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波
这世上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得不到,一种是得到了。时下为名人故里忙着焦头烂额的各个城市正经历着这样的痛苦,要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故里爱得深沉……为什么对故里爱得深沉,群众的眼睛和心里都是雪亮雪亮的。先贤孔子早就说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争夺名人故里实质是争夺巨大的经济产业链。
据说现在身价最高的名人是“炎帝”,所以惹得四省五地(湖北随州,陕西宝鸡,山西高平,湖南株洲炎陵县和会同县)各出奇招。本月8日在湖北随州举行的2010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更是将争夺推到了白热化阶段。那么炎帝到底值多少钱呢?今年5月26日,随州市旅游局局长易发明算了笔账:去年“炎帝故里”带来的旅游效益是25亿!
著名社会学大师布迪厄在《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中谈到的,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资本借助经济资本得以转换成文化商品,而在进入流通环节之后,文化资本又通过接受者的文化消费再次转换成经济资本的收益。
子虚乌有的名人,言之凿凿的故里
故里,即“旧时的门巷故居”,作“故乡,老家”解。我国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若干年后,斯人已去其故里因蕴含的文化人文价值,自然就成为惠及后人的一方宝地于是围绕名人故里,各地纷争四起,其背后多为“拉名人虎皮,做地方经济大旗”演绎了一系列区域经济竞争的“名人”故事由此可知,谈及故里,应确有其人,或有真实原型。只有真正的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曹操、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才有故里:另一些有真实原型、却因小说而闻名古今的人物,也还能扯上“故里”,如关羽、张飞、赵云、宋江等。
至于为西门庆这样的完全虚构的文学典型人物争故里争得面红耳赤确实够荒唐,西门庆并非一个真有其人的历史人物,因而根本不存在所谓“故里”,围绕其故里做的所有文章都是违背常识没有逻辑可言的。为赚钱抢名人抢到了西门庆头上,还打着“文化”的幌子,有人说这是一种怪象,反映了“一切向钱看”、黔驴技穷后的无耻抉择。昔日小说的恶霸成了今日文化产业英雄,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退一步来看姑且认为西门庆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文化导向来说西门庆故里要向广大游客们展示什么呢?一个惯于敛财的商人,因而财大气粗,使钱买官,于是能为所欲为,成为一方恶霸,钱权皆有之后,肆意享受女色的无耻卑劣形象,与孔孟老庄,李白杜甫等千古风流人物的正面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用这样的名人做“城市名片”和“形象代言人”,不以为耻反倒争先恐后利字当头,真是不由得让人心中生起一股悲凉来。
名人故里,娱乐至死?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名作《娱乐至死》中发出了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现象的反思: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现今的我们似乎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丑的,人们趋之若骛,以丑为美,越丑越出名,而且是暴发户式的成名,速度之快,效应之轰动,堪称疯狂。如果说芙蓉姐姐凤姐是自身有意为之,尔后被媒体放大,那么犀利哥的走红则属于无奈无心之举了。在名人故里的领域,这种现象也开始凸现了,西门庆故里之争便是个再鲜明不过的例子了。
中国古典文化遗留下来的名人有限,当名人被纷纷争抢,可待挖掘的名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少。知名度尚浅的地方政府也不甘落后,绞尽脑汁,四处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于是西门庆就这么“被”故里了。山东安徽两省三地之所以敢为西门庆砸下大笔钞票,且争得“不亦乐乎”,无疑是出于“利”字当头的考虑,熟知娱乐规则并顺水推舟的按规则办事而已。娱乐丛林的法则似乎很简单,有名便有钱,名和利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否则何来“名利双收”一说呢。于是乎当名人故里被认定是个金矿后,前来淘金者不在少数,不过让淘金者们遗憾的是名人故里具有资源独占性,故里不是故居。故居可以有很多,故里却只能有一个,因此不得不掐起架来。阳谷临清,徽州三地为求“名利”,拿西门庆这张“臭”牌大做文章,俨然成了娱乐行业里的无所不用其极的老板。在利益充斥头脑低俗娱乐畅销,经济奴役一切的情况下,“西门庆故里”之争很难成为最后一站,但愿以后不再有类似闹剧上演,否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悲剧。
故里之争有风险,投机倒把需慎行
名人故里之争,不管是真正的名人,还是诸如西门庆之流各地之所以疯狂争夺,就是为了个名和利,出名就好,哪管美名还是恶名:逐利便是,谁问能否可持续。要的,就是一个“噱头”,“名人经济”无疑是条捷径,一来提高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二来直接拉动旅游经济。这也就难怪人们都把名人资源当作救命稻草一样趋之若骛。
但是,文化之台搭上了,经济之戏未必能唱好。比如位于郑州市的“官渡之战”古战场旅游区,开业之初游人如鲫,但次年即开始每天门票收入不足30元,门口长满杂草,1680万元投资也成了当地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湖北荆州是张居正的故里,在国家AAA级的景区里面,因为经营困难,便将张居正故居中的部门房间出租结果变成了“麻将馆”。
对于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来说,争夺李白故里注定是场输不起的战斗,因为双方在发展李白故里经济上,投入都可谓大手笔,砸下大项目、大资金。一旦学术上对李白故里有定论,被“摘帽”的一方相关的项目投资回报或将大幅缩水。正如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理事乔新生所言,“并非所有的投机取巧都能成功。一些地方政府花费巨资修建的所谓古代名人公园,门可罗雀,财政严重亏空,狂轰滥炸的广告,虽然给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了一时的繁荣,但疯狂过后却是一片凋零。这些高举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帜的名人故里之争,其实根本没有文化的内容。”
有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1/3名人故居被拆迁。这些名人故居被拆和面临被拆的根本原因,是名人故里的经济效益低下,入不敷出所致,而被拆遗址的出路,则往往是改作较高赢利商业机构用途。
故里之争风险不可谓不大,失败之例不胜枚举,前车之鉴就在眼前。因此,浮躁的发展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可以拆掉文化“舞台”,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这点值得现在正卯足了劲和正跃跃欲试的“选手”们谨记。
争先?保先?
