密香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焦作454001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
关键词:惠特曼战争诗人

□庞密香(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1)

惠特曼在美国文学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具有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思想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影响了美国和其他英语国家,对“五四”运动中的中国新诗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惠特曼的思想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追求及其未来的发展仍富有启发意义。

1855年,惠特曼的《草叶集》出版,这是美国文学的一次革命。惠特曼在诗歌的节奏及其所触及的范围等方面均有大胆的突破。《草叶集》的出版,不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是掀起了狂涛巨浪。他要用全新的语言写具体的人,写人的痛苦、人的快乐。诗人要开创一个诗歌的新时代,从内容、题材、表现的手法,都会惊世骇俗。

一、惠特曼诗歌的描写对象

在惠特曼的笔下,普通人是讴歌、赞颂的对象。一反当时美国文坛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陈腐贵族倾向,惠特曼第一次把目光放在普通人、放在日常生活上。他笔下的人物健康,积极,充满着活力和对未来的渴望。诗人多次提出,他所以把诗集取名为“草叶集”,就因为草叶象征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普通的人。他描绘了很多生动的普通人形象:印第安捕兽人和他的新娘、寂寞而怀春的少女、赶马车的黑人、逃亡的黑奴……反映了各劳动阶层的生活。《草叶集》全诗以“我自己”为纲,这个“我自己”不只是诗人,也代表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我自己”。同情他人并与他人合而为一,一直是诗人终生恪守的思想。

对于战争,惠特曼的思想极为复杂。他主张南北统一,热情激励前线将士,并把诗当作宣传自己主张的武器,他的诗歌中洋溢着呼吁参战、激励御敌的战斗精神。诗人热爱民主,热爱自由,可是很清楚民主自由需要用流血牺牲换来;诗人支持正义的战争,但是也不免被战争所带来的残酷而震撼。他描写了许多流血牺牲和死亡的场面,也记录了自己面对那些场面时的矛盾心情。惠特曼的《桴鼓集》几乎涵盖了战争的各个方面,有正面的战场描写,有后方的群情激昂;有鼓舞,有呐喊;有行军,有回忆;有哀伤,也有激励。既有对英雄人物如林肯的深切缅怀,也有对普通士兵的沉痛哀悼,惠特曼在诗歌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士兵的死亡和葬礼。

在《啊,诗歌,先唱一支序曲》中,诗人写战争来临后,曼哈顿的种种表现。描绘出战争来临后城市的改变。这首诗作于南北战争爆发后,当时诗人在布鲁克林。曼哈顿在“在紧急时刻、在存亡关头最强大”,“比钢铁还坚实可靠”,并“率先走向战场”。诗人把曼哈顿比作歌剧院,用音乐的改变来描述曼哈顿的临战状态.把大鼓和横笛来比喻战争的紧迫和壮观.曼哈顿鼓舞着人民,引领着人民勇敢的迎接战斗.这一节读来铿锵有力,声势浩大。诗人一口气用了七个疑问句,通过询问的口气而不是陈述的口气对这一雄壮场面进行讴歌,使其更加富有感染力。

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于和平的渴望,但从他那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我们还是清晰地感觉到了他的这种情绪。惠特曼在这首诗里对即将到来的战斗充满了渴望。因为他明白,只有通过战斗,才能实现他梦寐以求的人生理想。为了说明本次战争的正义特征,惠特曼刻意在这里强调了大众的“热情”:人们从各个地方赶来了;各行各业、老老少少的人们赶来了,他们是青年、机械工、律师、法官、驾驶员、售货员、老板、会计、门房。他们手持毛瑟枪,踏着震天动地的战鼓,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这样的描写显示了诗人掌控宏大场面的能力,波澜壮阔的场景和气吞山河的气概让弱小的人们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力量。整个城市沸腾了,大家同仇敌忾,随时准备消灭一切来犯之敌。

1861年7月22日,联邦军队在布尔河战役失败,全城惊慌失措;但在林肯总统的坚强领导下,战争形势又逐渐好转起来。这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士气,必胜的信心重又回到了人民的中间。在《一八六一年》这首诗里,惠特曼将人民对于战争的信心幻化成了一个强大的人:“筋肉饱满的四肢上穿着蓝衣,背负着武器……听见你一再发出坚决的声音……”

对力量的崇拜使得诗歌充斥着一种阳刚的美。诗人对武装的、斗争的、强壮的、紧迫的、毁灭性的、悲愁的、动乱的精神的歌颂,反映了他浓郁的英雄主义特征和反对分裂、希望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诗人看来,在这个“武装”的年代,只有以上的精神品质才是可以被歌颂的。哀愁和感伤,还有那属于文人的低吟浅唱,都是不合时宜的东西。为了说明战争年代的英雄特质,惠特曼形象地将它描绘成了“一个强壮的挺着腰的男子”,只见他“身着蓝衣,肩荷着枪在前进着”着。这是一幅英雄的画像,也是一幅英雄群体的画像。

