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刘兴双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旅游普及化和旅游者素质的提高,旅游者对旅游经历要求也不断提高,渴望在旅游中进行娱乐并获取知识以及获得一份美好回忆。一般来说,旅游者在旅游中常常需要搜集空间信息和其他方面的协助来完成旅游经历。旅游解说系统充当了供给信息和服务旅游者这种角色,同时也是景区管理部门宣传、管理主要途径。由于旅游解说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游解说系统构建的研究也相应丰富起来。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题名、关键词“旅游解说”,1994年到2009年10月之间的解说类论文有81篇,其中硕士论文6篇,博士论文1篇,著作一部。本文就其中的旅游解说系统的研究进行分析综述。
国内有关解说系统概念没有准确定义,多数学者较认同吴必虎(1999)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解说系统的含义是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达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台湾学者吴忠宏也认为“解说”是一种不偏离主题信息传递的服务,目的在于告知及取悦游客,以期能激励游客对所描述的事物产生新的见解与热诚。不同的是唐鸣镝(2006)从广义的角度把解说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第一解说为景区内的解说服务;第二、三解说为景区外解说。
学者们多数采用了空间结构观点来对旅游解说系统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成果。从广度上看,国内研究案例已经涉及到城市、景区、生态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古村落遗址等;从深度上看,主要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运用其相关科学理论的研究较少。
3.1 旅游解说系统的架构
目前国内侧重于对自导式解说系统的研究,向导式解说系统普遍被认为是导游解说范畴或者归类于人员解说系统中。吴必虎(1999)把解说系统分为自导式和向导式解说构建了北京旅游接待系统。杨强等(2004)提出了建设自导式解说系统的四大基本要素。郭文等(2008)提出了人造旅游景区“自导式+向导式”构建模式,以引导标识和教育解说两方面构建锡影视基地解说系统。冯淑华(2005)、陈建平(2006)、罗燕(2008)认为解说系统是由静态文字解说、动态导游解说以及空间游览线路“解说”子系统组成。何喜刚(2007)、钱小梅(2006)认为是人员、非人员和支持系统构成了旅游解说系统。唐彩玲(2007)、张立明(2006)从解说硬件设计和解说软件策划两个主线构建旅游解说体系。钟永德,罗芬(2008)认为是由解说目标、环境限制与可用资源、解说活动和评估与控制。唐鸣镝(2006)归纳了旅游解说系统内涵框架有3个基本要素:认识对象(信息源)、使用者(接受者)、旅游解说(沟通媒介)。
3.2 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
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态旅游地、景区、国家公园等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
城市解说系统。研究旅游解说系统最早的是吴必虎(1999)对北京市旅游解说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其结构分为四个方面:交通网络导引、接待设施、观光度假地和可携性解说系统。他的构建观念影响着一些学者,王辉(2004)在构建重庆缙云山时,也认为解说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和游客中心等四大部分。对城市解说系统进行研究还有王辉(2005),他提出了锦州市旅游解说系统包括了游客中心和外部协调系统等。
古村落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涉及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构建的研究较丰富,如冯淑华(2005)破译古村落文化底蕴,构建能够提供多方位服务,以“品”为中心的旅游体验过程。陈建平(2006)认为动态口头解说是核心,并依据解说系统的传播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罗燕(2008)采用了问卷调查方法,从三个层次构建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何喜刚(2007)结合丝绸文化之路,建立“三位一体”解说系统,其中把景区目的地营销系统也列入了解说系统当中。
国家公园景区类解说系统。李东和(2006)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构建思想,构建了合肥城市游憩公园解说系统。唐彩玲(2007)分析了游客特征差异对解说需求的不同,从两个主线构建香格里拉国家公园解说体系。唐伽拉(2003)将节点和路径概念从大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引入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通过节点--解说物的相应匹配,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唐鸣镝(2006)试图建立一个以人为中心、人景沟通、功能互补、开放型旅游解说系统。张立明(2006)、钱小梅(2006)构建了国家公园解说系统。
3.3 旅游解说媒介规划
本文所指的解说媒介不仅包括了解说载体,还有解说信息以及空间布局等解说受众和解说对象之间所有的“桥梁”,其中解说人员的规划在解说系统不作为重点研究。
解说载体的设计。陈建平(2006)、何喜刚(2007)认为静态平面解说系统包括了文字标识、图形展示、声像放映、纪念品出售等形式。钱小梅(2006)认为非人员解说规划包括解说牌示、游客中心、可携式要素、博物馆以及景区信息系统的规划,并对园内解说牌示进行详细说明。郭文(2008)等人为自导式解说系统由电子解说器等组成。唐伽拉(2003)将解说牌示分为了五大类:目的地诱导型、说明型、环境地图型、警示型、公共设施指示等解说牌示,还对解说载体的材料、色彩、造型和信息字体等进行了阐述。与此相似的有罗燕(2008)分析了周庄五大类标识牌及其古朴、自然、个性、人文关怀的牌示特征。唐鸣镝(2006)按解说牌的功能将其分有:标致形象型等七大类型的解说牌。张立明(2006)把解说牌示分为外道路、内游览等七大类指示牌。唐彩玲(2007)把牌示系统分为指示牌、警示牌和解说牌三大类,其中又划分出了10小类。张静 (2005)、武子宁等(2005)、李东和(2006)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综上所述,解说载体分类如下图1:
图1 (源自 郭文(2008),有改动)
