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

2010-08-02 11:45朱卓瑶应春红
浙江经济 2010年9期
关键词:物价增长率改革开放

文/朱卓瑶 应春红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5个阶段。人们期待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并不多见

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人们期待的“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平稳发展的时期并不多见,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可谓是“通胀通缩一线天,冷热之间求发展”。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逐步回落,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现象,变化之快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也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从2008年初的“双防”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再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之间的联系究竟如何?

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的历史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经济快速增长,物价平稳运行。浙江的改革从农村开始起步,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全省全面推开,同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一阶段,浙江的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1978-1984年,浙江GDP实际增速(除1983年8.0%外)全都超过10%,1984年达到21.7%。这一阶段GDP年均增幅达到14.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这一阶段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物价没有完全放开,尽管市场需求在变化,但在价格水平上体现不明显,价格波动除1980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达到8.8%以外,其他年度涨幅均不高于3.0%,6年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3.4%,市场价格运行也较为稳定。

第二阶段(1985-1990年),经济增长趋缓,价格大幅波动。1985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浙江经济出现过一些始料未及的困难,如通货膨胀、农产品难卖以及发展非公有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压力等。全省GDP增长率由1988年的11.2%急剧下滑到1989年的-0.6%,成为改革以来唯一负增长的年份。这一阶段全省GDP增长率由21.7%回落到3.9%,年均增幅9.8%(全国8.7%),比第一阶段低5个百分点。而浙江居民消费价格年均涨幅高达11.7%,是前6年平均水平的3.4倍,其间涨幅最小的1990年为2.1%,涨幅最大的1988年为21.5%,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历史高点,两者落差为19.4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1991-1996年),经济增长加速,严重的通货膨胀卷土重来。在1991年底,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国务院公布了20条重要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下调利率,发出放松银根的强烈信号,导致浙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不断攀升,1992年达50.4%,1993年更是达到了 89.5%(全国 61.8%)。1992、1993、1994年全省GDP分别增长了19.0%、22.0%、20.0%,其中1993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个阶段,由投资超高速引发的经济过热,使得20世纪80年代末期曾经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在相隔几年后卷土重来,1993年和1994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再次达到19.8%和24.8%,其中1994年的涨幅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顶峰。全省GDP年均增长率也高达18.0%,比前一阶段高8.2个百分点;同时年均通胀率达到13.1%,经济出现高增长、高通胀现象。

第四阶段(1997-2002年),经济增长减缓,通货紧缩来临。国家针对1993、1994年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采取了长达4年多的紧缩政策,加上遇到亚洲金融危机,浙江的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率逐年下滑,由1993年的22.0%降到1998年的10.2%。同时,各种价格迅速回落,直至出现负增长。1996年,浙江省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9.5,其后5年,浙江价格水平持续低位徘徊,并出现4年的负增长,浙江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通货紧缩现象。1997-2002年间,CPI下降了8.8个百分点,全国CPI共下降了9.1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最终消费的绝对额虽在不断上升,但从总体趋势看,最终消费率却在下降,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合理

在意识到通货紧缩的问题之后,从1998年中期开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刺激总需求。2000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11.0%,价格增长率从负值转为正值,2000年全省CPI为101.0。2001年全球的经济寒流却让通货紧缩再次光临。2001年,浙江省全年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8.2%,比2000年分别回落37.3和32.9个百分点,全年GDP比2000年回落0.4个百分点。全省消费价格从2001年9月份开始连续15个月负增长。这一阶段浙江经济年均增长10.9%,比前一阶段回落7.1个百分点。

第五阶段(2003-2008年),经济平稳回升,价格稳步上涨。经过几年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浙江经济在2003年再度出现高速增长,各项指标的增长率均达到了高位,走出通货紧缩的迹象明显。2003年,全省GDP增长14.7%,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1996年以来最快的增长速度。物价指数止跌回升,2003年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升到101.9。但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高增长带来了高通胀。2004年浙江粮食价格上涨了35.1%,以粮食为龙头的部分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使浙江2004年的CPI达到了103.9。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浙江物价水平更是大幅攀升,并不断创出1997年以来的新高。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浙江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了4.2%和7.4%。

经济增长与物价变动的基本特征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家“一保一控”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浙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逐步蔓延,大宗产品价格震荡加剧,主要经济指标屡创历史新低,经济衰退程度超过1975年以来的任何一次。最突出的特征体现在五个方面:

——物价持续回落与经济发展速度回落相伴随,许多经济指标增幅曾创近年新低,经济发展速度自2004年以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以来,浙江许多主要经济指标都曾创近年新低,二季度浙江CPI(98.0)创下了编制CPI以来的最低;全省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出现持续6个季度的下跌,跌幅之巨,持续下跌时间之长,为1999年开展景气调查以来历史罕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走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009年一季度全国GDP增长率为6.1%,而浙江GDP增长率从上年四季度的14.5%回落到3.4%,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年度增长率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曾有3年出现过这种情况,分别是1983、1988、1989年。2009年二季度浙江GDP增长6.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见图)。

物价持续回落与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V”型走势相伴随

——物价持续回落与外贸进出口额急剧萎缩相伴随,进出口负增长时间超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5个月。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浙江经济早已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浙江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从1997年的25.2%(按1997年的美元汇率8.28计算,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008年的67.1%(按2008美元汇率6.83计算),上升了41.9个百分点,本轮世界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就更加突出。2008年11月以来,浙江外贸连续11个月出现下降,周期长度超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5个月。

