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巨涛;马少军;张晖;孔棣
腹壁粘液性脂肪肉瘤1例报告
段巨涛;马少军;张晖;孔棣
腹壁;粘液性脂肪肉瘤;外科治疗
患者男性,45岁。因发现右侧腹壁肿物20余天入院。入院前半年,自觉右下腹部坠胀感,未予重视。20余天前,发现脐下偏右侧可触及肿物,无明显腹胀、腹痛。检查: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脐下偏右侧可触及一肿块,平卧位可凸出,约10 cm×8 cm×10 cm大小,质韧,无明显移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皮肤颜色正常,皮温不高。叩诊无移动性浊音,无肝区扣击痛。未闻及振水音,肠鸣音正常。B超:盆腔水平膀胱上方、腹壁肌层下方腹膜外,可见大小约6.37 cm×5.53 cm×7.97 cm的实性肿物,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见图1。CT:盆腔内膀胱右下方可见一肿块影,大小约6.1 cm×7.3 cm,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与邻近结构界限清晰;右下腹系膜周围似可见多发小结节影。膀胱受压推移,膀胱壁光整。手术取右侧腹经腹直肌切口,于下腹右侧腹膜与肌层之间可见一肿物,呈椭圆形,约7 cm×6 cm,质稍硬,被膜完整,有光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腹壁无缺损。完整切除肿物,剖开肿物,切面呈鱼肉状,淡黄紫红色,少部分区域呈灰白色,无分叶,触摸有油腻感,未见有出血或坏死。术后病理:镜下可见有异型性和多形性的脂肪母细胞,间质有粘液样变性和毛细血管网形成,考虑粘液性脂肪肉瘤。患者术后出院至今行免疫治疗,复查无异常。
图1 腹壁肿块B超所见
脂肪肉瘤是常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之一,占软组织肉瘤的14%~18%。该肿瘤多发生于成年人,由脂肪母细胞构成,常发生在脂肪较多的四肢(尤其是下肢)、臂部、腹部和腹膜后。发生于腹壁的脂肪肉瘤比较少见。脂肪肉瘤可分为去分化脂肪肉瘤、黏液型脂肪肉瘤、圆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混合型脂肪肉瘤和脂肪肉瘤(无其他特殊性)等亚型。其中圆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恶性程度高,易复发和转移。
黏液型脂肪肉瘤常见于四肢的深部软组织,常常发生于肢体(尤其是大腿)、深部软组织及腹膜后,罕见于皮下组织。黏液样脂肪肉瘤通常表现为隐袭性生长的肿块,患者就医时肿物常较大[1]。单纯的黏液样型肿瘤属于界限性肿瘤,发生于皮下者很少有转移,但可有复发。由于黏液样脂肪肉瘤含较多的水分,而脂肪含量仅占10%~25%,因此超声和CT检查常表现为低密度的不明确肿块,易诊断为良性肿瘤,与普通液性囊肿不易区分。临床工作中,常以良性黏液囊肿进行切除。
脂肪肉瘤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对于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可行局部广泛切除术,而分化不良的则强调根治性手术。包膜内切除常是复发的原因,手术应避免遗留分叶状肿物及卫星结节。脂肪肉瘤淋巴结转移罕见,引流区淋巴结清扫多无必要。难以施行彻底根治术时,补加放射治疗,也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化疗对脂肪肉瘤不敏感,只适用于分化不良的脂肪肉瘤,且效果不肯定。
由于脂肪肉瘤的组织学型多,根据文献报道,高分化型及粘液型脂肪肉瘤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80%左右,多形型、圆细胞型、去分化型脂肪肉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20%~50%。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多转移到肺。
[1]余璐,张静.黏液型脂肪肉瘤的影像学与临床病理联系[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5):128.
(收稿:2009-12-06修回:2010-04-10)
(责任编辑林洪生)
说明
本刊2010年6月第16卷第3期第341页刊登的孙地武等医生撰写的“芦荟生肌膏精提液对内毒素刺激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其通信作者为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刘长宝教授,E-mail:lcb@wzhealth.com。
特此说明。
本刊编辑部
2010年8月
R730.262
B
1007-6948(2010)04-0501-02
10.3969∕j.issn.1007-6948.2010.04.045
天津市南开医院第四外科(天津3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