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麦
2010年,凭着《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上海滩》等剧,成为国内影视圈较具影响力的知名导演高希希,决定以一个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重新诠释三国英豪。
早在两年前,有朋友提议让他按小说,拍摄一部新的《三国》,他没同意。说暂时未找到新的切入点。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新版《三国》曹操的扮演者陈建斌,建议他看一个新写的《三国》剧本。他漫不经心地说:“好吧,我帮你看看。”结果这一看,他陷进去了,连忙问这个剧本现在谁的手上?然而,一打听,此剧本却是一枚烫手山芋,不仅在许多知名导演手里滞留、辗转了一圈又一圈,无人敢接,且已经欠债一千万元。陈建斌小心翼翼地问:“你愿意接手吗?”
高希希说:“你让我想一个晚上,给你答复行吗?”
第二天,他给作者打电话说:“我愿意!决定翻拍!”
然而,翻拍,虽然在艺术上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有基本的剧情套路做保障。但是“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部自己的《三国》。你遵循于原著吧,观者会鄙夷你是“拿来主义”,没有创新;你大胆创作吧,舆论又会指责你,肆意篡改,真正是件左右不讨好的事情。
当高希希执导《三国》的消息曝光后,知名学者易中天,立即放出话来说:“高希希,必败无疑!”甚至,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善意规劝高希希:“要客观面对。”高希希似乎吃了豹子胆,决心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礼貌而坚定地回击易教授说:“易老师,是你率先给《三国》穿上了‘西装。我不但要重新面对你与老版《三国》,且还得尊重历史。但没办法,我必须去拍。因为我从小就爱这个东西,我要圆我的梦。”可是,说归说,做归做,高希希感到一种强大的压力。
“所有的历史都是一部现代史”。今天的人们,价值观不同了,衡量标准不同了,再去看待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自然期待着人物合理创新,有所突破。如何塑造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又不失其传统个性的人物风格,成了摆在高希希面前的最大难题。从小就熟读、挚爱《三国》的高希希,几经研究、推敲发现《三国》中的曹操,一直被人视为奸雄。在以往各种影视作品中,多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现。何不以这个人物作为切入口,用相对客观的理念和态度去对待、演绎一个更人性、人情化的曹操,推翻原著中“尊刘贬曹”的观点呢?不料,理念一出,饱受争议。一帮历史学家针对这个问题,直接来找他抬杠、辩论。但高希希坚持认为:时代在进步,面对历史人物,一定要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注入新的传世观念,方成为真正意义的翻拍。
所以,高希希的三国版里,陈建斌扮演的曹操,用历史的同情心,赋予这个乱世枭雄更多的人性化格局。影片尾声的时候,“曹操”委屈、悲凉、无奈,但自信、自豪地说:“……也许,明日还会看错,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不怕别人看错我。”这,不正是高希希心里想说的话吗?
整个拍摄的过程,来自各方的非议和压力,让高希希痛并快乐着,一如在炼狱中涅槃前行。因为新版《三国》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边探索、边创作、边争议的忐忑中,一步一步辛苦“蹚”出来的。高希希对自己“创新”的信心,也是一点一滴逐步建立起来的。以至于,高希希一度面临资金链的断裂、“污染水源”、反面报道等等预料不到的困境,弄到疲于奔命、焦头烂额、心力交瘁,接连病倒四次,却不敢离开现场半步,愣是吊着点滴坐镇指挥、监控一切……
直到,戏即将杀青时,他才敢稍稍松了一口气。而当所有人都为此欢欣鼓舞之际,他却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因为,他心里还有一口气,徘徊在嗓子眼儿不敢提上來———他在等待、接受、面对观众和舆论的评判,新版《三国》重新再上银屏,到底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给历史人物赋予了新的定义。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