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28例分析

2010-07-25 08:36朱婉贞周伊燕浙江衢州市人民医院3240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0年7期
关键词:氧氟沙星不合理抗菌

朱婉贞 周伊燕 (浙江衢州市人民医院 324000)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能力,但随之而来的耐药、过敏、菌群失调等又使其成为潜在危害。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做好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至关重要。本文将衢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抗菌药物所致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衢州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1—12月上报的ADR规范报告445份,其中抗菌药物引起ADR 228例。

1.2 方法 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的因果关系分析评价标准,对患者性别、年龄及引起ADR的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合理用药、ADR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2.1 ADR与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228例ADR报告中,男性117例,女性111例,男女性别比为1.05∶1。患者年龄2个月至79岁,其中18岁以下的43例(18.9%),60岁以上的68例(29.8%)。

2.2 ADR与给药途径、剂型情况 静脉滴注209例(91.7%),涉及34个品种的药物;口服给药18例(7.9%),涉及5个品种的药物;外用给药1例(0.4%),涉及1个品种的药物。

2.3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例次(表1)收集的ADR报告中涉及7类40种抗菌药物。

2.4 ADR与不合理用药 228例ADR中由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引起的ADR 46例(20.2%),其中术后预防感染用药时间过长15例(持续用药6~12天),从术后一直用到ADR出现;药物静脉滴注速度过快8例;药物浓度过高4例;剂量应用过大7例(其中儿童2例);无指征用药3例;用药次数不当9例。

2.5 ADR涉及的主要器官和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表2)抗菌药物引起的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伤、消化系统损伤、心血管系统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系统损伤、过敏反应及其他。

表1 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例次

表2 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及例数

2.6 ADR因果关系评定及转归 依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的因果关系分析评价标准,即肯定、很可能、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未评价、无法评价。对228例ADR进行评价,肯定12例,很可能41例,可能有关175例。所有病例经停药或相应的对症治疗后全部好转或治愈。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 抗菌药物引起的ADR 51.2%(228/445),居首位。作为临床有效的抗感染药物,该类药物品种多,应用广泛,且目前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无指征的滥用、重复用药、超剂量超疗程用药及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加上新的抗菌药物不断上市,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不良反应。结果分析显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引起ADR的重要原因,占20.2%,其中术后预防感染用药时间过长、药物静脉滴注速度过快、药物浓度过高、剂量应用过大、无指征用药、用药次数不当为主要表现形式。根据药动学特点,一些时间依赖型药物的杀菌效力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呈正比。一般情况下每3~4个半衰期给药一次[1],但临床应用中较常见的是将多次给药改为一次大剂量使用。如本次调查头孢哌酮引起的ADR 16例,除了该药物在本地区用量较多的原因外,用药次数不当是其主要原因,其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轻中度感染常用量1~2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重度感染2~3g,每8小时1次静脉滴注。但我们发现其中1例用4g,每日一次给药;另外6例是2g,每日2次接瓶使用,间隔时间均少于4小时,这种不合理用药不仅使药物的药效下降,而且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使用原则,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尽量减少ADR的发生。

3.2 儿童和老年患者比例较大 从年龄分布看,抗菌药物所致的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其中未成年人占18.9%,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9.8%。由于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增多,合并用药增多(约有1/4的患者同时用4~6种药),给药剂量的个体差异大,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未成年人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成熟,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易发生药物蓄积,从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因此,儿童和老年患者在临床用药时应注重给药的个体化,有条件者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同时注意观察ADR;特别是应用新药时,更应引起重视。

3.3 静脉滴注成为引起ADR的主要给药方式 文中显示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占91.7%。静脉滴注引起的ADR与其在临床治疗作用迅速而广泛应用有关,采用静脉给药方式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关效应”,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短,其产生ADR的直接诱因多,一方面与注射药品的质量有关,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等[2];另一方面还与药物的配置方法、配伍药物的相互作用、溶媒的选择、药物浓度、输液速度、放置时间等相关[3]。另外,静脉给药一般在医院内进行,发生不良反应立即得到救治并予以报告,而多数患者院外口服给药所致的ADR难以严密监控,漏报现象较多,这也可能使报告例数中静脉给药的ADR比例偏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识有误,认为只有输液才是积极的治疗,导致某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期望和要求而滥用输液。建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原则上不使用静脉给药,或者采用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尽量减少静脉给药的机会和次数,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3.4 对抗菌药物中ADR频率高的药物分析 统计显示头孢菌素类所致的ADR占34.2%。该类药物具有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变态反应较青霉素类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头孢菌素分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母核易产生降解而致变态反应,一般地说,对青霉素过敏者有10%~30%对头孢菌素过敏[4]。统计显示,ADR发生率前三位的是: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曲松。三者均为二、三线抗菌药物,调查发现所致ADR多与本地区用量较多是相关的,提示本地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还需加强。相关人员要多关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内容,并应用于工作中。其次是青霉素类,占28.1%。发生ADR较多的是一些半合成青霉素与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作为一线抗菌药物,临床用量较大,出现ADR的几率也相对较多。除了其用药频度高的原因外,过敏反应的发生是否与其制剂的内在质量有关还有待进一步考察,为此建议临床医生安全选用。第三是氟喹诺酮类,所致ADR占21.5%。近年来,该类药物的迅猛发展使其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新的不良反应也相继出现,并呈现出数量上升、品种集中的特点。喹诺酮类中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是左氧氟沙星,主要反应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药物热、皮疹等,重者出现胸闷、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类似休克症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使用剂量、静滴速度和其他抗菌药物联用有关。一般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00ml滴注时间不应少于1小时,本组19例ADR中有7例是由于静滴速度过快而出现静脉刺激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其中1例患者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第8天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药物热。因此,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时应注意用药疗程(一般不超过10天),预防其引发二重感染,控制给药速度。

3.5 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常见ADR的发生原因 228例ADR中累计最多的是皮肤及附件的损害,占51.3%,这可能与该系统的损害较表浅,且常伴有瘙痒等明显症状,容易观察到有一定关系。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过敏反应、心血管系统损害。ADR以轻症为主,大部分是药品说明书中已知的不良反应,经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ADR患者均恢复正常,未见留有明显的后遗症状。虽然文中未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但抗菌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还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这可能与该类药物本身、分解产物或所含杂质有关。据报道有其他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药物过敏的发生率较无过敏史者高4~10倍[5]。为了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临床医生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用药史,有无个人或家属有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4 结语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新药的不断上市,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但一些不合理用药现象所导致的不良后果,如ADR增多、细菌耐药性增加、治疗失败等已极大地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更好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

[1]王光明,王志高.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房,2008,19(5):340.

[2]赵向阳.511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07,16(24):55-56.

[3]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4.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 [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7.

[5]梁雁,鲁云兰.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3,5(2):77.

猜你喜欢
氧氟沙星不合理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飞扬肠胃炎片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慢性胃肠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清肺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肺部感染40例
不合理上访与信访体制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