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中的象征

2010-08-15 00:42吴嘉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08
名作欣赏 2010年9期
关键词:阿齐兹穆尔福斯特

□吴嘉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2208)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E.M.Forster)于 1924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它被普遍看作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成为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受到极高的评价并引起诸多评论家的关注。

小说讲述了两位英国女性——充满博爱精神,虔诚的天主教徒穆尔夫人和单纯坦率的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在印度的经历。两个人怀着真诚的心想要看看真正的印度,但是这次旅行却充满艰辛,两人卷入到印度复杂的关系和矛盾中。作者以印度复杂的种族,宗教关系为背景,“对人际关系进行了最深入、最复杂的探索,探讨了人际关系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希望与隐患”①书中反映了福斯特的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友好“联结”的理想。

福斯特在《印度之行》这部小说中大量运用了的象征主义手法,使小说的主题更加丰富突出,寓意深刻。本文将对书中的主要意象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作者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一、人物中的象征

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

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 (Miss Adela Quested)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她的姓“Quested”,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隐喻意味,象征着“探索、彷徨”。事实上阿德拉的印度之旅就是一场探索之旅。阿德拉是一个涉世未深,接受西方理性思想的英国姑娘,她到印度的目的是决定是否跟在印度作殖民官的未婚夫朗尼结婚,考察是否能够接受印度作为婚后的长期居住地。所以,阿德拉的探索之旅主要集中在对爱情和婚姻的探索和对印度这个国度的探索两个方面。对于爱情,阿德拉在来印度之前就充满着迷茫,她无法确定自己是否真正爱着朗尼,所以才要先来考察一下才能决定是否接受这段婚姻。在印度,阿德拉与朗尼的关系充满波折。来到印度后她发现未婚夫朗尼的“性格有了很多变化,不幸的是,变化了的恰恰是她很不喜欢的那些方面”——他“骄傲自大,好吹毛求疵,缺乏敏锐的洞察力”②。刚到印度不久,朗尼因不满阿德拉和母亲与印度人接触,粗暴地打断了菲尔丁的茶会,这令阿德拉很是烦恼。两人之间的这次冲突使阿德拉决定不嫁给朗尼而只保持朋友关系。但后来两人遭遇车祸,突然的意外使两人又重新走到一起。然而这一复合只是一种本能的冲动而并非真正的心灵的吸引和结合。阿德拉因为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而导致她后来在马拉巴山洞里的精神崩溃。在独自进入山洞中后,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并不爱朗尼,并且对未来婚姻生活感到恐惧。这些恐惧感和挫折感使她思想混乱,产生幻觉,认为阿齐兹想要在山洞中强暴她。

阿德拉另一个方面的探索是对印度的探索。她对印度充满好奇和想象,渴望看到真正的印度。虽然有热切的、真挚的愿望,但她发现自己不能真正理解印度文化。印度的混乱和她的理性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在破庙中看到废弃的印度雕塑时,她感觉到极度的恐惧。在山洞,这种对异域文化的冲突又一次强烈的冲击着她。面对空洞、黑暗的山洞和枯燥的回声,她内心的恐惧,困惑和挫败感交织在一起,在进入山洞的瞬间她的精神开始崩溃。

在山洞里所有的困惑、矛盾和失落感都达到了混乱的极点,导致了阿德拉的精神崩溃。山洞中的回响一直在她的耳边缠绕直到在法庭上经过了痛苦的回忆,她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陷,还了阿齐兹的清白,同时她也从困顿中走了出来,认清了自我并理清了混乱的思绪。

她的印度之旅是失败的,但她的探索之旅是成功的。阿德拉一直在寻找答案,关于印度,关于英国人与印度人的关系,关于爱情和婚姻,但最终她找到了答案,战胜了自我,从而变得成熟起来。

