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鑫, 黄一倩 (复旦大学,上海 220000443333)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医药市场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近年来,中国的医药市场正经历着急速发展。从2004年到2008年,在西欧和北美等国家的医药市场以个位数增长率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医药市场却以年均21.2%速度高速成长。2006年,中国的医药市场是世界第十大医药市场,根据美国 《商业周刊》杂志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七大医药市场,到2012年,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到2020年,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的前景为国内外医药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主要由以下三大引擎所驱动: (1)政府不断地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增加投入; (2)中国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的日益扩大; (3)中国政府近期提出的新医改政策的刺激。
尽管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各方面原因,中国的医药供应链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中国现有的医药供应链结构复杂、效率低,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乏全国性的大型销售网络、规模分散、小企业过多、IT系统使用效果差等。
本文通过访问17家医药企业、1家医药ERP专业服务公司,以及众多在该领域中的专家,总结分析中国医药供应链特有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并提出优化供应链的方法。
典型供应链如图1所示,图2则说明了中国医药供应链的结构。不论与典型供应链,还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医药供应链都要复杂很多。如图2所示,医院不能直接从制造商购买药品,在药品最终到达医院之前,至少要经过一个中间商的交易环节,包括全国性批发商、区域/省级批发商或本地分销商。此外,这种多层的分销体系也会导致药价的大幅增加。为了打破壁垒,制造企业会派销售人员到医院和药店进行产品推广。
由于药品在到达顾客手中之前往往要经过多个中间商的交易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供应链系统是错综复杂的、脆弱的,有时甚至会造成质量问题,因为交易次数越多,假冒伪劣药品就越有机会流入市场。
图2 中国医药供应链
复杂的分销系统也使批发商和分销商更容易规避制造商对产品销售的诸多限制。例如,制造商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药品价格,往往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售价,这样,他们就能获得详细销售信息,以便知道产品在何地售出。然而,批发商和分销商考虑的是如何才能获得最多的利润。他们的普遍做法是进行 “串货”,即在制造商以较低价格出售药品的地区买入药品,然后再在制造商以较高价格出售药品的地区卖出。
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医药行业非常缺乏集成度,急需整合。在美国,最大的三家医药分销企业卡地纳健康 (Cardinal Health,CAH)、麦克森 (Mckesson,MCK)和亚美资源(Amerisource Bergen,ABC)占据了美国医药市场超过90%的市场份额。日本最大的五家医药分销企业占据了日本医药市场80%的份额,而欧洲最大的三家医药分销企业也占有欧洲医药市场65%的份额。相比之下,2008年中国最大的三家医药分销企业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上海医药集团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公司)只占有中国医药市场20%的份额 (见表1),前十大分销商也只占有35%(见表2)。截至2007年底,中国有3 000多家制药企业,13 000家药品批发企业和分销企业 (数量是美国的200倍),270 000家药品零售商店 (数量是美国的5倍),554 000个农村药品供应网点。在13 000家分销商中,绝大部分规模很小,只有500家年销售额超过5 000万元。虽然制造商一直在试图减少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分销商数量,但很难减少到50个以下,而且这些只是一级分销商,一级分销商还将面对150~300个二级分销商。目前国内只有国药和九州通两家企业具有全国性配送网络,其它企业都只有地方性配送网络。
理想状况下,集成度能随着行业整合有所加强。但是,小规模分销商依赖其强大的本地网络,始终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医药行业中,地方保护主义非常普遍。事实上,许多地方性医药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归属于当地政府,而且这些公司可以为当地创造税收和就业岗位。在新医改下,可能会导致一个更大的问题。因为根据新医改的政策,省级政府将为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指定物流服务商。这些区域性分销商肯定将得到当地政府所指派的物流服务业务,然后外包给其它有能力提供服务的分销商。
总之,一个缺乏集成度的市场是不会高效的,而且随之会带来较高的成本和较弱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例如当前中国医药市场的批发商和分销商都只有微薄的利润率。
