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企业技术创新与R&D投入模式的启示

2010-07-23 12:43:54郑晓奋费瑞波
统计与决策 2010年13期
关键词:企业界安徽政府

郑晓奋,费瑞波,张 娜

(蚌埠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蚌埠 233030)

0 引言

R&D投入模式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R&D经费的总量中占主导或支配地位的主体来源,以及由该主体的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决定的融资方式和投入方式。从世界大部分国家R&D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经历了三种主要模式:政府主导型、政府和企业双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在这三种主要模式之间也存在着过渡模式。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R&D投入模式变迁表明,R&D投入的三种模式,正好与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阶段同步。因此,R&D投入模式的转换,是确立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由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关键,在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徽企业由于起步较晚,一般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大多处于劣势,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正确认识安徽企业技术创新R&D投入模式,将有助于判断其能否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1 R&D投入模式对产出绩效的实证

企业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其技术创新的目标也离不开营利性本质。因此,本文从产出绩效角度,以R&D投入对其的影响程度,识别安徽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为了能够了解创新R&D投入对产出的绩效,本文通过stata10.0软件对安徽省统计年鉴(2007、2008、2009)、安徽省 2004~2006 年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1.1 变量描述

(1)创新产出:本文以新产品收入代表创新产出,新产品收入是从创新产品获得收益的角度来描述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能够反映企业与市场应用的效果。

(2)影响因素:本文结合现有文献提供的影响企业创新的因素选择产业产值、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产值/从业人员)、科技人员(以本科以上从业数代替)、固定资产、创新内部融资比例(创新费用来自企业内部的比例)等六个变量。之所以选择“创新内部融资比例”为变量,是依据笔者以对影响安徽规模以上企业创新关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6]。

1.2 回归结果

创新产出与其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如表1所示。

表1 创新产出与其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

回归结果表明,从业人员、创新投入企业内部融资比例这两个因素对企业创新产出影响最大。一般的技术创新分析,从业人员代表技术创新制造能力,即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可批量生产产品的能力,它直接决定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优劣,即技术创新的可实施程度。安徽作为中部区域省份,区域内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发达区域相比存在差距,因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显著。但是本文研究R&D投入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影响程度,所以不考虑从业人员影响因素。

1.3 验证和分析

为验证企业内部融资比例对创新投入影响的显著性,本文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4~2008年中选取R&D投入数据,说明了安徽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各个来源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各个来源比例(2004~2008)单位:%

从表2可以看出,企业自身投入除2004年外逐年提高,并且,企业自身投入及企业从金融机构贷款投入高达创新投入的90%以上。相反,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比例低并增长缓慢。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1)创新本身就蕴含着高风险,充满了不确定性。创新投入过度依靠企业进行投入,容易因害怕承担过高的技术创新成本,使企业对创新活动兴趣不高,因而造成“市场失灵”,创新活动无法开展甚至中止失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需要多种来源和形式的创新投入,分散企业创新风险,分担企业创新成本。

(2)良好的自主创新表现不仅取决于大量的R&D投入,还取决于R&D资金的使用效率,因而有效的资金管理是提高R&D资金效率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反思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政府对企业个体的创新投入,只能支持企业个体创新。作为短时期内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是有效的,但如作为长期扶持政策,显然不是创新资金有效管理的合理模式。而且,有限的政府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以支撑企业重大的、关键技术的创新。因此,建立产业内公共研发机构,或建立产业内技术联盟,政府集中投入解决共性技术问题,成员企业共享创新成果,对于政府引导技术创新、企业积极参与,将是有效并非常有意义的。

2 美国企业R&D投入模式变迁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注重R&D投入的国家之一,美国对企业界R&D的投入强度大,其中70%来自企业界。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对R&D的资助是整个R&D投入的65%。直至1980年,美国企业界R&D投入开始超过政府,随后几年虽然有小的增长,但变化不大,平均增长率为7.3%。1985~1990年平均增长分别为2.2% 和3.7%。从1993年开始,美国企业界R&D的投入开始逐年迅速增加 (见表3)。1994、1995两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1996年企业界R&D投入约占全国R&D总支出的61.6%,比1995年实际增长3.5%。在企业界所承担的R&D工作中,83%以上是由公司支持的。由联邦政府支持的不到17%。1999年,整个企业界在R&D上投资增长12%,达到1690亿美元,联邦政府仅占27%。2O00年,企业界的R&D经费比1999年又增长了3.97%,占全国R&D投入的66.6%。美国企业界R&D经费之后数年仍保持增长势头,2004年占全国R&D总额的71.5%。美国是这样,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日本也是如此。1999年,日本企业和民间的R&D投入达到了78%。