穆尔夫人

穆尔夫人成为人道主义博爱精神的象征。她尊重印度人,印度文化,坚信“上帝让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让我们去爱这个世界上的人,并要我们把这爱变成实际行动。上帝无所不在,当然印度也不例外”③。充满博爱精神的穆尔夫人在清真寺与印度医生阿齐兹相遇,她对印度人及印度宗教的理解与尊重深受打动了阿齐兹,所以被他称为“一个东方人”。

一个姑娘说:“地上的事,天庭早已知道了,俺们就是天神派来与你们做夫妻的,在这等你们好几天了,把衣服还给俺们吧,穿上衣服俺们也不会飞走的。”

在阿齐兹被阿德拉告上法庭,引起了广大印度人的抗议时,人们在法庭外,高喊穆尔夫人的名字,她的名字被印度化成了一位印度女神的名字——“埃思米斯·埃思莫尔”,富有象征意义。呼声唤醒了阿德拉,说出真相。其后,菲尔丁用穆尔夫人博爱精神,说服了阿齐兹放弃要阿德拉赔偿的要求。

同时,穆尔夫人也成为了东西方“连接”的象征。在清真寺,穆尔夫人的坦诚和善良,宽容和博爱的精神感动了印度医生阿齐兹,两人超越种族和宗教信仰的鸿沟,成为朋友,这种友谊的建立象征着英国与印度两国不同文化的融通,穆尔夫人的精神代表了作者寻求人类和谐关系的乐观希望。

在经历了山洞事件,阿齐兹遭到了不公正待遇,也产生对菲尔丁的误解和猜忌,两人的友谊出现危机。直到阿齐兹得知了穆尔夫人的女儿嫁给了菲尔丁才最终消除了与菲尔丁的误会,达成和解。穆尔夫人唤起了他心中美好的回忆,使他对与英国人建立友谊有重新燃起了希望,从而原谅了阿德拉。

二、场景的象征

山洞和回声

马拉巴山洞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场景,是小说高潮所在。它是远近闻名的一处原始洞穴群,每个山洞的格局大体相似,让人很难区分它们。洞内样式单调,缺乏变化,空空荡荡的没有任何装饰。山洞里能发出巨大、单调的回声。④马拉巴山洞是小说中一个最主要的意象,是原始,神秘,永恒的宇宙的象征。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意象化的景物,以超验的方式表达了自然宇宙的强大,世间万物都是由这个神秘强大的宇宙所主宰,人类在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

与理性的西方文化不同,印度文化更接近原始,神秘的宇宙,所以马拉巴山洞又是印度的象征,印度文化的象征。英国人用西方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印度文化必然会经历强烈的冲击,在山洞中两位希望了解印度的英国女士都出现了精神崩溃,感受到了两种文化间互相理解的强大阻力。穆尔夫人和阿德拉都希望能了解真正的印度和印度人,但在不断深入印度的过程中,发现这里的一切远远超出她们的想象,令她们迷惑不解。马拉巴山洞之旅加剧了她们烦乱的心情,在进入到山洞里之后这种矛盾和困惑达到了极点,使她们终于无法承受。穆尔夫人出现了可怕地信仰危机,由一个善良宽厚的老人变成了烦躁、冷漠的人。而阿德拉则在文化冲击和对自己婚姻问题的矛盾心理双重折磨下出现了幻觉,而精神崩溃。爱神诞生庆典

第三部分的故事背景是印度教庆祝“黑天”诞辰的盛典。“黑天”是印度教的爱神。爱神的博爱精神感染着天地万物,也感染者印度的人们。爱神的诞生象征着一切人类跨越所以障碍而达成和解,形成融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种博爱精神的感召下,阿齐兹不仅与菲尔丁冰释前嫌,重归于好,并且还原谅了阿德拉小姐。

爱神的博爱精神是超自然、超阶级、超种族的,代表着印度教的包容性,印度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人民都参与到这一庆典的狂欢中,爱神把印度人民凝聚在了一起。所以,爱神黑天也象征着是以阿齐兹为代表的印度人民民族与国家意识的觉醒。他们意识到只有所有印度人,不分种族,不分阶级,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民族力量,才能实现印度的独立,摆脱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如阿齐兹在小说的最后所喊出的:“印度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任何外国人都应该赶出去!印度教,伊斯兰教,锡克教以及所有的宗教应该结成一体!。”⑤