惠特曼的战斗热情随着前线的胜利消息而迅速高涨,《敲呀!敲呀!鼓啊!》的创作成功就是明证。在这首堪称鼓动战斗精神的佳作里,鼓声、号声成了激励前方将士火速进军、奋勇杀敌的主要手段。豪气干云,鼓振心弦。诗人在诗里传达了民族的危机感,喊出了人民的呼声。

惠特曼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对美利坚联邦儿女的殷切期望,对他们喊出了喷血的激励和号召。诗的主题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它那昂扬、急促而有力的节奏,也与人民跳动的脉搏完全合拍。诗歌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广为流传,在整个内战期间都对人民的意志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惠特曼对浪漫的军旅生涯继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与偏好。在《骑兵过河》、《山腰宿营》、《一个行进中的军团》、《在宿营地忽明忽暗的火焰旁边》等诗中,诗人展现了他关于战争的美好想象,或者说他关于战争的浪漫主义描述还在继续。在部队宿营地的下面,有一个肥沃的山谷牧场,牲口棚和夏天的果树清晰可见,在宿营地的背后是陡峭的山峰,它们高耸入云,参差的岩石和茂密的雪松近在眼前。高耸入云的山峰和静谧的天空似乎在预示着战争的结局和人的命运的不可捉摸。我们注意到,人在这首诗里被作了淡化处理,成了模糊不清的影子和物质的背景,没有生命的东西成为了这里的主角儿。

战争来临之后,惠特曼从浪漫主义的幻想中惊醒了过来。诗情画意被渐渐紧张的战争场面所代替。那一声声如鞭梢呼啸的枪响和蜂拥前行的队伍让人们初步感觉到了战争的严酷。朦胧的月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灼热的太阳,潇洒的士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满身尘垢的人群,就连那用于冲锋陷阵的战马此刻也变成了骡马,它们热汗淋淋,驮着重炮和其他辎重。

如果说诗人之前的描述都是局限在人的外部的话,那么在《在宿营地忽明忽暗的火焰旁边》一诗中,诗人开始将自己的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深处。在这首诗歌里,人和物体开始发生分离。并且,这种分离是以由对物为主的描述向对人为主的描述慢慢转移的。实现了这个转移之后,人就成为了惠特曼在这首诗歌里关注和描述的主要对象,物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人的背景。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对于那“露宿部队的帐篷,原野和树林”何以成了“模糊的阴影”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但是,惠特曼并不是只会写阔大的场面,细腻的情感世界也是诗人关注的焦点。他写母亲含泪吻别儿子的场面,体会深刻而表达传神,写出了慈母的柔情和母亲的深明大义。在诗中惠特曼塑造了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英勇无畏的民族形象,抒发了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这些都鼓舞着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而奔赴战场。

另一首诗《父亲,赶快从田地里上来》则最能体会诗人的侠骨柔情。是的,在战争来临的时刻,诗人的确呼吁要战斗,不要理会懦弱者的哀求,不要理会母亲的眼泪。可是,当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战场,慈祥的双亲再不能看到心爱的儿子,铁石心肠的人也会动容,更何况惠特曼,他是和人民生息相同,患难与共的。诗的开头就呼唤父亲和母亲,赶快从田地里上来,因为他们的儿子——彼得,寄来了一封信。父亲、母亲最牵挂的是信,母亲的心里肯定忐忑不安,不知儿子是否健康,平安。父亲、母亲在女儿的呼唤中终于走过来了,就要看到儿子的信了。母亲是急切的、敏感的,她担忧着,顾不得整理零乱动头发。然而,母亲一眼看出:这不是我们的儿子的笔迹,但却又有着他的署名,啊,是一只陌生的手替我们的亲爱的儿子写的!被震击的母亲的灵魂!眼睛发黑,一切在她的眼前浮动,她只看到重要的字,零碎的语句,“胸前受枪弹”,“骑兵散兵战”,运到医“人很虚弱”,“但不久就会好转”。再没有比“swim”更恰当的词了,母亲的心碎欲裂,她看不清眼前的字迹,只有浮动的影像。刚刚长成的女儿哽咽地安慰着母亲,而更小的孩子显然不能确切地知道眼前发生的一切,她们默不作声地带着惊愕的神色拥挤在周围。母亲知道自己可怜的孩子他永不会好转了,也许用不着好转了。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是让人不忍打搅的:

白天不吃饭,晚上睡不安宁,常常惊醒,

夜半醒着,低泣着,她只有一个渴切的愿望——

啊,她愿能静悄悄地从人世引退,静静地跳开生命自行引退,

去追随,去寻觅亲爱的已死的儿子,去和他在一起。

惠特曼是豪放的,也是温柔的,他的诗总是有极强的感染力,读到伤心处,读者也会跟着感叹,伤心。这,就是惠特曼的艺术魅力吧!