把名人故里之争比喻成一场战争,一点不为过,只是它是一场无硝烟的,穿着文化马甲的“文明战争”,从远古的轩辕黄帝,女娲伏羲,到小说中的赵子龙、诸葛孔明,历史上的李白、曹雪芹,乃至传说中的牛郎织女。齐天大圣,都有人争得不亦乐乎。实在没有合适人选,连口碑奇差,淫名远播的西门大官人之流也不放过,很有些饥不择食的味道。
对于其中的虚拟人物,自无必要谈及故里的保护问题。但对于真正的名人故里争与保何为先,何为重就显得很重要,而且也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乃至民间所热议的焦点。为了争夺战的胜利,不惜大肆破坏原有故里,甚至“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也要上”的也不在少数。文化必须要有内核,若完全没有伦理底线地凭空捏造,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地与历史名人套近乎攀关系,反而只会欲速不达,反噬自身而惨淡收场。仅出于短视的经济利益考虑,哗众取宠地进行商业开发,最终只能破坏文化遗迹,伤害真正的文化传承。相形之下,四省五地在炎帝故里文化旅游上的做法,颇值得借鉴。各地并未沉溺于无益的口舌之战,而是围绕炎帝故里的经济营销,从生态文化,生态宜居到低碳保护、循环经济,进行了突破百亿大关的投资保护,此举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果,可谓是平衡左右,“鱼与熊掌”兼得。名人故里和古遗址存在于何地,本来不是问题,但古代名人并不总在一个地方活动,加上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不断变更,才最终导致“归属地”扯皮的问题。国家无法在制度层面规定名人故里和古遗址的归属,要让名人故里和古遗址之争走向理性,唯一的办法是在学术层面进行论证。只有先承担了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之后的本土化合理化的商业开发和文化创意操作,才更能让人接受,也更易产生积极而正面的社会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美誉度,认同感,相伴而生。这才是名人故里等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价值所在。
名人故里由谁说了算?
历史名人的“出生”、“葬地”以及“行游之地”等都可能成为某地争“故里之名”的充分理由。那么,应该怎么样认定名人故里?名人故里究竟由谁说了算?不少专家以名人故里的认定机构目前还是一个空白这样的回答来表示他们的无能为力。正因为在认定问题上是一个“空白”,所以各地便可以堂而皇之地打名人故里的牌子,所以名人故里之争才会在全国各地愈演愈烈。
不过名人籍贯、故里或者其他类似问题终究是个史实问题。既然是历史问题,就应具备历史考证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对此类问题应该抱着严谨负责的学术心态,在学术框架内解决。名人故里和古遗址存在于何地,本来不是问题,但古代名人并不总在一个地方活动,加上历史上行政区划的不断变更,才最终导致“归属地”扯皮问题。国家当然无法在制度层面规定名人故里和古遗址的归属,要让“名人故里和古遗址归属之争”走向理性,根本途径就是从学术层面进行论证。但为了防止历史研究滑入功利陷阱,避免商业色彩和世俗习气的污染,这就要求专家学者们实事求是,顶得住某些地方政府的利诱,真正做到“主持公道”。全世界都在提倡对名人故里和古遗址等进行保护,那么就从客观的认证开始,因为认证也是一种保护。
夏木阴阴正可人的时节在红山创意工厂中漫步是相当惬意的。绿荫掩映着红墙,在池水中显出倒影,池中的锦鲤游过浮萍,皱得一池碎影。没有机器的轰鸣,没有化工的气味,只有流水潺潺和鸟儿在林中幽鸣,粉蝶扑棱着翅膀在花丛中逗留,还有新婚的恋人在此留下甜蜜的身影。咦,这里不是工厂吗?怎么会有如此优美的园林胜景?的确,这里曾是上个世纪南京最大型的国营工厂。但是,你知道的,现在一个叫“创意产业”的行业正在崛起,传说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