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向东
曾经拍摄了武侠片经典之作《少林寺》、发掘了李连杰的香港著名导演张鑫炎,一次做客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问他记得最清楚、最受感动的事是什么,他讲了在陕北拍摄《黄河大侠》时的一个小故事——
20世纪80年代,张鑫炎带着摄制组来到陕北,当时正值冬季,陕北的冬天格外冷。他发现过去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陕北还是那么的贫穷,农民除了种地、放羊,没有什么其他经济来源,家里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吃得也很差,有的孩子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几粒糖果;穿得就更不像样了,很多人家只有在外出时才穿上稍微好一点儿的衣服;孩子没有玩具,村里的小孩儿就玩破瓶子“过家家”……看到这些,张鑫炎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当地农民的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当他们剧组开拍时,由于当地还比较闭塞,当地人几乎没看到过这么漂亮的演员,没看到过香港来的人,没看到过真正的拍电影。于是,每次拍摄都会引来很多人围观。拍了几天,张导演发现其中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很瘦弱,脸很脏,穿得也很破烂,手上还生了冻疮,脚上的鞋子也破了个大洞。可他每次都来得特别早,而且每次都看到他們拍完。
张导非常同情他,总想给孩子一些什么。一次,他在身上摸了半天也没有摸到合适的东西,于是问一位女演员,有没有带糖果。可惜,女演员也没带。之后女演员又向其他人打听,有没有谁随身带着糖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热心的女演员说,要不然我去帮你买吧。可是在这荒郊野外又没有地方卖糖果,张导说算了,他从身上掏出两角钱,摸摸孩子的头,把钱交到孩子手里,说:“孩子,天这么冷,你去买根油条或者买碗馄饨吃吧。”
两角钱,在现在看来不值一提,可在80年代初,对陕北贫困乡村的一个小孩子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呢。孩子很是惊奇,只有在过年时,父母才会给他这么多“压岁钱”,平时父母根本不会给他钱,他也从来没有自己买过什么东西吃。
每次小货郎来,他都吵着向妈妈要钱,可是妈妈也面露难色,说哪儿有钱给他买零食啊。每次非常沮丧地看着货郎摇着小鼓来了又走,他都只能把口水往肚子里咽。他多想哪天能有一两毛钱,买一点儿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啊。今天,他还真的遇到“天使”了,可自己该不该接受呢?他犹豫着,不知如何是好。
张导看到孩子很迟疑,知道孩子如果接受别人给的钱,可能会招来父母的责骂,于是他微笑着说:“别怕,你就说是拍电影的叔叔给的,妈妈不会打你。”这下孩子高兴地接过钱,望着张导笑了,天真的眼睛里满是感激。男孩儿拿着钱,蹦蹦跳跳地走了。
两角钱对于张导来说,太微不足道了,可是当他把钱给了孩子后,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心情很是愉快。
第二天一早,当他们再次来到拍摄地拍摄时,漫天的冰雪中,那个男孩儿早早地来了。他在人群中挤呀挤,竭尽全力挤到张导身边,小手从口袋里掏出点儿东西,悄悄塞给张导,然后调皮地笑着走开了,站在远处看起了拍戏。
张导感觉到口袋里热乎乎的,伸手一摸,原来是两个烧好的土豆,又大又圆,显然是那孩子从家里挑的最好的,特意烧熟了送过来。对于走南闯北的张导来说,什么珍馐美味没见识过?所以他起初并没把这两个土豆当回事,可过了一会儿,他想,这毕竟是小孩儿的一片心意,于是打算趁热吃掉。他剥开土豆皮,土豆立刻散发出浓浓的香味。他咬了一口,那股香浓的味道,直透到心里。
这时,摄制组的一名工作人员看到张导手里的土豆,突然叫了起来:“啊,张导,你真有福气啊,这是毛主席吃的土豆。”张导顿时愣住了,他有些摸不着头脑,这土豆是一个孩子给他的,怎么会是毛主席吃的呢?
那人说他们曾拍过一个片子,讲述的是毛主席当年在陕北时生活很苦,红军断了很长时间的粮,当地的老百姓就选了几个土豆,外面裹着泥,放在炉子里烧,然后送给主席吃。主席吃了说,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后来,陕北人民便用这种方式招待他们的“贵客”。
听了当年的典故,吃着喷香的土豆,张导的眼角不由得溢出了泪水。
这件小事发生之后,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张导经历了人生的曲曲折折,他更加怀念那个小孩儿,更加感到那个土豆的温暖是无与伦比的。后来张导曾多方打听这个孩子,可由于当时没有问过小孩儿的名字,也就无从知道他的下落。张导真的很想找到他,对他说句感谢的话,再给他一些经济援助,让他过得更好些,或者让他到香港去看看。可这些愿望至今未能实现,张导心里很是惭愧。后来,他就给那所山村小学捐献了一些图书。
20多年后,张导坐在台上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东西,也是一生中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一直以来,我都把它埋藏在心底,默默地享受着。真的很感谢那个孩子给我留下了这么美好的记忆。”老人说着,流下了真诚的热泪。
(花恋蝶摘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