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文玉
省京青春版《白蛇传》絮语
每一个人对于白蛇青蛇的故事都耳熟能详。西湖水边初相遇,断桥柳边遮娇容。千年蛇妖与俊朗少年的痴缠感天动地,却感动不了手拿紫金钵盂的法海。水漫金山断桥重会后终于诞下麟儿的白娘子被无情地镇于雷锋塔下。传说中的白蛇故事到此为止,西湖依旧水波潋滟,风情万种,那不朽的传说却在世间不胫而走。时光流转,几百年弹指一挥间,崔嵬雷峰塔竟然真的在某天轰然倒地,应了那句曾经以为不会实现的谶言。西湖水未干,雷峰塔已倒。那含冤抱屈的白娘子终于可得逃出生天么?
“离却了峨眉到江南,人世间竟有这美丽的湖山……”白娘子和小青袅袅娜娜现身舞台,立即得了一个碰头彩,实在是太漂亮了,万晓慧端丽大方,袁婷活泼俏丽。及至王铭的许仙出场,也是叫人眼前一亮:好个俊俏的江南书生!美哉少年也!也怪不得白娘子愿作鸳鸯不羡仙!
万晓慧的白娘子,袁婷的小青,王铭的许仙。湖北省京剧院排出了这样的阵容,三个优秀的80后青年演员挑大梁,以青春的面孔吸引年轻的观众。京剧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爱好,这一门传统纯熟的戏曲艺术在青年演员们身上焕发着异样的光彩。
万晓慧笑着对我说:“那天很多大学生看完了戏跑到后台去找我,说虽然是第一次在剧场看京剧,但真是没想到京剧竟然这么好看,下次有机会还要来看!”
真是一场好戏!从“游湖初遇”到“端阳酒变”,从“仙山盗草”到“水漫金山”一气呵成衔接紧凑,短短两个多小时,在小小的舞台上演活了一部《白蛇传》。就连看惯了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80后观众们也不由得沉浸在京腔京韵之中不断拍掌叫好。更加令人惊讶的是不但主演们唱做俱佳,就连龙套都是规规矩矩,功夫到位,可见省京的演员们之兢兢业业、功底深厚。“仙山盗草”鹿童鹤童技艺精湛,“水漫金山”白娘子的令旗虎虎生风,自始至终,动作干净利落,整齐划一,颇有气势。
为了这出戏,省京专程送演员们去北京向刘秀荣、张春孝老师学戏。青年观众可能除了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以外对京剧名家知之甚少,要知道这一对京剧伉俪可是为数不多的现今在世仍能表演的京剧大家。刘秀荣师承有旦行“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张春孝则师承文武小生开山元老茹富兰。这对伉俪年轻时搭档演全本《白蛇传》,因戏结缘成为鸳侣,在一起琢磨了一辈子,把这部戏打磨得无懈可击,不论是篇章结构还是唱腔身段,都堪称完美。到如今唯一抱憾的是戏已圆熟而扮相已老。省京这个班底的《白蛇传》则刚好弥补了这个遗憾,二位大师倾囊以授,青年演员潜心苦练,最终在舞台上华丽亮相,惊艳了所有的观众。
这台全本《白蛇传》是刘秀荣和张春孝夫妇在田汉先生剧作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排演修改完善而成的。原始的全本演完需三个多小时,现在则压缩到了两个多小时,删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片段,保留了经典桥段,既给了演员展示技艺、发挥水平的空间,又使全戏关目紧凑,引人入胜。在布景道具和灯光舞美上也大胆加以变革,令人耳目一新。
专访《白蛇传》白娘子饰演者万晓慧和武汉大学艺术学系青年教师易栋
非常荣幸,我们请到了白娘子万晓慧和武汉大学艺术学系的易栋老师,一起聊一聊省京青春版《白蛇传》。
戏剧之家:晓慧你好!易老师好!晓慧一直是唱青衣的,而青衣这个行当很少有武打动作,但是这部戏里白娘子在盗草和水漫里都有很出色的武打表演,是专门为了这出戏练习的么?