二、惠特曼诗歌的表现手法

相较于他之前的其他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更美国化,它流露出一种个性分明的美国特征,充满了美国意识。惠特曼诗歌的力量来自于他所表露的高昂激情。他创造性地利用了循复的音律,因此他的诗作产生出一种具有魄力的模糊性质。惠特曼的诗适合大声朗读,他的诗歌的精髓可以通过声音来体验地更加亲切。

就技巧而言,惠特曼的诗歌属于“自由体”,没有格律和韵脚,这是他在诗歌形式方面最主要的创新。在他之前的美国诗人总是小心的遵守抑扬格的形式。惠特曼从抑扬格中解放出来,使诗歌的节奏与情绪和感觉的流动相呼应。

他的诗行的每一行的最后都是结束语,也是一个节奏单元。而在传统的诗歌中,为了适应特定的格律和韵脚,常常在一行的中间结束一个句子,重起新的句子。惠特曼诗歌中那些长长的,滚滚而来的韵律来源于圣经。一行又一行的诗句积聚成为一种力量,这种技巧创造了更长、更为气势汹涌的节奏。惠特曼还使用头韵、首语重复、,对句法,来使自由滚动的节奏更有效果。

在《黎明的旗帜之歌》一诗中,诗人借鉴了小说戏剧化的写作手法。旗帜代表着正义的战争,孩子和父亲分别代表着主战与反战的两种势力,而诗人则代表着公正的裁判者。诗歌的开头是自由之歌。歌声伴着风和鼓的声音、旗帜的声音、孩子的声音、海的声音和父亲的声音。自由之歌呼唤着人们奋起迎敌,清晰而响亮。飘扬的旗帜正是正义的化身。诗人极力讴歌着战斗前的豪情,英雄主义色彩浓郁。

在这首诗里,传统的格律讲究被忽略了,取而代之的是内在的节奏和音乐,清脆悦耳,跌宕起伏。在这激昂的时刻,语言常显得苍白而无力,陈腐的论调已经挡不住人们前进的步伐。歌声代表了一切。在惠特曼这里,他的诗句如滔滔的江河水,一泻千里,展现得不仅是昂扬的斗志,也是诗人才华的流露。

《当紫丁香最近在庭园中开放的时候》一诗则通篇采用象征手法,金星象征林肯,紫丁香代表人民对死者的爱和永远的怀念,而画眉鸟则用来代表惠特曼的童年、理想和智慧,诗人在伤痛迷茫之际以此来寻求解答和启示。

诗的开头点明林肯被刺的时间,当紫丁香在庭园中开放,春色宜人的时候;当战争已经结束,人民欢庆胜利的时候,一颗巨星在西方的夜空陨落了,诗人的哀悼痛惜之情通过这样的对比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一年一度的春光带给诗人的不是浪漫温馨,而是三件东西:每年开放的紫丁香,那颗在西天陨落了的星星和对于诗人所敬爱的人的怀念。紫罗兰无处不在的生长着,在大地上,在城市中,在山径上,在古老的树林中,在开着红白花的苹果树的果园,它的生长代表着人民对林肯总统永远的思念,对自由和民主的不懈追求。而诗人的丁香花并不是仅仅献给总统一个人,他要将花枝献给一切的棺木,一切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将士。在诗人看来,他们如同清新的晨光。在诗中诗人低回往复,一咏三叹,因为敬爱,才会煞费苦心,深切缅怀。

经历过一切的痛苦,挣扎,折磨,心碎,绝望,希望之后,紫丁香、星星和小鸟连同诗人的深心的赞歌都融混在一起了。这是一曲哀婉动人,打动人心的挽歌,诗人尽情的抒发了对于林肯总统的悼念和追思,抒发了对总统的爱戴之情,而诗中优美的语言,美好的画面,又给人以美的享受。诗人把他的韵律和韵藏在诗的根底,本身是看不见的,而是像花丛中的丁香一簇簇四处怒放,终于结为浑成一体的东西,如西瓜、栗子或梨。这首诗确实称得上是千古绝唱。

三、结 语

惠特曼的战争诗歌,真实的记录了美国南北战争的光辉历史,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唱出了一曲曲惊心动魄的时代之歌。他的诗洋溢着清新的气息、生命的激情以及对生与死的平常心态。诗人认为,人生并不像古典建筑那样精确,人生更像是自然界中的一个物体,是自然而然的,放任而自由的。这一观点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惠特曼是无法总结的,因为他无所拘泥。他要走进的是人类的心灵,有善,有恶,有美,有丑,有七彩的颜色,亦有五味的甘苦。关于惠特曼,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无尽的争论。伟大的人物总是如此,你无法把他们归类,因为他们丰富,多彩,多变,他们不仅表现了生活,他们本身就是生活,而生活,又怎么可以简单的分类呢?

[1][美]惠特曼.草叶集选[Z].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2]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李野光.惠特曼名作欣赏[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2.

[4]王祖有.惠特曼宇宙中的死亡[J].山东外语教学,2000,(2):51.

猜你喜欢
惠特曼战争诗人
个人、历史与政治意识:里奇对惠特曼诗学观的继承与拓展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40
被风吹“偏”的战争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12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船长与大海——惠特曼和蔡其矫的领袖哀悼诗解读
晒娃还要看诗人
惠特曼的妙语还击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他们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