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生
当民生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就有了关乎稳定的重要意义,而在这场收入分配的改革中,政府让利无疑成为了问题的关键。
收入分配改革是中国政府下一步要推动的改革,也是中国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近期,全国人大、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都分别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就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展开了调研。
过去,中国在“世界工厂”的形成期,需要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政府对企业维持低工资的做法保持默认,既然企业不愿买账,只好靠廉价劳动力来保持竞争力。企业获得了利润,政府拿到了税收。这样的结果是,居民收入在经济中的占比下降。
当民生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收入分配改革就有了关乎稳定的重要意义。但是,收入分配结构如何改?按照过去的思路,中国政府在考虑增加居民收入时,往往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社保福利标准等手段来实施,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政府请客、企业买单”。 有些行业,由于垄断性比较强,劳动力工资相对较高;而大量劳动密集型、充分竞争行业,由于利润比较薄,税负比较重,使得这些企业给劳动者的工资比较低。对于充分竞争行业,政府希望企业让利于民,却又忽视了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事实证明调节效果有限。
全国人大在调研后认为:应该对充分竞争行业的企业降低税负,让出空间,使这些企业提高劳动力价格。无独有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议,通过对提高职工工资的困难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来促进实现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在这场收入分配的改革中,政府让利无疑成为了问题的关键。近几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已达到十分可观的规模。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一般预算财政总收入为68476.88亿元人民币,包括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的全口径财政总收入为102787.12亿元。财政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
如果政府能够以税费减收的方式让出一部分利,无疑为企业,尤其是一般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它们往往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提供了很重要的空间。而要想让政府做到让利,最彻底最长远的路径选择就是改革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坚持走“小政府、大社会”的道路,还富于民。
当然,收入分配改革脱离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大背景。现在看来,今年经济并非一路高歌,在宏观经济趋于迷雾化的背景下,市场最关心的是将某些产业“压”下去后,那些被“保”的产业能否挑起大梁?如果不能,经济增长该如何实现?
中央对“调结构”的决心不容怀疑,对“两高一资”的围剿也将会越来越严厉。而在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压下,要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两年(2009、2010)的任务,强硬的政策是必要条件。但这种集中打压,势必激起从市场到地方或明或暗的抵制。尤其是地方政府,如果外部环境的变化使经济增长放缓,那么保住GDP仍然是其头号任务。国务院在地方融资平台上的“退让”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地方要靠投资上项目来保证财政收入、保证就业。
调结构是去年以来宏观政策的主题,但前提是经济复苏的逐步稳定。而欧洲债务危机所可能导致的再次探底,给复苏前景蒙上了阴影,也让“调结构”变得步履维艰。可以预计的是,如果这种形势不能得到改变,在“生存”和“发展”之间,调结构的矛盾和阻力还将继续存在,甚至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