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李东东
尊敬的国际期刊联盟主席阿让•普瑞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能够在金秋时节的西子湖畔与大家相聚,共同就“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我谨代表新闻出版总署、代表柳斌杰署长,向前来参加会议的国内外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国际期刊联盟再一次把重要国际性会议放到中国召开表示衷心感谢,向杭州市政府、浙江省新闻出版局为承办此次会议付出的努力表示诚挚敬意!
2007年,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期刊业得以面对面学习国外优秀同行的先进经验。其中,发达国家期刊业在数字化方面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来了极大启发。2008年,国际期刊联盟在日本召开第一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为期刊业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深入交流、共谋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一举动具有远见卓识,也体现了全球期刊业界顺应数字化浪潮的自觉要求。
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数字化挑战与国外几乎同步。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提高,无线通讯技术及其应用快速发展,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智能手机、电子书等各类新兴阅读载体纷纷涌现,信息传播载体和技术的变化,与读者阅读习惯、阅读需求的变化相互作用,把期刊业带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变、充满挑战的新环境。不论是主动选择转型,还是被动渐进的演变;不论是内容编辑的数字化,还是广告、发行的数字化,传统期刊都不可避免地与数字出版相关产业捆绑在了一起,作为内容提供方在与渠道运营商、技术服务商等的互动中,推动着数字期刊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今天,在这里召开第二届亚太数字期刊大会,一方面,说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实践已经成为全球期刊业数字化进程的一个部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另一方面,作为当前世界期刊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数字革新,期刊未来”这一主题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对于全球期刊业界来说,如何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不断革新,已经成为影响期刊业未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这里,我仅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发展出发,谈五点简要看法。
第一,内容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生产是传统期刊的核心业务和优势所在,是获得市场认可、形成品牌效应的源头。数字化条件下,期刊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作为期刊核心价值的地位没有变;在海量信息、快速传播和及时互动的数字化环境里,读者尤其需要高品质的阅读体验。作为内容提供方的期刊,应该始终把内容编采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在数字化进程中把握主动权。
第二,技术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关键。当前的数字期刊业,是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电子显示等技术的新兴传媒产业,其载体形态、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的变化,都与技术推动直接相关。但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期刊业更多处于被动适应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刊数字化的整体战略性。期刊应深化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更多地介入相关技术的设计、研发,使技术的应用更加符合期刊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三,经营模式是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基础。数字化对期刊产业最显著的冲击,就是经营模式的变化。期刊内容的数字化传播,使固有的广告、发行经营遭遇严峻挑战,而新的盈利模式还没有稳定下来,这是当前期刊业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讲,数字化不仅带来了经营方式的变化,还引入了新的主体和变量,数字期刊已经成为期刊社与电信运营商、网站、技术开发商等共同参与的产业。期刊必须把握好内容提供方的角色,以创新方式处理好与其他各方在产业链上的关系,才能发展和巩固符合数字化要求的盈利模式。与此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并且积极推进期刊内容聚合。
第四,体制改革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保障。当前,中国期刊业仍然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把经营性的期刊打造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积极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期刊集团。改革对于中国期刊业的数字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唯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期刊才能按照市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要求进行自主决策;唯有加快集团化建设,才能集中优势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为产业转型提供有效保障。
第五,“走出去”是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期刊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但由于受到语言、地域以及经营能力的限制,中国期刊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仍然很不充分。数字化为期刊内容的跨国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使我们增加了推动中国期刊“走出去”,向国外介绍中国发展情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心。希望有更多国外同行能够与中国期刊界开展业务合作,让文化交流插上数字的翅膀。
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给传统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并结合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不断创新数字化条件下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包括期刊业在内的新闻出版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在改进内容生产方式、创新信息传播手段、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加强新媒体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路,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突飞猛进的数字化进程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需要更多地向发达国家同行学习,借助先行者的经验来改进工作。希望各位国内同仁能够虚心学习,各位国外来宾能够不吝赐教,使大会在信息交流方面实现效益最大化,把大家的智慧凝聚起来,为更好地推动期刊业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