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海船建造工艺

2010-08-04 07:29:44
中国船检 2010年9期
关键词:海商船板海船

本刊记者 曹 凛

南宋政府鼓励海船纲首多去国外交易,达到一定数额“补官有差”,官员影响航海贸易者要降职法办。1146年宋高宗下令“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见《宋会要辑稿》职官44)。宋神宗也曾诏令:“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也居其一焉。”在此形势下,南宋的远洋海船建造和勘验水平得到飞速发展,当时独步世界。

多重板和船舵工艺

傅自修于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监泉州市舶司期间,革除弊法,招徕海舶(胡之 《晋江县志》卷11《人物志》)。他派驻一些舶干(又称勾当公事)——即质量检勘和监督船上日常事务的市舶司官员,到远洋大型船上,对海船质量进行查勘,以整肃船只质量。

一般的南宋远洋商务船平均30米长,可载40至60名船工,百余吨货物。泉州王元懋“主舶船贸易”,“所蓄奁具百万缗”。1178年,王元懋请吴大作纲首(即船长),去海外贸易,随船舶干负责保障和监察船质量问题:“使行钱吴大作纲首,凡火长之属一图帐者三十八人,同舟泛洋”(见洪迈《夷坚三志》己集卷六)。

南宋大中型海船已普遍使用二重板或三重板工艺,舶干检视这些多重板结构构造的连接紧密度,考察是否经受住风浪长时间的侵袭,察看船板之间的接合是采用混合平接还是搭接方法。由于船体多重板,船板之间若留下缝隙,船体极易快速腐蚀,这就要求舶干查验工作要细致。

由于船体部位受力状况不同,要求舶干查看木材质量。一般舷侧板、船底板和舱壁板的材料选用上等杉木。舶干检视这些大多以整木裁制的舷侧板、船底板和舱壁板,查看船板厚度,一般三重板内层厚为80毫米以上,中层约50毫米,外层为45至50毫米;舶干检视船体龙骨是否采用马尾松做原料,因为马尾松粗壮耐腐蚀。船体龙骨一般为十几米长的樟木柱。舶干还视看海船的肋骨、首柱、舵承座、桅座以及绞车轴等,这些部位一般均采用樟木。舶干视看舱壁板与船壳板交界处由樟木制成的肋骨安装质量:一般泉州海船船体前半部的肋骨都装在壁板之后,船体后半部分的肋骨装在壁板之前,这样可以加固舱壁板,提高全船的整体坚固性。

在航行中,吴大和舶干还要监察船板受力情况,发现问题记录下来,待船停靠在三佛齐再修补。三佛齐在今苏门答腊东南部,隔着马六甲海峡与新加坡隔岸相望,宋朱《萍洲可谈》卷2记载:古代东西方远洋船大多习惯在三佛齐“修船转易货物”。它是中国通往西亚和非洲的一个重要中转站。1330年中国人汪大渊从三佛齐到新加坡,发现新加坡已有华人居住。

南宋泉州海商一开始多为散商,一艘大海船上往往有众多散商“分占储货”。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南宋的远洋船也越建越大,有些船可载300多吨的货物外加乘客上百人。一些大海商也应运而生,如纲首陈应、吴兵、朱纺、李充和林昭庆等,都是史料记载上的南宋有名的大海商。其中的朱纺,南宋初期往三佛齐国,一年内往返,获利百倍(见《闽中金石略》卷八《福建莆田绍兴八年祥应庙碑记》记载)。

朱纺的船到达三佛齐后,船上的舶干带领船工,除查看和修补船体外,还抓紧时间将船尾“大小二等”的“正舵”和“副舵”从船上卸下,扛到岸上进行质量检查和修补……南宋造船者为适应远洋不同水深,设置了正舵和副舵在船尾。副舵在水浅时单独使用,在急流中与主舵同时使用能起到船身稳定作用,减弱船只的横向漂流。

船舵在航行中遇到风浪有至关重要的转向和稳定作用,因此船舵质量一定要坚实耐用,正舵一般有几丈长,入水部有相当宽度。船舵木料多取自广西钦州的铁梨木。周去非(1135年~1189年)《岭外代答》记录钦州产船舵:“唯钦产缜理坚密……虽有恶风怒涛,截然不动”。朱纺船上的舶干查看舵的摆放位置是否正确:在船尾轴线垂直入水;检看舵杆是否很好固定在舵面重心所在的垂线上,查视舵杆转动舵叶时其灵活性是否适应航行要求;察寻舵叶是否有被暗礁磕碰处,或被海水损蚀处;还检看船上备用的铁梨木原材:如果船舵或船上其他个别精细部件被损坏,可用铁梨木修补,使之更坚实耐用。

