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 兵 黄奇萃
(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产业急剧扩张,媒介融合态势日益凸显。而新闻教育却面临着专业数量盲目膨胀,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的困境。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新闻教育亟待创新。2009年1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定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千人计划”),2010年5月25日至26日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一系列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向新闻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提升新闻教育水平带来了良机。
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集团纷纷酝酿上市,资本化运作方兴未艾,从2009年开始,各类媒体又面临新一轮的转企改制,各大集团纷纷以组建集团公司为目标,媒体进一步被推向市场。从重视市场经营,到实行企业化管理,再到资本化上市,媒介发展理念在持续不断地更新,随之而来的是媒体用人标准和用人制度的深刻变化。原有机械呆板的用人标准变得更加务实、灵活。复合型人才,专家型记者,越来越成为媒体的“宠儿”。
与媒体日新月异的用人要求相比,我国新闻教育的人才观却发展缓慢。新闻院校的新闻教育,无论新闻理论创新还是实务技能培训,都与现实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当前高校的新闻学科,大部分都脱胎于中文系所,也有一小部分依托于其他人文学科。这是一种先天优势,可以吸取人文学科的养分;又是一种先天不足,因为人为割断了与非人文学科的交叉可能。新闻报道涉及社会生活各个行业,各个方面,这就导致了新闻教育与社会要求的不对称。随着媒介经营理念日趋转向信息化、服务化、市场化,这种不对称也在日益扩大。据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2009年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就业率中,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最低,处于C+档(≥75%),传播学最高,处于B+档(≥85%),①
而能够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就更低了。
与医生、律师等行业相比,媒体就业门槛较低,加上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为设置的行业门槛也不复存在,其他学科的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变得更加容易,他们拥有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加上一段时间新闻业务的训练,在持续的竞争中,特别是在运用其他专业知识的竞争中,反而比新闻学专业出身的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后发优势。
当前,媒介融合发展形势迅猛。媒介融合,是技术力量、行业规律、资本力量和市场需要的深度整合。如果说,中国传媒业前期的集团化更多地依靠了外来行政力量的撮合,那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传媒业的发展将越来越依靠技术规律、行业规律、市场规律和资本规律等内生力量。这同时,也将推动媒体用人标准的“技术化”和“市场化”。
前有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后有行业需求的紧迫追击,在这种“前后夹击”的态势之下,我国新闻教育亟待创新。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10年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390亿美元,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二位,②在世界经济版图上占据主要位置。与此极不对称的是,在世界传播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仍然存在。出于维护国家利益、反对话语霸权、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的考量,我们必须获得与国家实力对等的话语权力。
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弱势地位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很大关系。新闻从业人员,无论是在理论素养,还是在实务操作上,都无法同国际接轨。即使是负有对外宣传功能的媒体,也不能很好地从西方人的思维和习惯出发,用西方媒体的语言习惯和报道伦理去作报道,甚至有时展现出一副宣传面孔。
新形势下,为了改善我国在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地位,提升对外传播实力,我们迫切需要精通西方新闻传播规律,了解西方人思维习惯和话语习惯,熟悉西方媒体运作机制和报道规范;同时,又能深入了解中国国情的对外新闻从业人员。这些人员,将以西方习惯的方式传播我们的声音。这是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传播的要求,这种要求给我们新闻人才的创新培养带来巨大压力。
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中,社会新阶层正日益成形,民众利益越来越多元化。面对这一全新的传播环境,既有的命令式、领导式舆论引导,其效果越来越差。
□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新中国历史上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新华社/发)
面对这一形势,新闻学科要适乎潮流发展,合乎人群需要,就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包括基础理论的再发展和学科设置的科学化。基础理论上,诸如媒介体制、媒体经营、舆论观等方面,都有再发展的必要。而学科设置上,则应密切联系媒介发展,设置适应新媒体、全媒体需要的专业,同时将理论课程和实务课程、专业课程和交叉课程、基础课程和新媒体课程合理搭配。新闻学科已经大大落后于现实的需要,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又以一日千里的态度迅猛发展,因而,在新闻学科的创新发展上,我们不能满足于原有体系的小修小补,而应该对新闻学科来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期获得“质”上的提升。
我国基础新闻教育正面临质量下降的困境。一方面,这些年媒体急剧扩张、发展迅速,带来大量用人缺口,使新闻学专业成为就业热门,吸引大量学子报考。许多大专院校纷纷增设新闻学科。这其中有恢复办学的,也有从零开始创办的。新闻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同时,也给这一学科的发展蒙上了浮躁的阴影。另一方面,全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也使新闻专业的招生人数急剧膨胀,与此同时,师资力量却没有得到相应增强,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跟上学生人数增长的步伐。生师比越来越大,教师疲于奔命,学生无所适从。加上基础理论创新滞后,媒介发展一日千里等主客观因素,基础新闻教育质量正步入一个低谷。为了早日走出低谷,我们必须重视以下问题。
