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

2010-07-07 11:36北京市海淀区区长林抚生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6期
关键词:海淀核心区中关村

■ 北京市海淀区区长 林抚生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城区西北部,是北京市18个区县之一,全区面积430.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00万。海淀自然风光秀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旅游胜地;海淀科技智力密集,是知名的教育文化基地;海淀高科技企业云集,是闻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源地。自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孕育而生以来,海淀的高科技产业异军突起,被世人誉为中国的“硅谷”。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出发,赋予了中关村新的定位和要求。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北京市批复在海淀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

批复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举全区之力推进核心区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60亿元,增长10%以上,区级财政收入164.8亿元,增长21%;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增长20%,全区专利申请2.3万件,实现技术交易总额816.5亿元,占全市2/3,6个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海淀园总收入对中关村科技园整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具体来看,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迅速贯彻国务院、北京市批复精神,成立建设核心区领导小组,构建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按照加快形成“四个一批”目标要求,调整优化园区管理体制,编制完成核心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启动了7大类30项重点建设任务。重点对北部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体制进行了调整,按照“用地集约、产业集群、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城乡一体”的要求,着力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集约规划4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力争3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用地土地开发,5年内完成规划开发任务,届时北部地区年产值将超过万亿元。

二、促进创新资源要素聚集

把中关村西区作为核心区建设的重点来抓,调整优化了西区管理体制,通过实施14项环境整治工程提升整体环境质量,推动西区功能布局和业态调整,中国技术交易所、国家数字版权研究基地落户西区,首都科技中介大厦挂牌。推进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和科技重大专项资金列支间接经费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达到11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推动国家“千人计划”绿色通道办公室、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等人才服务机构落户,为高端人才聚集创造有利条件。另外,还成立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驻中关村办事处、北京市工商局中关村分局。

三、全面启动创新试点工作

制定了建设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成立中关村科技创业金融服务集团,全市首家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中关村小额贷款公司开业运营,12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入驻西区。设立了中关村股权投资大厦,新引入38家股权投资机构,管理基金总额超过1000亿元。精简优化企业审批服务流程,初步实现了12个部门17项市级审批权限下放。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将2476个产品纳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四、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按照核心区建设高端高效的要求,大力推动高端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超过84%。2009年新增央行征信公司等238家金融机构及网点,金融服务业增长17%。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实现收入1900亿元,占全市42.7%。成立帮扶领导小组,及时出台“1+20”扶持政策,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重点支持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绿色环保等产业发展。建立促进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平台,20家企业在国内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上市。34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1亿元,约占全市一半。帮助2784家企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9637家企业获得区级创新型企业认定,75家企业成为中关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企业,有效促进了自主创新企业聚集发展。

五、营造建设核心区的良好环境

强化投资拉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调度、绿色审批通道等有效机制,加快项目落户和投资落地。成立核心区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企业事务服务呼叫中心热线(96181),问题及时解决率达到95%。深入开展拆违百日行动,坚决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北坞村等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力度;推进公主坟等商圈改造,改善商业设施和消费环境。此外,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发展教育文体事业,认真落实就业、社保等各项惠民举措,深入开展平安海淀创建活动,为核心区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按照建设世界一流园区的目标,我们在思想观念、实现途径、规划布局、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我们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海纳百川,勇于创新,加快建设核心区。在这个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如下四个方面:

一、促进功能区和行政区高度融合,服务区域创新

“创新的城区”已经成为全球区域创新模式转型的新方向。新一轮的城市创新竞争已经在更高的层次展开。可以说,从“城市的创新园区”到“创新园型的城市”不仅是城市建设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一次“范式变革”。只有坚持“海淀区就是核心区,核心区就是海淀区”的发展思路,才有利于全面协调各种关系,统筹兼顾各种资源的开发,提升资源转化的效率和能力;才能高起点、高标准做好统筹规划,特别是将区域战略发展、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纳入一个综合框架中,做到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的整体策划。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共识,举全区之力,借全球之势加快推进核心区建设,为实现创新型城区目标奠定基础。

二、把创新作为灵魂,引领区域创新转型升级

创新是海淀、中关村发展的灵魂,是探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所在。创新成果体现在产品、技术和标准上,在中关村一是要有制定和输出标准的能力,要有把中国标准变为世界标准的决心。在古老的甲骨文里,“中”这个字是一个“旗帜”,中关村一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旗帜,旗帜就是标准的象征,没有自主创新的标准,就不可能成为创新中心。其次,中心就是策源地,就必须具有文化、制度、技术层面的“向心力”,成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和创新技术的世界级策源地。第三,中心还意味着“中国之心”,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如古人所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更坚定的文化自觉,成为探索自主创新的中国道路的先行者。以更强大的文化自信,抓住当前从“后工业社会”向“前生态社会”转型的机遇,敢于实现从跟跑、同跑再到领跑的三级跨越。

三、深化科技金融综合改革,为区域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科技与金融结合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确定的战略措施,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型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资金“瓶颈”的现实选择。海淀现已成功申请为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新政策、新措施,在试验区内先行先试提供了有利条件。接下来,我们要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着力构建以股权投资机构为主体,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综合运用信贷、保险、信托、风险管理等多种金融工具,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拓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思路,大胆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的新方式,切实增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能力。

四、深化竞争合作,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随着资源全球化整合和高新技术国际竞争的加剧,单打独斗的封闭式创新已经不合时宜。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于开放、共享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协同创新就成了必经路径、应有之义。在我看来,这种合作至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要促进企业间的合作,通过企业的聚焦效应和建立行业协会等平台,促进园区企业在产品各阶段、产业各环节之间的合作;二是要促进政产学研合作,政府牵头协调,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技术入股、创办大学科技园等方式,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开展合作;三是要促进兄弟园区合作,全国50多个科技园区经过多年发展,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互补性,可以充分利用园区之间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开展合作;四是要促进国际合作,各国科技园区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基础上,可以引导组织各国研究机构、企业相互学习与借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创新。

海淀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文、科技和绿色环境,成为中国自主创新人才的汇聚点、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创新政策的试验田、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成为了最具吸引力的创新之地。现在,迈步走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战略目标的新征程上,核心区的建设需要更多地借鉴国际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核心区的发展轨迹需要更好地融入国际科技园区之中,让我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共同为推进自主创新、社会福祉和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海淀核心区中关村
我的梦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飞吧!少年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海淀 “一盘棋”统管区域卫生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