傅自修在绍兴监泉州市舶司期间,当地海运业得到快速发展。他调离泉州后,继任者经常勒索中外海商,某外国海商在岸边哭泣,说是以前那个面白皙而有胡须的官员(指傅自修)主管市舶司时,贸易兴隆。现在不在任了,海商的钱财都被当地官员搜刮一空。此事被奏朝廷,傅自修又被调回泉州任提举市舶司。唐宋时期官职一般都是三年一任,而傅连任两届,说明他对远洋贸易的管理取得了很大成效(见《广东通志》卷二)。淳熙间(1174~1189年)朝廷任傅自修提举江西漕运转运司,但未及赴任便去世了。

船舶钉连技术

南宋崛起的闽南远洋海商,除了泉州海商为其中佼佼者外,漳州海商也颇负盛名。漳州远洋海船始于五代,宋代中外海船来往于漳州港更加频繁,北宋朝廷因此在漳州设“黄淡头巡检”,维护航道安全、检看船只质量和招徕海舶,以抽取丰厚的船贸税。夏天“黄淡头巡检”还要担负起下海招舶鼓励国外船只到漳州进行贸易的重任。

一次,漳州海商黄琼出海进行远洋贸易赔了本,归国后无法还债被吃官司,只好“估卖其舟” 以抵商贷(见《宋会要辑稿》职官20之30)。衙门拍卖黄琼海船前,特派“黄淡头巡检”上船查看黄琼的船只质量,以提供官府一个精确船价来公正判案。

“黄淡头巡检”上船查视船只整体结构的船板榫接与钉合技术:榫卯结构是我国特有的木工工艺,宋朝船匠结合钉连技术发扬光大了榫卯技术。宋代福建海船已普遍使用钉连技术中斜穿铁钉的平接技术,比唐朝的垂穿铁钉搭接技术更为先进,效果也更好。“黄淡头巡检”检勘船板间木钉和铁钉结合加固榫卯结构。榫卯时横向连接利用平接与搭接的榫接的牢固方式,榫卯的纵向连接一般采用“直角同口”“斜角同口”和“滑肩同口”等榫接方式,且横向纵向无论如何榫接大都以子母榫方式,然后用钉合技术加以坚固。

检查完后,“黄淡头巡检”给予船只质量很高的评价,船只以一个合理的高价位抵押给借贷人,黄琼和借贷人对此都感到满意。

有关宋代榫接与钉连技术的一个最好例证,是考古学家在1979年发掘的浙江宁波宋代三桅海船上,发现当时船匠在龙骨与舱壁接合处采用“直角同口”榫卯,并使用参钉、枣核钉、扒头钉、宽背钉等组合钉连技术,混合加固了一些连接处,缝隙处加入桐油捻料和麻丝等。

到了南宋时期,漳州海船的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船体也变得更加宽大。泉州知府真德秀(南宋)在《真文忠公集》卷15《申枢密院乞修沿海军政》中记录南宋后期漳州陈使头的“过蕃船”,载有水手、纲首九十一人,前往海外贸易。陈使头的“过蕃船”在前往海外贸易前,由舶干查看船体各部分的质量状况,包括查看船体钉连技术中更具先进性的挂锔(宽背铁钩钉)工艺。挂锔是由我国发明的战国时就用铁箍拼连船板的一种先进工艺,由铁钉或木钉钉连。挂锔主要用于船体板与舱壁板的连接。舶干查勘舱壁上的锔槽是否与铁锔合缝紧贴,船体板上的铁锔是否拉紧舱壁板,查看铁锔钉眼处是否都钉上了铁钉,四周缝隙是否用桐油和麻丝等填实以保证水密。舶干很重视三重板结构处与船舱壁之间的挂锔检查:一般是锔从里层板与船舱壁连接,再覆以两层外板。

陈使头的“过蕃船”走东非航线进行贸易,取得了丰厚收益。《陶瓷之路》记载:“顺着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南下,你会发现这一带海岸与岛屿出土的中国陶瓷遗址实在是多得惊人”。弗里曼·格雷维尔在《东非出土钱币的历史意义》一文中也介绍:“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非洲东岸,发现的19世纪以前的506枚外国古币中,属于中国的达249枚以上,而且多半为13世纪前的宋币”。鉴于那时阿拉伯商人到此多以贝壳作钱币与当地人交易,因此这些宋币无疑是宋朝海商与当地商人进行直接交易的有力证据。