三、书名和标题中的象征

福斯特的象征主义的运用不仅隐含在人物、场景之中,在小说的标题中作者也高超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书 名

书名《印度之行》取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同名诗歌。1902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使从英国到印度的时间大大缩短。惠特曼为此写了《向印度航行》(Passage To India)的诗。诗中写道:“向印度航行啊!怎么,灵魂,你没有从一开始就看出上帝的目的!地球要有一个纵横交错的细网联结起来,各个种族和邻居要彼此通婚并在婚媾中繁殖,大洋要横渡,是远的变成近的,不同的国家要焊接在一起。”⑥诗人赞美了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把不同国家连接在了一起。惠特曼的这首诗充满了轻松浪漫、乐观积极的情绪。而福斯特选用了“A Passage To India”来命名自己的小说则带有了反讽的意味。从表层含义来看,题目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即两位英国女士的印度之旅。而从深层来看,这次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心灵之旅。是西方人了解东方,实现沟通的一次努力。“Passage”象征着东西方努力沟通,建立友谊的途径。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们做了尝试,试图和印度人交朋友,虽然没有成功,但也留下了无限的希望。福斯特的《印度之行》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凝重而深沉,富有哲理。

标 题

小说的三个小标题也具有象征意义。第一部分的标题——“清真寺”是穆尔夫人和阿齐兹初次见面的地方。穆尔夫人初来印度的一天晚上,充满敬意的走进了一座“高雅,神圣”,“看上去就像拆除了一面墙壁的英国教区教堂”的清真寺。⑦在里面她遇见了印度医生阿齐兹,并且以其宽广博爱的情怀赢得了阿齐兹的友谊。作者选择“清真寺”作为第一部分的标题象征着西方人和东方人,或者说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第二部分的标题“山洞”,是故事高潮的发生地,在酷热的季节里,热情的阿齐兹精心的为两位英国女士安排了游览马拉巴山洞,但是,在山洞里,两位英国女士都出现了精神崩溃。山洞是英国人和印度人交往最终彻底失败的地方,象征着东西方连接的断裂。山洞作为主宰一切人类的神秘自然的象征,被福斯特选为第二部分的题目,显然是为了突显它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的标题——“寺庙”,寺庙是印度教的象征。在寺庙里举行的爱神庆典吸引了各个宗族,各个阶级,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印度人参与,象征着博爱,团结和希望。

跟三个标题相对应的是印度的三个季节:凉季、热季、雨季。它们为故事提供了象征性的环境。在第一部分中印度的凉季象征着人理智、清醒;在第二部分“山洞”,故事发生在热季,令人窒息的炎热天气象征着烦躁和思维的混乱;第三部分“寺庙”,场景转移到了两年后的雨季,热带的雨季是万物复苏象,充满生机的季节,象征着希望,东西方沟通和连接的希望。

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象征,无不紧扣故事最根本的主题“隔离”。象征主义的运用在这部作品中已经成为了一种叙事方式,对于展现小说多个主题,尤其是“隔离”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印度之行》中的象征主义的理解对于把握小说的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① Abrams MH.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Vols 2[M].London:W.W.Norton&Company,Inc.,7th edn,2000,2132.

②③④⑤⑦ E.M.福斯特.印度之行[M].杨自俭,邵翠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86,53,136-137,368,16.

⑥ [美]惠特曼.草叶集[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769.

猜你喜欢
阿齐兹穆尔福斯特
吉祥物
吉祥物
餐厅冒险记
得到满足的童心
百岁老兵去世,英国降半旗志哀
英媒:阿富汗难民勇斗白人枪手
少年未染风与雪
超越的原因
女孩都爱阿齐兹
母亲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