——物价持续回落与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V”型走势相伴随。以全国M1为例,2003-2007年的货币年均增长率为16.5%。自2008年4月份以来,全国的M1增长率连续7个月下降,2008年9月份下降到个位数9.4%,2009年1月只有6.7%,这期间连续5个月呈个位数增长,之后受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影响,M1触底回升,一路上行,到2009年6月后连创历史新高,到2009年9月份,增长率达到了29.5%,与M2(增长29.3%)之间出现了可喜的黄金交叉,2009年这种走势创了2000年以来的“4个最”。一是6.7%创月度增长率新低;二是连续5个月个位数低增长时间最长,在这之前只有2002年1月(9.4%)和2005年3月(9.9%)是低于10%的,其余月份均超过10%;三是29.5%创月度增长率新高;四是年度内高低增长率落差达22.8个百分点,成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落差(2000年以前的资料无从查找)。货币供应量呈明显的“V”型走势。

——物价持续回落与失业率上升相伴随。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自2008年第三季度后逐渐显现出来。2008年浙江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了3.49%,比第三季度高0.26个百分点。浙江调查总队在2008年11月下旬对浙江规模以下中小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有四成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使全省的就业形势趋于严峻。2009年3月浙江调查总队开展的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城乡居民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为46.8%,位居所有问题之首。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2009年一季度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签约率不到30.0%,低于上年同期。“保饭碗”和“找工作”成了2009年民生问题的大事,解决失业再就业问题成为金融危机带来的首要问题之一。

——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力度和及时性前所未有。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局面,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灵敏性、及时性前所未有,果断地扭转宏观调控风向,从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调整为年中的“一保一控”方针,2009年更是把“保增长”放在宏观调控任务之首,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及时出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一揽子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浙江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宏观政策的基础上,针对本省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保稳促调、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新增贷款和财政支出均创历史同期新高。这些政策的力度和及时性前所未有,有利地推动了浙江经济的企稳复苏。

——物价见底回升与经济回暖相伴随。正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和浙江刺激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2009年7月份PPI和CPI触底后,在8月、9月双双回升,9月份PPI和CPI分别比7月份回升1.1和1.6个百分点,出现了短期内见底回升的拐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从2008年四季度触底以来,2009年已连续三个季度持续回升,并已回升至2008年二季度的水平。浙江GDP增幅从一季度的3.4%回升到前三季度的7.7%,与全国的差距从2.7个百分点缩小到0,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

经验启示

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率是保持物价平稳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导致宏观经济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纵观浙江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史,投资增长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当投资增长率超过40%的时候,经济增长率都接近或超过20%,呈偏热态势,同时伴随有通货膨胀现象,如1984年、1985年、1992-1994年;当投资增长率过低时,经济发展也往往停滞不前,最典型的是1989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唯一的投资负增长年份(下降5.3%),也是经济发展唯一下跌的年份(下降0.6%)。保持高增长低通胀就要减少投资波幅,可将实际投资增长率控制在10-20%的范围。

扩大内需提高消费率,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消费是经济保持良性循环最根本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最终消费的绝对额虽在不断上升,但从总体趋势看,最终消费率却在下降,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合理。2008年,浙江省的最终消费率只有43.0%,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2000年以来的新低。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最终消费率世界平均水平为80.1%,低收入国家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高收入国家为81.0%。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消费率分别为81.2%、78.8%和68.9%,2008年我国为45.7%。提高消费率关键在于增加民众收入、降低物价、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始终把握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平稳运行。浙江历史上的几次价格大波动都与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存在密切关系。如1993、1994年,通胀率达到了19.8%和24.8%,其中粮食价格分别上涨了50.4%和32.2%。最近发生的两轮通胀也是如此,2004年和2008年,通胀率分别为3.9%和5.0%,其中粮食价格分别上涨了35.5%和5.0%,肉禽及制品价格分别上涨了19.8%和19.2%。在1997-2002年通货紧缩初期,浙江CPI由1996年的107.9降到1997年的102.8,也是粮食价格率先下跌,1997年粮食价格跌幅达13.6%,2000年粮食价格下降12.5%;本轮价格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2009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比上年同期下降25.4%,拉动肉禽及制品价格下降14.1%。因此,要抑制价格剧烈波动,就要始终把握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一个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能超前反映农产品市场的未来走势,以抚平农产品供给的波动,避免出现突发性供给短缺推高消费价格,确保农产品价格的平稳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失当会导致物价和经济的大起大落,从紧过度和宽松过度都不利于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应在价格变动和经济增长间取得均衡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失当会导致物价和经济的大起大落,从紧过度和宽松过度都不利于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应在价格变动和经济增长间取得均衡,决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来控制物价,要确保价格变动和经济增长和谐共存。1992年,在全国一片争上“新台阶”的巨大声浪中,浙江投资大幅度扩张,致使总需求急剧扩大,引发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几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由于“刹车”过急,力度过大,超过了适度从紧的界限,在给过热经济降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物价水平下降过快,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政策的失当成为1997年以后发生通货紧缩的原因之一。此外,宏观政策调控还需要科学预测,及早动手,并在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适时适度进行渐进的“微调”、“预调”,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应变性。

猜你喜欢
物价增长率改革开放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2012,物价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