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多才 张学智 李金锋 周丽杰
瘦肉型猪,即胴体中脂肪占30%,瘦肉占55%以上,膘厚2.5~3.5 cm,体长大于胸围15~20 cm以上的猪种。如我国的三江白猪和引进的长白猪、杜洛克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猪肉质量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有更多的瘦肉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那么大力发展瘦肉型猪的生产就成为我国饲养肉猪的主要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行业的发展,除了有理想的猪种外,还要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发育规律,制定并实施相应成套的科学养猪措施。本文重点探讨现阶段生长肥育猪的饲养方法、饲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较为科学合理的改进方法。
目前,我国瘦肉型生长肥育猪的饲养主要采用“前敞后限,一料到底”的方式。“前敞”就是在60 kg以前采用高能量、高蛋白饲料敞开饲喂,尽量满足猪的食欲。因为这一阶段猪以长瘦肉为主,机体代谢以氮沉积为主,长得越快瘦肉率越高,此时猪的饲料利用率最高。“后限”就是在60 kg以后,用敞开喂量的75%~85%喂限饲的猪,以降低日采食量来控制营养水平,因为猪在这一生长阶段长瘦肉的能力逐渐减弱,长脂肪的能力逐渐增强,饲料利用率最低,这样能有效地控制脂肪的沉积,得到瘦肉多、肥肉少的上等胴体。由于这种饲养方式既不能严重影响日增重,也能获得较高的瘦肉率、饲料利用率。目前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得到满意效果。
1.2.1 由于限饲,猪的生长速度同自由采食相比有所下降,有些养户盲目追求生长速度,采用全期敞开饲喂的办法,饲料利用率和胴体瘦肉率大幅下降,把优良的瘦肉型猪种养成了肉脂型猪,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1.2.2 在生产实践中,肥育猪绝大多数都是群养,在一个栏圈内要养几头以至几十头,限饲时可能发生强者多食,弱者少食的情况,以至造成部分猪仍然敞食,而另一部分猪喂量不足,群体的平均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瘦肉率都受到影响。
为了避免以上几种情况,我们在生产实践中,对限饲期的日粮配制及饲喂技术不断研究、改进,经过多次比较试验证明:在肥育猪限饲的过程中,在日粮中加入部分发酵菌糠饲料,以满足猪自由采食的需要,在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等几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归纳介绍如下。
菌糠是生产食用菌后剩下的废培养基。食用菌采收后,这些基质经过多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均已被不同程度的降解,大量的菌柄、菌丝体、菌根等留在菌糠中。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有较大提高,且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菌类多糖和矿物质元素及其它活性物质。菌糠中的皂甙衍生物有抗菌作用,可提高畜禽的抗病力,植物甾醇及其衍生物有调节畜禽代谢机能及促进其生物功能的作用,多肽衍生物为抗体,多糖有抗血凝、解毒和免疫作用。很多研究表明,菌糠的营养成分与饲料中的糠、麸类能量饲料相近,可替代部分饲料用粮养猪,不仅猪生长发育正常,而且可明显降低饲料成本。表1中是棉籽壳平菇菌糠(三茬菇收获后)营养成分含量与米糠、麸皮营养成分含量的比较。
表1 菌糠、麸皮、米糠营养成分含量比较(%)
选取菌丝洁白,菌丝体含量较多,有浓厚蘑菇风味,未发生霉变,不含石灰和化学药剂的培养基。将其晒干、粉碎,用清水浸泡12~24 h,使其中的粗纤维变软。捞出后,加入10%的麸皮、15%的稻糠、5%的酒曲粉、加含冰糖0.25%的清水,使培养料含水达30%左右,然后放入发酵容器中,经3~4 d发酵至有酒香味溢出时即可饲喂。
2.3.1 试验设计
设计方案见表2,基础饲料配方见表3。日粮养分含量按《中国瘦肉猪标准》计算(见表4)。菌糠饲料选棉籽壳平菇菌糠(三茬菇收获后)。试验前2周,对猪群进行菌糠适口性训练,然后选择出生日期相近,来源和体重一致[(60±1)kg]的健康三江白猪50头,分为5组,每组10头为一圈,各组总体重调配一致。驱虫、预防注射。各组按设计方案投料饲喂,日喂两次,随意饮水,保持圈舍清洁。
表2 菌糠饲料喂猪试验设计方案
表4 基础饲料营养水平
2.3.2 测定指标和方法
记录每组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所用时间,并结算饲料消耗。计算日增重、料肉比,每千克增重的饲料成本(见表5)。试验结束后每组抽取3头90 kg左右健康猪屠宰,测定屠宰率、眼肌面积、膘厚、瘦肉率等胴体指标(见表6)。
整个试验过程中,试验猪生活行为一切正常,无病、死情况发生。由表5、表6可见,猪在育肥后期(60~90 kg),敞开饲喂精料,猪的生长速度最快,但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最低。限饲精料,生长速度有所放缓,但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都有所提高。在限饲基础上添加部分菌糠饲料以满足敞饲的需要时,猪的生长发育、胴体和肉质指标均正常。而且随着加入量的变化,在不同的指标上取得很好的效果。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第三试验组为最佳,即85%基础饲料+菌糠饲料15%为最适宜日粮配方。
表5 不同日粮设计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表6 不同日粮设计组屠宰试验结果
猪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胴体瘦肉率等因素是衡量猪饲养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之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影响。如何能够兼顾全面,达到最佳饲养效果,是众多畜牧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目标和方向,并推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日粮配方以及饲养方式。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尝试着加以改进,菌糠饲料在瘦肉型肥育猪限饲阶段的应用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成功经验,解决了限饲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试验准备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1 猪在生长肥育期的发育规律、生活习性、对营养的需求以及影响胴体瘦肉率的因素等,在日粮设计上、饲养方式上合理安排,尽量满足猪优生的需求。
3.2 充分论证菌糠的可利用性、使用安全性及资源利用便利性,充分考虑到菌糠饲料各种成分的含量,在日粮设计上合理搭配。通过试验证明:虽然菌糠饲料营养成分较高,可替代部分饲料用粮,但其粗纤维含量也很高,适量(15%)使用既不影响猪的生长速度,还可提高瘦肉率。过量使用(20%以上),虽然胴体瘦肉率有所提高,却严重影响生长速度。尽管菌糠饲料成本很低,在实际生产中也不宜过量使用。另外,由于猪本身对粗纤维消化能力弱,特别是在生长初期(60 kg以下),本试验表明:此间饲喂菌糠饲料猪有滞长、腹泻等不良反应,我们建议不宜使用。
菌糠饲料是一种优质的粗饲料,相当于常规麦麸类饲料的营养,可广泛地应用到饲养行业,特别是反刍动物的饲养。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1 饲料是养殖业的根本,大约占养殖总成本的80%左右,而饲料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粮食。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土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受到影响,出现人、畜争粮现象。大力开发菌糠饲料,可以替代部分粮食及其副产品,对缓解这一矛盾起重大作用。同时降低了饲料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4.2 近几年,我国农村食用菌生产发展很快,年产各种菌糠数百万吨,大都白白浪费掉了,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大力开发利用菌糠资源,发展“食用菌-养殖业”综合开发模式,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对菌糠饲料的开发继续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