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寒春是一位有个性的美国老太太,为了理想,她追随未婚夫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她最崇拜的人是毛泽东,最大的梦想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寒春的家,在北京昌平区小王庄农场。自1982年任中国农机院顾问以来,寒春和丈夫阳早一直住在这里。2003年阳早去世后,寒春一人独住,由保姆照料。这所房子的墙体年久失修,家具基本来自20世纪60年代,这似乎与寒春和阳早双双享受国家副部级待遇的级别不大相称。一张用两堆砖头和一块木板搭成的书桌,寒春用了25年。在她看来,物质条件实在不那么重要,“要想享受,就不来中国了”。
在寒春家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电视背后的墙上一幅内容为“毛主席在长征路上”的油画。寒春认为,毛泽东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毛泽东思想确实为全人类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这也是她和阳早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离寒春家不远处,是中国农机院试验站的奶牛场。每天清晨,寒春都要先到奶牛场转一圈,看看前一天的生产情况。20歲的时候,寒春从未想过会到中国定居,更没想过会以养牛为终生事业。那时她的梦想是当核物理学家,并且参加了美国“曼哈顿工程”的原子弹研制。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改变了“二战”的进程,也改变了寒春的人生。从日本带回的实况影像和照片令她震惊,“那是日本人的骨头和血”。她感到自己“被欺骗了”,随即明白了没有所谓的“最高尚的纯科学研究”,并对此十分失望。
“知道了不要什么,却还不知道要什么。”1948年,收到宋庆龄基金会的邀请后,寒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辗转来到了中国。当时,寒春的哥哥韩丁和他的同学阳早受斯诺《西行漫记》的影响已经到了延安。从他们的来信里,寒春得知了许多关于中国的事,她对“白毛女”很感兴趣。在陕北的日子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学习理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人与人之间很平等。”寒春渐渐感到,她找到了想要的东西,这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949年,在延安的窑洞里,寒春和阳早结为夫妻,并从此追随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毕业的“美国佃农”丈夫,养起了牛。曾有人提议她参加中国的原子弹研究,但寒春拒绝了:“共产主义不需要原子弹,但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喝上牛奶。”
60年来,寒春和阳早耗费毕生精力主要做了两件事:推进中国的养牛机械化和牛种改良。中国农机院原党委书记李维民介绍说,小王庄奶牛场几乎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阳早夫妇的智慧和心血,每一个设备都精巧而实用,每一头牛都漂亮而高产。他们简直把养牛当成了一门艺术,并将所有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想要学习的人。许多和寒春合作过的人都说,她把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功底和精神用到了培养牛上。阳早曾笑称,寒春就像一台“推土机”,无论科研遇到什么困难,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而寒春强调说,养牛也是她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方式。对她而言,共产主义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是某种“宗教”或世外桃源,只是一种朴素的追求,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模式。
寒春是中国首张“绿卡”——《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拥有者。关于现在,她说不喜欢,大家净顾着赚钱了;关于未来,她最大的心愿依旧是“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
(摘自《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