表3 美国企业界R&D经费投入

美国企业R&D经费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扩张的结果和需要。企业盈利和流动资金的增加使加大R&D投入成为可能,扩展市场规模、面对国内外竞争的压力和高技术、新经济观念的增强促进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近年来企业合并浪潮也为加强产业R&D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过去5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一半应归功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成功离不开两个条件,即企业R&D经费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美国R&D投入强度(R&D的投入强度指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的比率)的增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见表4)。40多年前,美国企业界就开始加强对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其间,美国政府以“研究合同、研究资助和合作研究”等形式向企业、高等院校或其他部门拨款,因而极大地刺激了企业与高校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美国的国家政策中把高技术培植及产业化发展、完善市场规则及竞争环境等作为其长期目标,并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下来,从体制上为众多企业的壮大创造了外部条件。进入8O年代后,美国企业界把增加R&D投入看作是应付国外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好方法,因此使R&D的投入强度稳步上升。

表4 美国企业界R&D投入强度

表5 安徽省企业界R&D投入及强度(2002~2008)

一位日本企业家曾经指出:R&D投资占销售额的1%,企业就难以生存,占2% 可能勉强维持,占5%才有竞争力。安徽企业界R&D投入强度低(见表5),是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几年来企业的R&投入及投入强度都有所增长,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安徽企业界不是R&D经费的主要投入机构。从国家统计局1996年度全国科技综合统计报告中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R&D经费结构按执行部门分类中,政府的研究开发机构占总经费的42.6%,企业占44.8%,高校占10.4%,其他部门占2.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研究与开发投入虽然已开始向企业转移,但大部分研发工作由政府所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来承担,因而造成科研开发与生产、销售环节的脱节。尽管安徽的部分中小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但中小企业由于科研经费、力量严重不足,致使企业难以申报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技术研发难以得到政府相应激励机制的支持,中小企业只能完成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开发工作,中小企业对R&D投入的积极性不高。

3 建议

(1)激发企业对R&D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要增加自身盈利能力,认识到研发投入与企业盈利能力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还要认识到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加强R&D投入的主动性,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扩大企业研发投资规模。

(2)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力度。一是政府创新投入多样化。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力量,不仅可以投入资金,还可以给予人才、政策和技术的投入和支撑。二是政府创新投入领域多元化。在我国,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创新也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产出不可忽视的力量。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既要关注劳动生产率高的发达地区、大型企业等进行投入,更要制定扶持政策,关注欠发达地区、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支持。

(3)提高创新投入资金使用效率。对企业进行创新投入,应该对R&D资金进行有效地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仅受到创新投入的影响,还要受到创新投入资金使用效率的影响。创新投入资金配置到企业创新活动各个项目和创新过程中各个环节不适当、集中度不高、持续性不强,都会造成创新投入资金难以发挥效率,进而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不高、创新活动中断甚至中止。

(4)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后发优势理论审视,欠发达地区或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研发资金的投入问题,本质上是“学习能力”的影响。企业内部的知识是有限的,如何吸取外部知识并使之内部化,使企业能够保持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联盟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许多技术联盟如联合研究与发展和产品开发能够带来高水平的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能够为联盟成员企业更有效地使用研发资金。

[1]郑晓奋,费瑞波,马薇薇.老工业基地企业创新能力关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2).

[2]肖利.美国企业R&D投入对中国现代企业的启示[J].科研管理(京),2002,(2).

[3]孙玮,成力为,刘栋.不同主体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变动差异—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0).

[4]梁莱歆,马如飞.R&D资金管理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我国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8).

[5]徐伟民.科技政策与高新技术企业的R&D投入决策—来自上海的微观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5).

猜你喜欢
企业界安徽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20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12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 13:27:02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0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
企业界“大佬”的另类目光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4
2014年4月企业界犯罪案件追踪
法人(2014年5期)2014-02-27 10:44:47
2014年1月企业界犯罪案件追踪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