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海市基层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317000)
笔者自担任检疫检验工作以来,在实际工作中常发现生猪体表外观发生红点斑块,水泡节肿或局部乃至全身红黑色病理变化。据资料报道生猪体表变化约占患病总数的 6%~80%,尤其是温湿地区问题更为突出。所以,掌握生猪体表变化属性,对预防疫病,正确处理其产品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病变形状 体表皮肤及器官表面成色多与疾病有关,有的系理化性质损伤所致,有的系微生物、寄生虫或虫害叮咬所致,其形状大小不一,小的如针尖,有的呈斑块条纹或泡疹豆状,有的局部发生,有的分布全身,轻者即为炎症或小伤痛,重者则为败血症或生命功能极度衰竭等。
1.2 病变过程 以普通炎症为例,均有红热肿痛的变化过程,物理性轻伤,开始伤口边缘清晰且有隆起现象,鲜红;如出现较重的微生物侵袭或理化性致伤,多呈紫黑色或组织坏死,最后结痂痊愈。
1.3 成色变化 详见表 1。
表1 成色变化与病态关系
2.1 季节气候 某些普通病或传染病多与气候季节有关,如口蹄疫多发于春秋及冬季,发病时病畜蹄冠,鼻盘发生水泡,溃疡糜烂;中暑则多发于高温季节,体表、粘膜渐红;寒冬时,家畜长途运输,防冻设施不良,背部易出现大面积冻伤病灶;梅雨季节易发皮肤湿疹。猪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体表呈针尖状出血点,腹下、会阴等处有大面积红紫黑斑。
2.2 饲养环境 夏季强日光暴晒可使猪的耳根前背发红、发紫,部分应激反应会出现皮肤过敏,丘疹或片状红块,严重者可形成黑紫色斑点。
2.3 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体表富有光泽;饲养管理较差,体表病变较多。
动物检疫是事关动物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头等大事,必须按照《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实施检疫管理,熟悉和掌握生猪体表变化的病理特点,根据检疫规范,对各种变色动物及动物产品作出准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