万晓慧:我是青衣,因为从小学戏是不管唱什么行当都要先坐科,什么基本功都要练,哪怕以后唱一辈子戏都用不到,也要有功夫在身上。为了这部戏我确实专门练习了对枪令旗,因为本来有功底在,所以不是很困难。有没有几年坐科区别是很大的。比如很多票友,可以唱得很好,但是往往上了台却连路都走不好,身上没有功夫,上了台就会露怯。我们唱青衣的看似简单,外在表现得少(武打),但是反而更难,就像是写字,笔画少的字最难写得好看。动作越少越要求每一个细节都精湛不露破绽。
戏剧之家:这部戏确实非常精彩,听说是专程去北京向刘秀荣和张春孝老师学习的,那么从开始学到首演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万晓慧:大概是2009年11月开始向刘秀荣和张春孝老师学戏,1月份他们亲自来武汉指导我们排戏,一直呆到31号看完我们彩排才回了北京。如果算到2月1号首演,前后也就三个月的时间。刘老师教戏很细致,不光是行腔身段手把手地教,就连眼神手势,所有的细枝末节都会关照到。所以虽然学起来很辛苦,收获却也很大。这部戏二位老师琢磨了一辈子,可以说从整体到局部都是精华,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老师教导有方,我们也很认真,因此进步也很快。刘老师和张老师看了我们的彩排也非常满意。
戏剧之家:这部戏和传统的版本相比精简了一些,感觉衔接非常紧凑,是为了迎合年轻人的欣赏习惯吗?
易栋:现在的学生习惯于用浮花浪蕊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对于他们来说传统的京剧必须要换一种方式展现。打个比方,一个五十年代的美女和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已经谈不出感觉了,所以戏要有所改变。如果梅兰芳活在现在他也会变的,实际上梅先生一直就是京剧改革的先驱。比如京戏的化妆,最传统的唇妆是一点红,像现在看到的日本艺妓那样,梅兰芳学习好莱坞,都化成鲜红的嘴唇了,随后形成传统了。荀慧生也学了很多好莱坞的东西,比如耸肩,我们传统戏曲表演是没有这个动作的,这个动作很西化,但是荀慧生学来了,还用到京剧里,也成了经典的程式。
戏剧之家:这就是说戏曲的改革是必须给予肯定的,尤其是得到观众认可的改变,现在是创新,未来可能就会成为经典。这部戏突破了京剧传统的布景道具和舞美,不像传统戏里就是一桌二椅,净幔①。这样的改变对于青年观众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那么对于专业戏曲演员来说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万晓慧:我作为一个演员,演这样的戏很过瘾。这部戏的配器里加了古筝,加了笙,伴奏的表现更丰富了。在盗草那一折,白娘子出场时唱“轻装佩剑”还加了混响,刘老师的意图是营造山谷中空旷的感觉。传统的表演方法是戏全都在演员身上,不加混响也要能把那种感觉唱出来,可是既然现在的技术和条件可以达到,那么京剧为什么不能拿来为我所用呢?丰富舞台表演效果不是更好吗?这部戏的灯光舞美也是刘老师和张老师精心编排的,刘老师说:“就是要让观众像看电影一样看戏。”
易栋:严格地看,这个版本稍稍有点过赶,可以在幕间加唱。另外,这部戏唱的部分还有点嫌多,传统的版本还是做和打的更多一些。在节奏的把握上,有时候宁可慢下来,全戏才能有曲径通幽的效果。当然这是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了,这部戏已经非常好了,只是一出好戏要经过时间的打磨,最终才能成为经典。
戏剧之家:一提到“青春版”,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如果把我们省京的青春版《白蛇传》和白氏《牡丹亭》加以对比,二者有何异同?
