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超
每年春天,我都要养蚕。朋友们到我这里来看我,也要顺便看看我的蚕。“怎么这么小啊!”“哦,这回长大了!”“这几个蚕,长得好大啊!”看过蚕,朋友们会忍不住发表评论。“什么样的蚕,长得快些呢?”有一次,一个朋友居然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新鲜桑叶特别敏感的蚕,长得快!”我脱口而出。
我养蚕,可是很善于观察的。我发现每次我把新鲜的桑叶一撒下去,立刻就会有蚕爬到新鲜的桑叶上吃起来。每次我换桑叶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些蚕,仍然待在那些卷了边的变了色的陈旧桑叶上。也就是说,有些蚕对新鲜的桑叶特别敏感,有些蚕对新鲜的桑叶特别不敏感。
对新鲜桑叶敏感的蚕,它们吃下的新鲜的桑叶,自然会特别多;对新鲜桑叶不敏感的蚕,它们吃下的陈旧桑叶,自然也会特别多。新鲜桑叶里的营养,肯定多于陈旧桑叶里的营养;肚子里每次都装满了新鲜桑叶的蚕,肯定比那些肚子里老是装着陈旧桑叶的蚕,长得快。
对新鲜桑叶特别敏感的蚕,不仅仅长得快。有时候忙起来,我是没有时间换桑叶的,我只会抽时间,把储存在冰箱里的桑叶取出来,抓出一把,撒到养蚕的纸盒子里。这样几天下来,等到我再来换桑叶的时候,就会发现,有那么几只对新敏桑叶特别不敏感的蚕,已经被压在了发了黑的陈旧桑叶下面,已经被压得奄奄一息了——这样的蚕,能活过来就算不错了。
我想起我小时候,到离南漳县城不远的一座蚕场去捡蚕的情景。是在被工人们倒出来的陈旧桑叶中,翻找那些被遗落在其中的蚕。我和小伙伴们,翻开层层叠叠的被蚕吃得筋筋挂挂支离破碎的陈旧桑叶,总能捡到一些还能养活的蚕。那些不能养活的蚕,已经死掉的蚕,总是让我们为它们感到可惜,甚至心疼。当然,那些埋在陈旧桑叶里的蚕,大多已经死掉了。现在我想,那些被遗落在陈旧桑叶里的蚕,都是对新鲜桑叶不敏感的蚕。
也就是说,对新鲜桑叶敏感的蚕,不仅摄取的营养足够多,让自己长得特别快,而且它们也总是能让自己远离生存危机,和被他人抛弃的厄运。
我真正想说的是,人与人的区别,有时候也表现在对“新鲜桑叶”的敏感与不敏感上。什么是人的“新鲜桑叶”?在我看来,就是那些饱含着最新鲜的思想最新鲜的观念最新鲜的知识的各种信息。这样的信息,总有人从我们的头顶上源源不断地撒下来,撒在书刊上撒在报纸上撒在网络上撒在会议上……同是面对这样的信息,有的人是那么敏感,有的人却是那么迟钝。
于是我们看到,有的人总是在欢快地“吃”着那些最新鲜的思想最新鲜的观念最新鲜的知识,有的人却总是在那里“啃”着早已变得陈腐的“桑叶”——啃着啃着,他就落伍了,被动了,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和问题了,甚至出现生存的危机了,陷入可怕的厄运了。
都说人是应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我想,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定要表现在他对最新鲜的思想最新鲜的观念最新鲜的知识的特别敏感上——让自己变成一只对新鲜桑叶特别敏感的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