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主要气候资源探析

2010-07-19 07:56朱敏嘉王计川
山西农业科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气候资源右玉运城

朱敏嘉 ,茅 彧 ,王 涛 ,王计川

(1.山西省气象决策服务中心,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省气候中心,山西太原030006;3.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山西太原030002)

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是一种对人类有着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气候资源是十大国土资源之一。山西水资源严重缺乏,降水量的偏少又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因素,干旱制约着山西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有关部门40年的统计可知,粮食产量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干旱造成的。山西省干旱特征是: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损失重,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1]。因此,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对山西的农业和其他产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

1 山西主要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暖湿带亚湿润气候区。全省太阳年辐射总量在4900~6000MJ/m2之间,日照时数为2 088.0~2 977.5 h,日照百分率为47%~67%。全省年平均气温为3.9~14.0℃,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全省年降水量介于362.4~606.5 mm之间,呈现山西省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全省云量偏少,日照充足,光、热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3]。

2 山西主要气候资源分析

2.1 光资源

2.1.1 太阳总辐射 山西的光能资源十分丰富,年总辐射量在4 900~6 000 MJ/m2之间,总的趋势是从北向南依次减少,西部山区较多,南部盆地较少,纬向分布较明显。临县、宁武、五台山一线以北均在5 800 MJ/m2以上,最大值在西北部的右玉县。临汾、运城盆地为相对低值区,基本上在5 200 MJ/m2以下。最小值出现在运城平陆一带,仅为4 900 MJ/m2左右。

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只能同化太阳光谱中380~710 mμm区间的能量,通常将这部分能为绿色植物吸收的光带称为生理辐射。山西省年生理辐射为2 400~2 900 MJ/m2,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与总辐射相一致,但经向分布较为明显。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生理辐射量在1 800~2 200 MJ/m2之间;日平均气温≥10℃的生理辐射量在1 300~1 800 MJ/m2之间。

2.1.2 年日照时数分布 山西省年日照时数在2 088.0~2 977.5 h之间,其分布趋势呈盆地少于山区,南部少于北部。晋西北的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均在2 700 h以上,其中,左云、右玉及大同县日照时数达2 900 h以上;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及东部山区日照偏少,普遍在2 100~2 400 h之间,其中垣曲最少,为2088h;其余地区在2500~2 700 h之间(图1)。

2.2 热资源

2.2.1 年平均气温分布 山西全省年平均气温绝大部分地区介于3.9~14.0℃之间,总的分布趋势呈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在西部山区,等温线犹如冷舌,从北部的右玉伸至南部的运城,走向几乎呈经向;东部山区除五台山地区外,温度也是北低南高,但等温线走向的经向程度远不及西部山区明显。汾河河谷的等温线犹如暖舌,从南部伸至北部。这样的分布特征表明,年温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势的影响。省境中部的东西山区和大同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其中,中、高山区4℃以下,其余地区4~8℃;忻定、太原盆地,晋西北黄河沿岸,晋东的阳泉、平定及晋东南大部分地区8~10℃;临汾、运城盆地及中条山以南的河谷地带,海拔高度及地理纬度均为全省最低,是山西省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均气温达12~14℃(图2)。

2.2.2 农业界限温度 作物要完成某个或全部生育期,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一地的热量状况,一般都用活动积温来表示,即稳定高于某个农业界限温度持续期内逐日平均气温的总和,简称为积温。山西省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初日,由南向北逐渐推迟,永济最早,为2月7日;右玉最晚,为4月1日,南北相差54 d。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的终止期相反,北部的右玉最早,为10月23日;晋南盆地的运城最晚,为12月16日,北南相差76 d。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的持续天数则由南向北递减,最多的永济为313 d,最少的右玉为211 d,二者相差102 d。山西省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初日,由南向北推迟。最早的永济为3月29日,最晚的右玉为5月10日,相差42 d。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终止期,北部的右玉最早为10月11日,南部平陆最晚为11月21日,相差41d。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的持续天数也由南向北递减,最多的永济为213 d,最少的右玉为132 d,二者相差81 d。

2.2.3 农业界限温度间的积温 各界限温度积温的分布,受地理纬度、地形地势等的影响很明显,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递减。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0℃期间的积温,由运城的5 093℃减少到右玉的2 745℃,后者约为前者的1/2。由此可见,热量受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相当大,致使山西省各地热量相差悬殊,加上光照、水分条件不同,便构成了该省喜热、喜温、喜凉多种作物的复杂生态型。日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积温的分布,最多的永济为4 563℃,最少的右玉为2 220℃,后者不及前者的1/2。

2.3 水资源

山西全省年降水量除五台山外均介于362.4~606.5 mm之间。晋东南大部分地区,临汾东山区的安泽等县,晋中东山区的榆社、和顺等县的部分山区年降雨量可达500~600 mm,为该省的多雨区;西部大部年降雨量在450~500 mm之间;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在400~450 mm之间;大同盆地为少雨区,年降雨量不足400 mm。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暖湿气流遇山地极易成云致雨,致使山地降水量普遍多于川谷,这是山西省降水的又一明显特征。如中条山东段山区、陵川东部山区、太岳山区、五台山顶、关帝山和芦芽山的高山区等,为多雨中心,其中,五台山顶降水量可达759.5 mm,为全省之最,而五台县的豆村年降雨量却只有516.4 mm(图3)。

3 小结与讨论

光、热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方面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泛,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光、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最佳模式,寻找最大限度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使之进一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其他行业。

山西是一个多灾的省份,灾害种类繁多,灾情重,气象灾害的影响广泛深刻,尤其是干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4],降水量的偏少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因素,同时干旱又制约着山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建议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同时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农田水分蒸发。此外,应根据不同地区地形、气候特点,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沟垄种植、蓄水聚肥改土耕作和蓄水覆盖丰产沟耕作等[5]。

旱灾损失的评估、评价定性评述,仅注重对农业经济的损失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近年来,虽然有许多研究探讨了生态环境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损失量,但却没有明确指出旱灾造成的损失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也没有把自然生态环境同社会经济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6]。

[1]王计川,刘秀英,茅彧,等.山西省近23年干旱灾害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9):12-14.

[2]钱林清,郑炎谋,郭慕萍.山西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3]郭慕萍,刘九林,茅彧.山西气候资源图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

[4]张永国,亢晋勇,李秀英.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山西旱涝灾害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2):64-68.

[5]张建国,晋京串,肖宁月.山西旱地农业降水高效利用技术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1):52-54.

[6]王计川,王涛,朱敏嘉.干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362-12363.

猜你喜欢
气候资源右玉运城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遇见右玉蓝
右玉的故事
记住右玉故事 弘扬右玉精神
为气候资源立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奇台县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内江市东兴区旅游气候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