易栋:《牡丹亭》和《白蛇传》不一样,《牡丹亭》就是一个大制作,但保留了昆曲的水墨神韵。它的灯光舞美都是很贵的,整个戏也经过了较大幅度的编排。而《白蛇传》基本上就是一个传统戏的再演,刘秀荣、张春孝老师50年前演白蛇传的时候那也是“青春版”。这部《白蛇传》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戏还有这样的格调,还有这样的精彩,它一点都不高深,京剧很多剧目是不古旧不土俗的。《白蛇传》是青年演员演绎传统戏,《牡丹亭》是现代技法和古典的结合。我们面向高校推广京剧并不是为了培养戏迷,而是为了让年轻人对于京剧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陶冶文化情怀。让他们看到,京剧还有好的东西。不要过分强调京剧是高雅艺术,京剧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我们希望能让现在的观众看到京剧本来的一面。
万晓慧:是的,这部戏是地地道道的传统京剧,只是在编排上紧凑了一些,舞美灯光上丰富了一些。那些体现《白蛇传》精髓的桥段像游湖、酒变、断桥,都是原汁原味完整保留的,可以这么说,这部戏既经得起老戏迷的玩味,也可以吸引年轻的观众。在制作和宣传上我们无法和《牡丹亭》相比,但是《白蛇传》绝对是很正宗的京剧。
戏剧之家:中国的文化市场已经经历了电影票房和话剧票房的从冷到热,而戏曲市场低迷已经很长时间了。目前除了一些老戏迷,更多的年轻人会用一种博物馆式的目光看待京剧。那么经过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辉煌顶峰之后,京剧能否像电影和话剧那样再次迎来新的辉煌呢?
易栋:从官到民,没有人把京剧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都把它当作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恳切地说,还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里接触得太少,接触多了自然就会喜欢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态普遍比较浮躁,并且我们现代人的观念有偏颇。总认为古不如今,中不如洋。人们偶尔可以以古典为时尚(昆曲、旗袍),说明其实人们心中还是渴盼一份古典的情怀的。当京剧能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它的状况就会好一些了。
戏剧之家:就是说看戏听戏本该是我们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脱离生活之外的东西。其实现在看话剧看昆曲在一些大城市已经成为时尚的休闲娱乐方式了,你们对这一点怎么看?
易栋:在昆曲的时尚化这一点上,白先勇功不可没。《牡丹亭》最大的成功是传播方式的创新,而不是作品本身。但是白氏《牡丹亭》的成功之路是不可复制的,我们的京剧、汉剧还需要探索新的成功的传播方式。过去我们对自己的东西,要么太自卑,要么过于珍视,固步自封。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要学会推广。也就是说,我们戏剧从业人员,从演员到幕后都应该学会营销。就是要学会推广自己。沈铁梅在上海的高级别墅区专门建了一个川剧艺术传播中心,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们川剧很懂得艺术营销。像台湾的国光京剧团,也是很懂得把京剧推广营销出去,他们的票房就一直不错。而我们还是在一种传统的运作方式下在排戏,按照几十年前的宣传方式和欣赏模式在贴戏单、做海报。这样很明显是落后于时代,不能起到应有作用。
万晓慧:像我们演员,只管学戏、演戏、排练、演出,市场那一块的事情我从来不管。从来不管卖了多少票,开销多少。市场那一块自有管市场的人来管。
易栋:所以就是说整个戏曲界的运作模式还是很古旧的,跟不上现在的市场形势。在现在这样一个全球营销的时代,戏曲从业者们一定要革新观念。另外,我们高校一直在致力于在大学生中普及戏曲类选修课,很多高校教师都是自发地公益性地做这个事情,因为传统戏曲真的是承载着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艺术样式,现在的大学生如果对本土戏曲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实在是一大憾事。但是因为媒体缺乏了解,官方缺乏必要的文件和资金支持,所以在运作起来还是有很多的困难。