据某软件公司负责人介绍,95%的中国药品分销商有IT系统,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指在药品流通过程中,针对计划采购、购进验收、储存、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而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的一项管理制度)的硬性规定。事实上,至少有一半的分销商只是因为GSP的硬性规定才安装IT系统。某国有企业经理提到: “我们之前从未使用过IT系统,现在是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IT系统不会与生产、供应商、分销商实现一体化。事实上,我们使用IT系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GSP的规定。”近些年来,分销商逐渐开始意识到使用IT系统带来的好处,并大加利用。大型分销商已经走在使用IT系统的前列,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日常业务运作中,如采购、销售、库存管理、预测等,使用先进的ERP系统。
表1 各国主要分销商市场占有份额情况
表2 2008年中国前十大医药分销商销售额及市场份额
不同的制造商使用IT系统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开发Oracle、SAP等先进的ERP系统,而有些企业甚至没有ERP系统,目前仍然通过电话或传真接受订购。某跨国医药企业负责人提到,“我们希望建立一个IT系统,可以整合我们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然而,某国内大型医药生产企业负责人透露: “虽然有ERP系统,但该企业包括订单处理等大多数业务仍靠手工完成。”图3总结了部分医药制造企业现有的ERP系统使用情况。
一些药厂对软件公司开发系统的能力没有信心,只投少量资金用于IT系统开发 (仅数十万元,有时甚至只有3万~4万元)。与此同时,软件公司认为投资过少,只能开发普通的系统,而非为该企业量身定做的系统。因此,软件公司根本不会提供优秀的产品,他们提供的系统只具备基本功能,不能升级。药厂和软件公司之间缺乏信任,所以很难开发出好的系统。
即使是有先进ERP系统的制造商,也没有对系统进行充分利用,比如用来收集和存储数据。而且在一个企业内部,各部门IT系统之间几乎没有整合。许多公司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努力进行改进。比如,国内某大型制药集团已经开始从分销商收集自身产品的相关数据,他们认为这些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该集团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先进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有效利用。
大型制造商正越来越关心他们产品的销售信息,比如产品在何地被售出,以便更好地控制价格 (正如之前提到的,制造商会对产品在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售价)。他们希望从分销商那里得到这些信息。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得到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除了 “串货”外,分销商也会从事其它违反与制造商所签合约的操作,这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不让制造商发现这些操作,分销商往往不愿提供真实的数据。针对数据真实性的问题,一些制造商则要求与分销商实现IT系统的对接。
大型公立医院:将采购外包给大型药品分销企业和大型连锁药店,促进分销环节的市场集中度。
大型连锁药店:通过兼并收购或者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来整合独立门店和小型零售药店,实现规模经济优势。
大型药品分销企业:收购兼并小型的药品分销企业,扩大规模;构建覆盖更广、更有效的物流网络。
大型制药企业:收购兼并中小型制药企业;推进与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如某制药企业希望自身的ERP系统能与分销商的采购与库存系统实现对接,加强供应链信息分享,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分销商丰富的客户资源与客户信息。
通过制定基本药物目录制度,实现医院与制药企业直接挂钩,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同时普药企业、医药商业企业以及新特药生产企业将加速集中,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集中度。
通过制定和强化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主要针对药品制造企业),严格药品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准入标准,规范和整顿药品生产和经营秩序。
通过制定和强化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SP,主要针对药品流通企业),推动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医药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药品现代物流,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整合。
通过制定 《入网药品目录》,规定药品在上市前必须在产品最小销售包装上加贴统一标识的药品监管码,接受药检部门和消费者的监督。同时,药品监督信息系统还可以与公安、卫生等主管部门实现部分监管信息资源共享。
此外,新医改中的很多政策也将整合中国医药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
有利于药监部门监管供应链运作,作为交易中介,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协调各方之间的关系,解决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协调医疗机构与分销企业之间、分销企业与制药企业之间的采购活动,促进供应链的公平与效率。
图3 ERP使用情况示意图 (17家医药制造企业)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赵先德,谢金星.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几个基本观念[J].南开管理评论,1999(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