空间布局解说规划。何喜刚(2007)认为空间立体解说主要包含线路文物展览、活动展示表演等。陈建平(2006)对文化旅游地导游解说系统做出了传播空间结构示意图。钱小梅(2006)设计景区内道路布局时应考虑到主干道、景区容量、特殊地质情况等因素。陈咏淑(2008)对古典园林中的导游图进行了空间布局的初步探讨。张立明(2006)对森林公园的展示途径作了较详细内容和空间的设置。唐伽拉(2003)、李东和(2006)通过合理确定节点、次节点进行解说系统空间布局。唐鸣镝(2006)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三类展示途径进行了特点、功能及扩散影响的规划设计。武子宁等(2005)等基于引导理念,从空间定位引导,内容定位引导和造型、色彩、质地定位引导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泥河湾博物馆和展览室的牌示解说设计。陈咏淑(2008)针对古典园林的进行了色彩、材料选择、景观风格等解说设计。
3.4 旅游解说系统的策划过程
学者们从旅游解说系统内部组织构造和解说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划设计。如钟永德等(2006)对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出旅游解说牌示规划包括规划、设计、建造、评估与保持等4个阶段和11个具体步骤。张立明(2006)提出了森林解说系统的编制流程。唐彩玲(2007)、杨强(2004)、郭文(2008)等学者大体是通过本地资源和对受众调查的双面分析,破译解说主题(要素),找出相应解说媒介进行策划。
3.5 旅游解说系统其他方面设计
除了以上旅游解说构建研究外,国内有个别研究开始近入微观领域。磨洁(2000)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环境解说规划做了研究,提出以地质、气候、土壤、水文和空气质量的解说为主要内容的解说基本框架。纪丽萍(2005)对解说内容进行了组织策划研究。还有学者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观点,如王昕(2002)认为解说系统本身是一个子系统,是隶属于旅游活动“导引”系统支派中的一支,把解说的概念侠义化,把“导引”的内涵广义化。
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对提高旅游目的地形象、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以及与游客交流,博得游客支持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的旅游解说系统构成研究还停留在表面化,肤浅化,大部分的系统构成有一定相似性,缺乏开拓创新和深入研究精神。涉及到对解说受众与解说系统关系的量化研究较少。
国内的解说系统研究主要从宏观方面进行,对一些细节问题需要加强研究,如自导式步道、汽车解说系统的规划、游客中心展示规划。
在构建解说系统中,已经开始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研究解说系统,但是行为学、教育学以及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还未被应用。
在古村落的解说系统构建中,学者们着重传递文化含蕴,动态系统是文化含蕴传播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导游、导游词的编排甚至导游管理制度在构建中至关重要。
“系统”一词来自于希腊语“Systema”,表示数学中集合的抽象概念。英文为“System”,解释为,“Group of things or part s working together in a regular relation”(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可以自成系统。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而且它是通过各组成部分有机结合,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具有部分整合功能、环境适应功能以及信息的反馈功能,它由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即一定的元素、一定的结构以及一定的环境。本文认为旅游解说系统由解说服务范围分为内部解说系统和外部解说系统,内部旅游解说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三个核心要素:解说媒介、解说受众、解说对象,和区域解说目标、解说内容等静态要素和解说评价管理等动态要素组成,构建了旅游解说核心--系统模式,如下图2。其中的三个核心要素相互为对方服务,各个组成部门相互协调作用使得旅游解说系统可持续的发展。
图2 旅游解说核心——系统模式
其中解说媒介包括传递的信息、传递方式方法和媒介的空间布局等,它扮演着信息传播者;受众导引者;景区组织者;活动反馈者;旅游文化缔造者;解说受众主要有三个递进层次发展,首先是环境认知发展、情感发展,最后是旅游行为发展,这种行为上转变是解说系统构建的最终目标。解说对象包括区域内的被解说的交通、接待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吸引物等任何信息内容。解说过程中的三个基本核心要素总体上为多维服务的关系。
[1]唐鸣镝.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6,21(1):64-68.
[2]杨强,杨振之.自导式解说系统设计要素研究——以邓小平故居景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20(3):227-228.
[3]武子宁,路紫.自导式解说系统的规划设计引导——以泥河湾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3):90-94.
[4]郭文,郭胜.自导 +向导:人造旅游景区解说系统的有效性构建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6-18.
[5]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牌示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6,26(1):95-99.
[6]钟永德,罗芬.旅游解说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34.
[7]唐伽拉,旅游解说系统规划初探——以浏阳道吾山引路松景区为例 [J].旅游学刊,2003,18(3):14-17.
[8]王昕.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导引”设计探讨——以都江堰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3):44-46.
[9]王辉.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探讨——以重庆缙云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56-58.
[10]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2005,(316):16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