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静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关于构建创意城市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维多利亚时期,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所创立的文化经济学(Sasaki,2003)。其后,P.Geddes和L.Mumford再将John Ruskin和William Morris的思想引入到创意城市的研究中。但真正对创意城市展开系统地研究则是随着最近创意经济时代的到来才逐渐开始的。
虽然创意城市的概念在学术界已有初步研究,但对其内涵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致结论。Sassen(1995)指出创意城市应有蓬勃发展的艺术和文化行业的存在以及文化和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和产值的能力。Leadbeater and Oakley(1999)指出创意城市应有顾及全球与本土需要的资源分配政策的影响力。综合以上概念,不难发现创意城市其实是由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所构筑的,且该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影响本土与全球需要的资源分配能力,因而其产值应该达到其所在城市,乃至全国,甚至全球产值的一定比重。
关于创意城市的构建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见解。Hall(1998)在《城市的文明》中指出:拥有高度创意的城市,在很大程度是那些旧秩序正遭受挑战或刚被推翻的城市。Landry(2000)认为创意城市的基础是建筑在人员品质、意志与领导素质、人力的多样性与各种人才的发展机会、组织文化、地方认同、都市空间与设施、网络动力关系七大要素上。Hospers(2003)认为集中性、多样性和非稳定状态三个要素能增加城市创意形成的机会。其中,集中度能够带来人们信息交流和社会交互所必需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中创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多样性能够带来动力,使城市生活更加繁荣,是创意城市产生的丰厚土壤。同时,非稳定状态也是引发创意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Florida(2003)认为构建创意城市的关键要素是3T,即技术、人才和包容度。技术是一个地区的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表现;包容度可以定义为对所有少数民族、种族和生活态度的开放、包容和多样性;人才则指那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即所谓的创意阶层。但Glaeser(2004)认为Florida的“创意资本”理论即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并否认后者提出的“波西米亚效应”。他坚持真正有效的因素是3S,即技能、阳光和城市蔓延,其中阳光主要是指气候等自然因素,城市蔓延主要是指居住条件等社会环境。
综合以上观点,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笔者认为构建创意城市的条件主要体现在创意经济、创意能力、创意环境这三个因素上,同时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发展。
纵观当前有影响力的创意城市,无一不是在创意经济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都以其独具特色的创意经济而闻名世界。而创意经济,尤其是发达的创意经济在创造丰厚利益的同时,又解决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在衡量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程度时,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质的要求,即创意产业是否是城市的主导产业,支配着其他产业的发展;二是量的要求,即创意产业的产值是否达到其所在城市,乃至全国,甚至全球产值的一定比重。从一些创意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比重大约在3%~12%之间。
创意经济的形成离不开城市的创意能力,因此创意能力正是现代都市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创意能力为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产品、新技艺、新思想及新创意,是创意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了对城市的创意能力进行衡量,借鉴Florida(2002)所提出的创意指数来予以分析。该指数是由四个同等权重因子所组成。一是创意人才,即从事创意产业的人员占全体劳动力的比例;二是创新指数,可按人均专利数统计;三是高科技指数,包含份额指数和区位商指数两部分。其中,前者是指城市高科技产出量占全国高科技产出量的比例,后者是城市高科技经济占全区经济的比例与全国高科技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例;四是多样性指数,由于该创意指数是结合欧洲的具体国情所提出的,因此某些指标的设定未必符合我国的国情,必须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高科技指数中应加入文化因素的考虑,如“艺术家和手工工匠的数量”、“文化艺术产业产出所占的比例”等变量,并可适当根据城市创意产业的主要类型有选择性地采用高科技指数衡量或是文化指数衡量。此外,多样性指数可以参考外来移民,即外来城市居民和外国居民的数量来予以分析。因为,从创意发展的历史来看,外来移民在创新城市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样地,创意能力的形成也离不开好的创意环境。Landry(2000)认为创意环境是由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共同组成。其中,城市的硬件设施如社会的研发能力、信息和通讯的可获得性等是创意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而软件设施如开放的社会政治环境、市民对城市强烈的地方归属感以及城市的发展历史、组织能力等则是创意发展的基本保证。总之,创意环境不仅受到硬件设施的影响,并更多受到软件设施的约束。为了衡量城市的创意环境,借鉴Landry关于创意环境的客观指标和主观描述,并适当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设定城市创意环境指标(见表1)。
表1 城市创意环境的硬件指标和软件指标
关于创意城市的构建类型,不同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见解。Hall(1998)从创新角度将西方城市历史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技术——生产创新时代。这时城市创新主要表现为生产中的技术创新;二是文化——智能创新时代。这时城市创新主要是由文化领域的创新所带动的生产领域的一系列革新与发展;三是文化——技术创新时代。这时城市创新主要表现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媒介,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Hospers(2003)根据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出4种类型的创意城市:一是技术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多为新技术得到发展或者是技术革命的发源地,一般是由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通过创造,既相互合作又专门化分工并具有创新氛围的城市环境而引发城市的繁盛。二是文化智力型城市。与技术创新型城市相反,这类城市偏重于“软”条件,例如文学和表演艺术。主张改革的艺术家、哲学家、知识份子的创造性活动引起文化艺术上的创新革命,随后形成了吸引外来者的连锁反应。三是文化技术型城市。这类创意城市兼有以上两类城市的特点,技术与文化携手并进,形成“文化产业”。四是技术组织型城市。这类城市是因在政府主导下与当地商业团体公私合作推动创意行为而开展,如解决人口大规模聚居给城市生活带来的生活用水的供给、基础设施、交通和住房的需求等种种问题而造就了技术组织型的创意城市。张婷婷、徐逸伦(2007)从发展方式的角度将创意城市分为4类:一是创意产业导向型。对于那些历史文化特点不突出,但拥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和开放的城市氛围的城市,可以以当地特色产业集群和技术力量为支撑,引入或培育与之相适应的创意产业,从而推动创意城市的构建。二是文化资源导向型。对于那些拥有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但现代工业并不发达的城市,可利用本地的文化遗产发展创意城市。三是城市更新导向型。对于那些面临衰退的老工业城市,可构建工业建筑改造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创意城市。四是混合型创意城市。即对于那些经济发达、社会结构复杂的大都市,单一的发展类型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可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进行多方面发展。
总之,每个城市应该依据自身的特色和条件选择恰当的构建类型。技术相对薄弱的城市可以注重发展文化型的创意城市。反之,文化相对薄弱的城市可以发展技术型的创意城市。当然,城市是有生命的,如果城市的特色和条件发生转变或得以进一步提升的话,可以转而构建其他类型的创意城市,如文化和技术相结合的创意城市。
[1]汤培源,顾朝林.创意城市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07(3):14-19.
[2]张婷婷,徐逸伦.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理念之反思[J].现代城市研究,2007(12):32-39.
[3]Hall,P.G.Cities in civilization[M].New York:Pantheon Books,1998.
[4]Hospers,G-J.Creative Cities:Breeding Place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J].Knowledge,Technology and Policy,2003(16):143-162.
[5]Landry,C.The creative city:a toolkit for urbaninnovators[M].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