水密隔舱与罗盘

据西方史学家研究:两宋的对外年贸易量,超过同年世界上其他国家总和。这其中蒲寿庚(1205~1290年)为南宋的航贸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蒲寿庚擅远航,“擅蕃舶利三十年”(见《宋史》卷189《食货志(下八)》),曾任泉州市舶司长官(1250~1252年),是南宋末期的大海商,1274年平海寇有功,被授南宋福建招抚沿海都制使。泉州城南一带约三百亩均为蒲寿庚府邸,家仆数千,法石附近的乌墨山澳为蒲寿庚专用船澳。船澳由北宋黄怀信发明,即在“澳”底竖几排木桩,用横木架于其上,将船驶进“澳”内,然后抽掉“澳”中之水,船匠对楼船底部进行修补。

在船澳修补船体时,蒲寿庚海船上的舶干会查看大海船的水密舱结构是否合格:密隔舱的舱壁要求厚达100到120毫米,且要用杉木一类的高级木料,以延长船只寿命。水密隔舱船板之间的接缝,在严格榫接后添塞捻料,为防止漏水事故发生。舶干要求舱板最下一列壁板都改换成樟木船板,防止腐蚀,并在舱壁近龙骨处设有排水孔。

舶干勘查水密隔舱的每一个隔舱板下方靠近船龙骨处是否设有排水眼,每个隔舱板中板与板间的缝隙是否用桐油灰加麻绳捻密,以确保水密。舶干查勘隔舱板是否由在船底板、两舷肋骨及甲板下的横梁予以了环围,这样可以增加船体强度。舶干检看龙骨接头部位是否选在弯矩较小的靠近首尾四分之一处,接头是否用“直角同口”榫合,这种接口可使船体适应所能遇到的各种外力,船匠普遍习惯运用这种接口方式。

水密隔舱首先在内河船舶上使用。然后运用于海船。1982年在泉州法石挖掘出的南宋海船,发现有8个水密隔舱结构,即为例证。18世纪末,欧美各国才在造船时使用这项技术。

蒲寿庚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多年。蒲寿庚的商贸船队每次出海前,舶干都要查看水罗盘的实用情况。北宋时我国已有航海使用指南针的史载,南宋时远洋船已普遍使用“针盘”(水浮式磁罗盘),针盘由水浮针和圆形方位盘组成,舶干查看它的结构和工作运行情况,责问船工是否准确测出了磁偏角,航行时要水手注意将指针所指角度减去磁偏角,才是正确航向角度。舶干查看针盘的方位圆盘是否是48等分,以利水手在船只航行时获得准确航向。当时罗盘盘面利用12地支插入天干8字,加上八卦4字共24字成为24等分,将24字再分两部分即成48等分7.5度角。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起源于我国方术师强烈磁化钢针,由此发明的技术,对世界航海界产生了划时代影响,也拉开了欧洲航海家在15世纪发现世界新大陆的序幕。

当时,许多长年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商人和水手,在海外定居下来,指南针和火药也有可能是通过他们传入欧洲的,近年在文莱发现了南宋嘉定年间蒲宗闵的“泉州判院蒲公之墓”,即为一证。而蒲寿庚一生飞黄腾达,却未能保住后代性命。1276年宋水军抢掠蒲氏海船千艘,蒲寿庚怒,迎元军进泉州。后宋端宗乘海船逃难时手下又抢走蒲氏海舶四百多艘,《宋史》记载蒲寿庚因此杀二千三百余人包括宋宗室千余人。蒲寿庚降元后享尽权势富贵,他死后几十年家族与元朝发生商业矛盾,元兵将泉州的蒲氏家族灭门:“凡蒲尸皆裸体”,因穆斯林忌猪而弃尸于猪槽,以报蒲寿庚弑杀前朝宗室之罪(见泉州金志行1555年编纂的《清源金氏族谱》),蒲氏家族在泉州从此基本销声匿迹。

猜你喜欢
海商船板海船
Snow
什么是“海商精神”?
大社会(2019年12期)2019-09-10 12:49:02
打造品牌化海商平台
大社会(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根在海南 鳌头独占
大社会(2019年12期)2019-09-10 07:22:44
A32高强船板钢生产工艺优化控制
山东冶金(2019年2期)2019-05-11 09:12:06
海洋星探组 先进的中国古代海船
F40船板钢高温锻压温度场及组织演变模拟
上海金属(2016年2期)2016-11-23 05:34:33
Handelsgesetzbuc h·Fünftes Buch Seehandel 德国《商法典·第五编 海商》
东南法学(2016年2期)2016-07-01 16:42:23
中国古代著名的海船船型
——福船
船板钢轧制过程模拟及组织性能预测
上海金属(2014年2期)2014-12-18 06: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