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红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教师应利用评价活动和过程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反思一些课堂,教师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竖起大拇指,称“非常好!”“很好!”并且还要求全班学生鼓掌。特别是,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师的“教案埋伏圈”时,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夸奖,又板书,反之则含糊其辞,不置可否。这样做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的!下面我从课堂评价的方式来谈谈课堂评价语言。
激励性评价:营造氛围,呵护生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准确生动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出色表现给予肯定,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贾志敏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就非常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这句话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了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
又如一位教师在讲《人有两个宝》一课时,让学生用手的形状画一幅想象画。有个女同学怯怯地举起了画着一只歪歪扭扭并涂成了黑色的手的画,班上学生都发出嘲笑声,这位老师却面带笑容地说:“你画得很好。可老师不明白你这幅画的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说罢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她。这名女同学在老师的示意下轻声说:“这是我的手,刚刚在陶艺馆做完作品,所以有点脏。”“哎呀,你的小手真能干!”“对!”小姑娘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可见,教师一句恰当的激励性话语,能让学生获得满足,并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
期待性评价:创造空间,善待生命
激励性的评价不能滥用,廉价的表扬,极易把学生引向思维的歧途,甚至步入思维的误区。所以教师要采用充满期待的正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学习,准确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促使他们深入到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地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回答?”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而应该用委婉、风趣、幽默、形象和极具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开启敏捷的思维继续思考,使课堂变得妙趣横生。
如我校潘老师在教学课文《松鼠和松果》时,一名学生用平淡的语气朗读了“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这句话,潘老师随即说:“这松果的味道还不太好,谁能读出又香又可口的味道呢?”学生纷纷举手说:“我能!我能!”当学生读得有感情时,潘老师啧啧嘴说:“这松果味道好极了,怪不得松鼠喜欢吃呢!”学生都被逗乐了。教师机智、幽默、风趣的评价,使课堂妙趣横生,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又如我在教学课文《和时间赛跑》时,当理解了“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的含义后,一名学生说:“可是我们不可能比时间跑得快呀!”对于这样的理解,我没有立即给予评价,而是问其他学生:“你们有不同的看法吗?”过了一会儿,有的学生说:“和时间赛跑就是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有的说:“这句话是好好利用时间的意思,这样才不会一事无成。”还有的说:“正是因为我们跑不过时间,所以我们要一直和时间赛跑,这样才能获得成功!”第一个学生的理解有偏差,如果我说出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教学氛围无疑会变得僵硬,教师在纠正一个学生的错误的同时,可能熄灭的是多数学生的思維火花;让学生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互动性评价:留出时间,激扬生命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想得到老师的认可,也想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性的评价方式,比如同桌互评、小组评议和全班评价等。如在一次教学中,唐艺文同学在朗读完课文后,我让其他学生评价一下她的朗读,有的学生说:“‘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这句读得不够响亮。”唐艺文听了反驳道:“我不同意你的意见,因为我读的是弹琴的声音,声音不能太大了。”那名同学听了说:“谢谢你,我明白了!”这样的学生互评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也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互动性评价激活了生命的活力,也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全情投入,不断创新。
评价语言并不局限于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更具魅力。因此在评价时,教师还应注重运用无声的评价语言,让学生获得鼓舞,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学生从老师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了关注和赞赏,更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动力,它像一丝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推动学生一直向前进。