易栋点评
近年来,湖北省京剧院联合武汉地区高校策划推出的系列演出和交流活动愈益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弘扬国粹,大学之旅”活动在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各大高校已演出十余场,《膏药章》、《徐九经升官记》、《白蛇传》等经典剧目和优秀传统折子戏专场受到师生的青睐。2008年夏开始推出“携手国粹,相约剧场”系列活动,通过专业演员与高校京剧爱好者互动交流演出,展示京剧艺术的绚丽姿采。
艺术家和学界同仁的通力合作,成就一段段艺苑佳话。赢得青年,焕发生机。“京剧走近高校师生戏曲爱好者”的主题活动彰显着当代京剧人的热忱和期待。一系列创意新颖的演出和互动交流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有了接触京剧的契机,形象感知,由浅及深,亲身参与,在熏陶中,许多青年人逐渐发现了古老京剧的不朽魅力。
在品赏京剧艺术的过程中,现代人可以觅得一方诗意天地。我们既努力弘扬国粹,也享受着艺术的空灵、雅致。我们将尝试推出更多生动活泼的活动样式,如:京剧沙龙和京剧讲座、示范演出等,彰显传统戏曲独有的情趣和形式美,让京剧在现代赢得更多知音。
①净幔:即戏曲布景是一块没有图案的白布或者没有具体意义的花朵等图案。
讶然而喜——武大学生看《白蛇传》
最爱西湖二月天,斜风细雨送游船。
十世修来同船渡,百世修来共枕眠。
雨过天晴湖山如洗,春风习习透裳衣。
真乃是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青春版京剧《白蛇传》的部分台词,我第一次在湖北省京剧院听到这些经典台词,就感受到了那流传千年的伟大神话爱情故事的强大感染力。
青春版《白蛇传》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是《游湖》,它展现了白素贞姐妹二人初下峨眉,来到杭州城并与许仙巧遇的情景,气氛活泼、轻松,充满了喜剧色彩,在舞台艺术呈现上体现了戏曲独特的“写意”美学表现手法,也就是“程式化”的歌舞意象创造。而在思想内容上则表达了二女初临人间、欣喜万分的心情以及白许二人一见钟情的少年情怀,如诗的天地姻缘。
看完之后我的感觉是:品味到了一场视觉、听觉、感觉盛宴;人物形象美、动作美、唱腔美;布景简约大气——场面美、道具美、色彩美;音乐旋律也很美。
唐波 城市设计学院2007级本科生
第一次去戏院听戏,而不是没有表情地看着电视上的彩色图案,讶然,然后会心一笑。顿时明白了《老残游记》里关于黑妞白妞的那些话,“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看完后,打印了一本全本的台词,又细细读了一遍。方觉之前自己错过了怎样有意思的东西。本想写几句词,但又不知晓格律。只能写几句散句。
停半晌,整花钿,未睹芳容却把那清音儿现。
水袖两开眼迷离,
清歌一啭口氛氲。
意浓时胜笙箫,
心恨处似琵琶。
声细细,好比那三月游丝雨,
怒目睁,但闻这风打芭蕉噼里啪啦。
只一瞬蹙眉轻娇吟,只一下素手悄推他,只一眼情韵光流转。
咿呀——滴滴答答溅出几句清亮亮的心底话。
叶楠 2009级人文试验班专业本科生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一出戏,第一次以主动了解和欣赏的心情去感受京剧文化。以前一直觉得,戏剧都是老年人看的,年轻人很难从中找到其绝妙之处。其实不然。
每一种文化,每一种民族的遗留物,都只有通过了解与认知,才能感悟其博大精深,才能领略其高雅与通俗共存的独特魅力,才能明了其从历史的尘嚣中一路走来所积淀的沧桑与厚重,才能看到其在变迁的时代中不断创新积累从而得以丰富的内质。正如易栋老师所说,京剧是一种和合众美的艺术,唯有沉潜涵泳,方能领悟其美妙。
王莉 2008级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
皆大欢喜地结伴去了,又皆大欢喜地回了。真的很精彩,舞台的布置,演员们的扮相和服装,都很精致美丽。尤其让我们惊喜的是,改变了以前脑子里戏文总是唱得拖拖拉拉让人听了想睡觉的印象,这台戏中演员们的台词文雅而又不失现代感,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范喆霖 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