新闻专业院系的数量和质量要力求平衡。高校在增设新闻学专业时,要认真调研,充分论证。社会是否需要?自身是否具备办学条件?是否能办出特色?这是最基本的问题,不要为了上项目而上项目,盲目扩张的结果不仅浪费社会资源,也会降低新闻学的专业水准。应该多思考如何提高新闻教学的质量,努力使自己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而且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不重视教育质量的教育,是一种自绝后路的行为。
新闻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要统筹兼顾。在读学生数量已经十分庞大,而就业岗位却越来越少,就业标准越来越高,现阶段要考虑的,就是稳定招生规模,不再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同时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办学条件,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这不仅是出于维护专业和行业标准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负责任,对教育事业负责任的表现。盲目扩招的恶果,就是培养出大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从社会角度来看,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用得其所;从个人角度来讲,学生的青春年华无法得到合适的展示。
媒介融合形势迅猛,为了适应多媒体、全媒体的发展需要。新闻院系纷纷上马新媒体课程。新媒体课程一般比较重视新技术的训练和使用,比如网络新闻采编等课程,就包括网页制作、编程等内容。这对于增强学生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作用明显。随着新闻接收终端的日益小型化、移动化,这种新媒体、全媒体课程的重要性,会越来越显著,新闻学教育必须对其足够重视。但不能将此作为忽视新闻学基础课程的借口。
新闻学科能够建立并持续发展起来,说明新闻传播有其存在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不会消亡。新闻基础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构建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区别的标准,使本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些规律。让人忧虑的一个现象是,当前新闻基础课程和训练,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基础课程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基本的采写编评训练机会少,训练方式方法落后。新闻院系将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昂贵的器材和建造庞大的实验室,投入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研究的经费却捉襟见肘。这不利于新闻学科长远发展。
我们要摒弃“技术决定论”的论调,回到规律本身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在不排斥新技术、新课程的前提下,重视新闻基础规律的研究,重视新闻基础课程的教学,重视新闻基本功的训练。
当前,西方新闻传播理论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影响日益显著。不可否认,西方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上有其先进性,尤其是传播学科的译介,更是体现出西方在这一学科上的主导地位。为了与国际接轨,新闻院校做出许多努力,一方面派遣教师赴外交流和吸引“海归”人才,一方面积极聘用外国师资和引介外国新闻院校的课程,部分院系、部分专业还直接使用外国原版教材、使用外语教学。这对于充实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和知识体系,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观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
但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拿来主义并不是简单的机械移植。在重视引入外国新闻理论和课程的同时,也不能放松乃至忽略具有本国特色的新闻基础课程。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思想史等课程,它们仍然是构成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基石。退回来讲,即使是外国所谓先进的新闻传播理论,也仍然要放到中国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和调整,以期适应中国国情和中国传媒之需要。
应该看到,新闻学科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淀,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新闻理论。这些理论,既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新闻学业界和学界前辈不断探索的结晶。它们既来源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实践,也吸取了外国新闻理论的精华。它们既指导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也是世界新闻理论宝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新闻院校处于教育创新的一线,一定要主动跟进,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重视对教学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尤其是中青年教学科研人才,则是新闻院校主动创新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主管部门为调动新闻教育创新的积极性,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中宣部和教育部非常重视新闻教育改革,曾多次召开新闻院系院长会议和培训。这为新闻教育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新闻院校应该抓住这些机遇,积极行动起来。我们要认识到,社会压力,行政力量,可以促使学科的发展,但新闻教育的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新闻院校自身来完成。
新闻传播事业,有其自身运作和发展的规律。设置新闻学科的目的,在于集中人力物力,探索和发现这些规律,并将其用于指导新闻传播活动。因此,无论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还是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都必须以新闻传播规律为依据。严格按规律办事,不仅是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要求,也是对新闻传播管理部门的要求。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指导。新闻学科的生存本性,就应该是面向生活,充满活力的。要学会抓大放小,守住大原则,以保证新闻学教育的方向性;同时,给予新闻院校以办学自主权,激发其自主创新的活力,使新闻教育也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注释】
①《教育部公布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阳光高考网,http://gaokao.chsi.com.cn/z/jylfb/#。
②《中国经济总量首超日本》,《北京晨报》,2010年8月17日 ,第B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