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峥嵘岁月艰 百舸争流勇者先——叶集十年巨变回眸

2010-06-27 04:47张立涛
决策 2010年4期
关键词:试验区体制建设

■雷 鸣 张立涛

回首十年沧桑巨变,重审斑驳发展足迹,叶集谱就了在艰难中奋起、在逆境中突围的强者之歌。

改革发展试验田

从1993年开始,叶集就以体制为先导,开始实行市场取向的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实践并完善了“小政府,大服务”管理体制,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有力支持。叶集先后被批准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安徽省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行使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直属市委市政府领导。试验区实行机构综合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区工委、管委决策程序简短高效,区直部门办事环节少,效率高,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2002年,辖区内再次批准设立叶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面积320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人,辖两乡两办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叶集,成为省委、省政府的改革发展试验田和安徽省的“特区”,吸引着一大批有识之士的目光。

跨越十年

叶集试验区成立1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初步探索出一条依靠体制改革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子,有力地推动了叶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了叶集由普通集镇向县级试验区的跨越。

园区战略全面铺开。按照中部商贸区、北部工业区、南部仓储物流区的经济发展布局,全面规划启动建设5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打造特色园区,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工业经济发展新平台。

城市改造全面推开。按照新型城市的目标定位,继续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建设城市新景观,组织实施旧城改造,完善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拉框架,通外环,连路网,强配套,加快形成四纵六横连一环的新型小城市格局。

效能革命全面展开。服务受理的“零推诿”、服务方式的“零距离”、服务事项的“零积压”、服务时间“零间隔”、服务质量的“零差错”、服务标准的“零投诉”,高效的机关建设举措提出来;“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一票制”收费,优质的服务方式推出来;网上查询,网上办公,在线交流,透明新型的服务平台建起来。

招商领域全面放开。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全民创业的若干规定、工业发展20条,先进的政策理念相继出台;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积极的招商活动敞开胸怀;香港永恩集团、徽商集团、淮北矿业集团、上海百代、苏州百财,知名的企业集团纷至沓来。

截止2009年12月底,全区生产总值由1999年的4.08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9.75亿元,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3%;全区财政收入由1999年3883万元增加到2009年1.12亿元,增长2.9倍,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16元增加到4400元,增长2.3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4900元增长到22768元,增长4.6倍。城区面积由建区时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8.3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有1.8万人增加到8.7万人,叶集初步搭建起了小城市的架构。

体制之痒

十年实现跨越增长的叶集,发展之路也遭遇着各种质疑和困扰。作为一个从中心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试验区,与其它兄弟县(区)相比较,承担的任务更重,经受的压力更大,面临的困难更多,发展的经验更少。尤其是受体制关系不顺、职能不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相继凸显。

十年来,叶集试验区在体制机制方面大胆改革,创新突破,初步建立起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完善了县区级政府的职能。试验区直属市委市政府领导,享受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县级体制构架初步确立。二是建立了精干的工作机构。试验区设立工委和管委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对内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综合设置机构,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健全了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实行机构综合设置,人员交叉任职,区工委、管委决策程序简短高效,区直部门办事环节少,效率高,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运行机制。而与此同时,省级发“粮票”、国家无“户头”,叶集不仅遭遇身份困局,更在政策享受、项目争取、依法治区等诸多方面面临各种掣肘:

支持发展的项目资金短缺。由于叶集一直吃的是省级“地方粮票”,在国家部委没有“户头”,因此叶集基本享受不到国家关于中部崛起和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叶集因特殊的行政管理架构,既未纳入省直管县范畴,又难以与市辖区类比,囿于体制原因,叶集争取上级的支持较少,成本较高。

依法治区的功能不强。由于试验区管委会执法主体资格不明确,政法体制关系不顺,刑事审判权、行政审判权不独力,导致办案成本高,对违法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不大,依法治区的总体效果不佳。

更加让试验区尴尬的是,原有是改革优势和比较优势正在随着依法治国脚步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消失。

奋起之路

为突破体制不顺的制约,化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好地发挥叶集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区工委、管委班子总结多年实践,形成一致共识:有为才能有位,唯有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此,工委、管委确立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立足三大产业(木竹加工、轻纺食品、仓储物流),坚持三化战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速三个转型(传统商贸向现代物流、传统加工向现代制造、边贸集镇向新型城市),实现三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思路,力争突出重围,抢占先机,领跑周边,率先崛起。

一是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长远发展。

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商贸富区,科教兴区,和谐稳区”发展战略,围绕建设豫皖边际新兴小城市的目标定位,高起点规划加工基地、物流中心、宜居新城,加快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全面建设经济、社会、文化竞相发展的新叶集。

二是在更广的平台上汇集资源要素。

对上,争取并积极理顺试验区体制,加大改革试点力度,深入推动试验区改革发展。对外,大力实施东向战略,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主动承接皖江城市带的辐射,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资源要素集聚,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内,积极推进全民创业,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加快形成活力叶集。

三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重点培育木竹加工制造、轻纺食品、仓储物流、三产服务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加工基地、物流中心、消费洼地。坚持用地集约、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的原则,加速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快形成工业集群。“十二五”期间,二、三产业比重达80%以上,真正打造实力叶集。

四是在更大的力度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外部交通条件迅速改善的优势,立足鄂豫皖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新型小城市的目标定位,全面加大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建设城市新景观;继续组织实施旧城改造,完善功能分区,提升城市品位;加大美化、绿化、亮化力度,不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辐射力,真正建设“皖西明珠”,精心塑造魅力叶集。

五是在更新的角度上统筹城乡互融发展。

加大城乡规划编制力度,对城乡进行统一规划,推进城乡互融。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建立粮油、山羊、西瓜、脱毒山芋等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慈善、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保障事业,逐渐消除城乡差别,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加速构建和谐叶集。

六是在更实的举措上狠抓工作推进。

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效能建设,创建信用、平安叶集,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稳定和谐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依靠招商引资推动经济腾飞;进一步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打造发展平台;进一步树立人才兴区观念,培养、引进复合型人才,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发展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提高谋发展、抓落实的能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洁、务实高效、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营造“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老百姓,一切从自己做起”的良好风气,积极建设效能叶集,努力把叶集试验区的发展改革创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猜你喜欢
试验区体制建设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4个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率超过90%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